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帝存不存在是个伪命题 [2009/02]
- 共产主义之文化基础 [2009/02]
- 精神寄托之东西方差异 [2009/02]
- 自由之与民主 [2009/02]
- 改变信仰 [2009/02]
- 先取后予还是先予后取? [2009/02]
- 不同的美丽 [2009/02]
- 自由之与文化 [2009/02]
- 转载的关于文化大革命经济的网友博客文章 [2009/02]
- 自由之绝对自由 [2009/02]
- 文化传说 [2009/02]
- 行为意识 [2009/03]
- 善与恶的推理 [2009/03]
- 我不做大哥很多年 [2009/02]
- 积极自由消极自由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009/02]
看过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柏杨先生所形容的“酱缸”很有意思。
文化是一种软约束力,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后,文化在时间的积累中会形成一种沉淀,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这种沉淀便是柏杨所形容的酱缸。柏杨先生想搅动这个酱缸吗?哪有这么容易,因为这种沉淀已经有了几千年。
自由是一种软释放力,自由之精神并不是一种硬性的弓力。如果把暴力,抗争等形容为牙齿,舌头,自由顶多是唾液,于无形中催生变化。
那么自由是否是一次又一次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呢?这么理解,还过于肤浅。
文化传播是包含在文化其中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文化传播分为对外传播和对内传播。中国文化的对外扩张传播丝绸之路先不讲,华夏文明的传播同样伴随着征服,并将王道伴随其中。之前的五族共和,之后的和谐世界(08年奥运的“和”字艺术化也算是一种文化形式吧),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主要说对内传播。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天地君亲师,师虽然摆在了亲的后面,但也显示出了中华文明对师的尊重,是为师尊。从手艺人学艺到学堂教学再到官场认师生情谊,从学者门徒到礼部乐部再到三人行必有我师,所有此类无不显示出了文化传播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让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录得以完整记录,也让中华文明优秀的部分得以延续发扬光大。但中华文明传播中官本位,论资排辈同样显示出它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可否认的在禁锢人的思想。
文化的这种传播特点归纳来说是一种选择性传播和教育。如同基督教文化中很多故事讲述人需要博爱,至现在诺亚方舟的故事在全世界也都知晓,中国文化用了很多历史故事讲述的是先人如何带领华夏人民战胜自然灾害、战胜妖魔鬼怪。神农、炎帝、后羿、禹的故事数千年之后还在成为选择性传播和教育的中坚。这些和儒家文化好像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出发点相当一致,一个不过是在孔子之前开始延续,一个在孔子之时形成文化定义。
这种选择性教育也造就了中华文明从来不缺乱世英雄,从来也不缺位卑未敢忘国,从来不缺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从来也不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来也不缺彼将取而代之的气概。在我看来中华文明中有很多的志气,霸气甚至于有那么一点点匪气。不知是谁形容过中华文明的这种独特性,所谓乱世出英雄形成乱久必治,治后时间长了因为禁锢压抑又开始生内变。这是中华文明的宿命吗?我为自由之文化悲哀。传播和教育之于文化有选择性的自由吗?翻开我们的小学课本再来对比美国的小学课本,语文的课文当中已然全部包括了文化的历史延续。文化其实很简单,一个教育断层就能改变整个未来。
自由之与文化,还在于文化逻辑性的反思。我从来不会认为,人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非常的纯洁善良,也从来不会相信仅仅靠着修炼人的品德就能让社会得以美好,中华文明的最大特点是在培养真君子的同时也在培养伪君子。自由之精神在于在中华文明的文化逻辑中加入恶的文化逻辑,但善与恶的文化怎样融合?我不知道。
文化大革命从来都不会成功,我们需要软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