四菜一汤源自中国人对五行的信仰

作者:qwxqwsean  于 2013-12-8 05:0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私房小菜|已有19评论

我在中国贫困农村考察, 发现汉族家庭日常最基本的饭菜模式是四菜一汤。  而且一
定是四菜一汤, 如果做三菜一汤, 就缺了一个菜。 如果只做四菜, 就少了一个汤。

这四菜一汤必需常换, 不能今天吃的和昨天完全一样。 所以传统的中国百姓一般都会
做上百种不同的饭菜, 可以应付日常菜品变换, 应付不同节日的不同出品(比如端午
, 新年, 元宵节的饭菜各不相同), 也可以应付节日大宴的几十道菜。

把"五"设为基本数字, 我推测这可能源于汉族的传统信仰, 比如五行(金木水火土
), 五味,五脏, 五福临门等。  七星高照也是中国的传统信仰, 所以我推测在某
些场合,可能也存在六菜一汤以迎合数字"七"。 

四菜一汤是百姓家中日常吃饭的模式, 节日模式则会多于四菜一汤, 比如红白宴,
生日宴, 清明族人聚餐, 冬至宴, 除夕宴等, 如果桌上只有四菜一汤就太单薄了。
 

四菜一汤是家里吃饭的正式模式, 如果是在非正式场合,比如男人在农田或工地干活
时, 主妇拎个篮子来送饭, 讲究点的可能是四菜一汤, 不讲究的话可能只是两菜一
汤。  士兵民工的临时伙食可能也不到四菜一汤。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回复 qwxqwsean 2013-12-8 05:08
哪位网友如果反映自己家乡的传统农民的正餐不是四菜一汤,请提供当地是否为汉族传
统文化的背景信息, 没有五行信仰的游牧民族可能没有四菜一汤的饮食模式。
回复 qwxqwsean 2013-12-8 05:09
要不咋说上山下乡很重要, 基本的民俗都不了解。  

正餐必需荤素搭配, 没有肉就随地抓个老鼠或青蛙。必需有个汤, 没汤仅仅四个菜也
是不行的, 应该和五行的信仰有关, 五行不能没有水。

中国传统的服装, 也是有5个或7个扣子。  你会认为四个扣子就够了,但传统中国
人是不会为了节约, 衣服上只有四个扣子的, 因为五行的观念是中国人行为的基础。
回复 qwxqwsean 2013-12-8 05:09
我相信黄河以北会有某些地区不讲究四菜一汤, 比如吃顿饺子, 或一碗面条, 也算
正餐。  先查他们的祖先是不是汉族人。
回复 qwxqwsean 2013-12-8 05:10
对于你家乡的正餐和节日饮食的安排和解释, 可以请教主持你们村祭祀的人, 或本地
区的算卦先生, 风水先生, 巫婆神汉, 老中医。 如果你家乡及附近不存在这样的人
, 可以肯定你们不是汉族, 也就不用追究汉族的饮食习俗了。
回复 qwxqwsean 2013-12-8 05:10
虽然没有细查, 但据我的观察, 一个传统汉族农民一般会烹饪上百个不同的菜, 否
则无法应付每年那么多节日的宴席烹饪。  

94-95年我在广东的厨房打过杂, 在广东菜餐馆, 一般给客人点菜用的菜谱上有
约300个菜, 而资深厨师(比如10年从业经验), 一般会做2000-3000
个不同的菜, 包括后锅, 上杂, 点心, 烧腊。  

广东菜的两三千种常见出品, 都有民间基础, 只是单个经验不多的农民可能只会做一
百个。
回复 qwxqwsean 2013-12-8 05:10
考试题: 杀鸡拔毛, 然后用鸡做十道以上不同的菜。 再杀一条猪, 然后用猪肉做十
道以上不同的菜。

我相信一般的中年以上的南方农民都能做得很好, 因为他们平时都练过。

鸭鹅鱼羊牛猫狗鹿鱼泥鳅黄蟮龟蛇也是类似。  

农民的菜园里种着十几种蔬菜。 跟农民上山, 边走农民指着路边的什么草什么树什么
蘑菇, 说那是用来做什么菜的, 那是用来做什么调料的, 那是用来和什么一起熬汤
用的, 那是有毒的但处理过晒干了是美食, 那是用来做凉茶的, 那是中药用来治什
么病的, 那是粽子的叶子, 那是用来扎粽子的绳子, 在山坡上走了一两个小时, 就
向你介绍了几十种这类植物。。。。

所以说为什么年轻人上山下乡很重要。 否则你只知道麦当劳可乐, 跟废人一样。
回复 qwxqwsean 2013-12-8 05:10
别看不起咸菜, 腌咸菜有技术, 切咸菜都有技术, 而且咸菜分很多种, 韩国人只会
做一种都那么自豪。  一个中国农民不会腌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的咸菜, 不会麻利地
切细长的咸菜丝, 不会做几种用到咸菜的菜肴, 是要被人笑话的。
回复 病枕轭 2013-12-8 06:44
         四菜一汤还扯出五行?你可真能。。。扯!
回复 qwxqwsean 2013-12-8 08:27
按我94—95年在广东的酒楼厨房打杂的了解:

1,给客人看的菜谱上有300—400种出品

2,每个资深厨师会做3000种出品, 但厨师从来没看过厅面用来给客人点菜的菜谱,不
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

3,客人点菜通常是客人,服务员领班, 楼面经理共同讨论的结果, 但楼面的经理,
服务员,领班,对菜式不太懂也从来没和厨房沟通过。有些客人似乎很懂, 一些新菜的
名字似乎是客人说的,并且时而有客人自带原料比如一条鱼, 或一种无人见过的野菜
让厨房加工

4, 楼面有个专家专门给客人写菜单, 比如用钢笔或毛笔写某场婚宴用的菜单,字写
的好, 符和行业格式。此外他还创作新菜,捏造个菜的名字, 比如"油盐水浸泥蜢",
简单告诉厨房大佬应该怎么做,然后厨房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他创作的菜名会被做成个
卡片立在餐桌上,可能标着"名厨推介"。

5,由传菜员递进厨房的客人订的10个菜, 其中可能5个是菜谱里没有的, 没人告诉那
些菜应该怎么做,全凭厨师们按自己的理解去做。

菜单例:
http://roll.sohu.com/20111117/n325991793.shtml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ulture/art/20130119/1
回复 qwxqwsean 2013-12-8 08:28
中国没亡国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优势, 打败仗是常有的, 不仅中国, 各国都曾战
败无数次。

中国人打仗并不太弱。中国人把战术研究的很透, 韩战时的美军对中国人的战术应该很深
3 回复 qwxqwsean 2013-12-8 08:33
比如现在中美举办军队交流演习, 解放军出100个兵组队, 美军出100个白人兵组队,两个队在相同条件下演习对抗, 共比赛三场, 我估计解放军队会3:0胜美军队。
回复 qwxqwsean 2013-12-8 09:21
中国北方冬天蔬菜少, 但你如果1—3月间走进东北农户家做客, 你会发现他们餐桌上
的菜也有几盘。

朝鲜韩国也算中国北方,伙食会比中国单调些。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缘地区。
回复 qwxqwsean 2013-12-8 09:44
杭州地区的农民在田间吃饭, 四菜一汤的格式。

http://beiwoo.cn/yangyanji/dabaoyanfu/2012/0526/15467_3.html
回复 qwxqwsean 2013-12-8 09:45
1953年春节,天津市汉沽区芦台王德铸一家人吃团圆饭,  七八个菜:
http://www.northnews.cn/2011/0210/274938_4.shtml
回复 qwxqwsean 2013-12-8 09:45
1950年,河北移民在庭院里吃饭, 有四菜一汤的踪影:
http://www.northnews.cn/2011/0210/274938_2.shtml
回复 qwxqwsean 2013-12-8 09:45
一个普通中国厨师会做3000种菜,这是有群众基础的。

一个两百人口的贫困村,其中有一个或十个人是厨师,有在外地当餐馆厨师的经历,本
村清明祭祀聚餐,村民摆喜酒常请他们掌勺。其他村民虽然不会做3000种菜,也不会太
回复 qwxqwsean 2013-12-8 09:46
清朝的人在吃饭,有四菜一汤的踪影: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3-03/19/124475249_31n.jpg
回复 qwxqwsean 2013-12-8 09:46
1944 年 的 延安 士兵 们 吃饭 与 农民 吃饭 无 异, 有四菜一汤的踪影:
http://images.takungpao.com/2013/0702/20130702033534606.jpg
回复 qwxqwsean 2013-12-8 09:47
订单在厨房里接手的岗位顺序:传菜员—>砧板(配料切菜雕刻)—>水台(杀动物)—>砧板(配料切菜雕刻)—>荷王(配酱料,按出菜规矩排列哪些菜先做后做),或上什(蒸炖)—>打荷(把一个菜的原料餐具找齐交给后镬, 同时有几个菜的时候安排先后) —>后镬(炒菜) —>打荷(摆齐加花边, 烧沸煲仔)—>传菜员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23 16:1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