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了你的,用了你的,拿了你的,玩了你的。最后走了,去你妈了的! [2009/05]
- 不谈饮食,就谈男女 [2009/04]
- 这句话怎么样翻译才最准确? (从巴菲特投资比亚迪汽车谈开去) [2009/05]
- 一只头重脚轻的军队、政府、国家:像龙虾,还是像软脚蟹? [2009/05]
- 华商拯救美国魂;华裔百年从政之旅 [2009/05]
- 吊臂、落石。。。还有吗? 下次会是什么? [2009/05]
- 民族问题与超国民待遇 [2009/04]
- 听说过“病人”给医生开药方的吗?有! 但他自己不会服自己药方的药! [2009/06]
- 我是不是已经被倍可亲列入黑名单了? [2009/06]
- 民族问题 [2009/04]
- 中国战机的“心脏”还要挂在英、法、俄等“人工心肺机”上多少年?! [2009/06]
- 资金链断裂与产业链缺环导致逆向“圈地”与自然经济方式的回归 [2009/05]
- 哪一根头发决定一个人是否是个“秃子”?(关于阿兰以及里根的左右“华丽转身”) [2009/05]
![]() ![]() 军队人员编制 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在解放军部队里边,一个连一般有三个排组成.而一个排一般有三个班组成,一个班一般有十个人左右.所以这样算来,一个排有30人左右.再加上炊事班,通信员,司务长,三个排长、副连长、连长、指导员。大约在120人左右。
在武警内卫部队中,尤其是在武装守卫重要建筑等守卫部队,每个中队的兵力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武装守卫桥梁的武警中队,要按照桥梁的长短来分配兵力,有的中队有三到四个排,但是有的中队只有两个排。所以人数也就不一样了。 一个营配有四个连左右,人数大约在500人左右;一个团配有三个营,一个标准团人数事1500人;一个师包括五到六个团,再加上隶属于师后勤处的二线非战斗单位,比如养殖场等,隶属于师侦察处的特种侦察连、雷达站等,再加上师部以及其他单位,所以这样算来一个师是一万人左右,而一个标准师的兵力也就是一万人。一个旅比一个师少一个团左右,而一个标准师是10000人,所以旅人数大约在7000人左右。每个军的兵力是不一样的,重点的快速反应部队,比如说三十八军曾辖三师二旅;而西部的一些军有的曾经只辖三个旅。现在我军在1985年裁军以后组建了合成化集团军,每个军大都包括坦克旅、高炮旅、陆航团(陆军航空兵部队)等合成化兵种。所以人数都是不一样的。 还有我军现在也在实行师变旅,这也是在裁军后为了适应新的军事变革,比如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白色起义的红军团,现驻辽东的原隶属于64军的191师,在裁军后就变成了191旅。但是有些兵种,比如说二炮就都是旅级建制。另外,现在的旅是副师级单位。 以前的部队编制大都是“三三制”,我军在1985年百万大裁军之后组建了合成化的集团军了,所以现在的部队已经不是“三三制”了,下面以前关于“三三制”的情况。“三三制”指每个上一级单位由三个下一级单位组成。 军队编制随着军队的出现而出现、发展而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中华民国时期,进一步改革军队组织编制,陆军实行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序列编制和“三三制”的编制原则。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部队分散于各革命根据地,组织规模不同,编制装备不一,一般按军团、军、师、团、营、连、排、班的序列和“三三制”的原则编制。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规模不断扩大,武器装备明显改善。1948年11月,全军实行统一的编制,纵队改称军,军之上设兵团,其下统一按师、团、营、连、排、班序列和“三三制”原则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阶段。在部队编制上,按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分别确定陆军、海军、空军以及第二炮兵的编制序列和各级建制单位的名称,几经改革,形成了利于作战、便于管理的比较科学的合成军队的编制。世界其他国家军队的编制也都经历大体相同的发展过程。冷兵器时代,军队编成主要有车兵、步兵和骑兵,编制与通常的作战方式——密集方阵紧密相联。15世纪以后,随着火器的大量使用,在欧洲,步兵成为主要兵种,连、营、团、旅等成为正式的编制单位。17~19世纪,许多国家军队分为正规陆军和海军。陆军中,炮兵和工程兵成为独立兵种,部队出现师、军等编制单位。20世纪初,飞机出现并用于军事,很快产生新的军种——空军。之后,新的军种、兵种不断出现,军队编制日趋复杂,并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班:由若干名士兵编成的军队最基层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排。设班长,由军士担任。一般在排的编成内遂行任务。班的编制人数,根据所担负的任务、配备的武器装备和便于管理、指挥的原则确定。 排:由若干个班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连。为战术小分队。设排长,由军官或士官充任。一般在连的编制内遂行任务。依任务、装备和编成,区分为步兵排(摩托化步兵排、装甲步兵排、步兵战斗车排)、坦克排、炮兵排、工兵排、侦察排、雷达排、通信排、修理排、汽车排、勤务排等。 连:由若干个排(或班)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营。为基本战术分队。一般在营的编成内遂行任务。直属团以上单位的连称独立连,多担负技术和勤务保障任务。依任务、装备和编成可分为步兵连(装甲步兵连、摩托化步兵连、机械化步兵连)、坦克连、炮兵连、导弹连、工兵连、通信连、防化连、侦察连、雷达连、电子对抗连、汽车连等。 营:由若干个连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团和旅。为高级战术分队。一般在团或旅编成内遂行战斗任务。直接隶属于师以上单位的营称独立营,多遂行战斗勤务、技术勤务和后勤保障任务。按任务、装备和编成,分为步兵营(摩托化步兵营、机械化步兵营)、坦克营、炮兵营、导弹营、空降兵营、电子对抗营、工兵营、通信营、雷达营、防化营、汽车营等。战斗营通常辖3-5个战斗连及战斗、勤务保障分队。设有营部,有的国家军队的营设司令部,编有参谋长和参谋。 团:由若干个营(或连)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师(或旅)。直属于军(集团军)以上单位的称独立团。为基本战术部队,是具有一定职能和权限的教育训练、行政管理单位。设有领导机关,编有战斗勤务保障分队。由统帅部授予番号和军旗,有的还有自己的独特标志。依任务、装备和编成,区分为步兵团(摩托化步兵团、机械化步兵团)、坦克团、炮兵团、航空兵团、空降兵团、导弹团、工兵团、通信团、防化团、雷达团、汽车团等。通常在师或旅编成内遂行作战任务。 旅:由若干个营(或团)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师或集团军(军)。为战术兵团。设有领导机关,编有战斗、勤务保障分队。一般在上级编成内遂行作战任务,亦可独立作战。依任务装备和编成,分为步兵旅、坦克旅(装甲旅)、炮兵旅、反坦克旅、高炮旅、防空旅(防空混成旅)、战术火箭旅(导弹旅)、空降旅(伞兵旅)、工兵旅、舟桥旅、海军陆战旅、航空兵旅、雷达旅等。 师:由若干个团(或旅)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设有领导指挥机关,编有战斗、勤务保障部队、分队。通常隶属于集团军或军。为基本战术兵团。一般在上级编成内遂行作战任务,亦可独立作战。按任务、装备和编成,可区分为步兵师(徒步步兵师、摩托化步兵师、机械化步兵师、山地步兵师、重装步兵师、轻装步兵师)、坦克师(装甲师)、炮兵师、高射炮兵师、防空师、空降师(空降兵师)、航空兵师、空中突击师、海军陆战师(海军步兵师)等;按战备程度的不同,有满员师、简编师、架子师、动员师等。师是构成战略战役军团的基础,也是计算战略战役力量对比的基本单位,其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军队作战实力的主要标志。 军:由若干个师(或旅)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军区、方面军。设有领导指挥机关,编有战斗、勤务保障部队、分队。为战役战术兵团。一般在上级编成内遂行作战任务,亦可独立作战。依任务、装备和编成,分为陆军军(步兵军)、坦克军、空军军、空降军等。 集团军:由若干个军(或师)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军区或方面军、集团军群。设有领导指挥机关,并直辖一定数量的战斗、勤务保障旅(团)、营。为基本战役军团。一般在上级编成内遂行战役作战任务,亦可独立担负作战任务。依任务、装备和编成,可区分为诸兵种合成军团(有的称野战集团军)、坦克集团军、空军集团军、防空集团军、战略火箭集团军等。集团军通常在战时编设。一个国家的军队平时是否编设集团军,主要取决于军队规模、领导指挥体制、作战方式和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因素。平时编设集团军的国家,集团军一般为部队的最高编制单位,战时则可为方面军(集团军群)编成的基础。集团军通常编制不固定,规模有大有小,一般依据集团军的性质、战役使命、所担负的任务、战区的地理环境和敌方军队的编制等条件而定。 方面军:由若干个集团军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隶属于统帅部或战区。设有领导指挥机关。为诸军种、兵种合成的战略战役军团。通常在战时组建,其编成主要视作战方向的战略地位、战场容量、敌方可能投入的兵力和己方兵力情况及作战企图等因素而定。一般能独立地进行一个战役方向的作战,还可与其他方面军共同进行数个战役方向或一个战略性战役方向的作战。有的国家的方面军还可用于完成陆战区一个战略方向或数个战略性战役方向任务。建立方面军的目的在于对重要方向上作战的部队实施统一指挥,使之协调一致,共同完成作战任务。有些国家将与方面军性质、任务、编成相类似的军队组织称集团军群。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等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衔分为3等10级,即将官3级(上将、中将、少将)、校官4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3级(上尉、中尉、少尉)。 根据军官所属的军种和技术特点,在海军空军和专业技术军官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专业技术”名称。 现行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1.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不授予军衔; 2.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委员为上将; 3.大军区正职为上将、中将,大军区副职为中将、少将; 4.正军职为少将、中将,副军职为少将、大校; 5.正师职为大校、少将,副师职为上校、大校; 6.正团职为上校、中校,副团职为中校、少校; 7.正营职为少校、中校,副营职为上尉、少校; 8.正连职为上尉、中尉,副连职为中尉、上尉; 9.排职为少尉、中尉 专业技术军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为中将至少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为大校至上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为中校至少尉。 志愿兵役制士兵按军衔等级分为:高级士官(六级土官、五级士官);中级士官(四级士官、三级士官);初级士官(二级士官、一级士官)。义务兵役制士兵为最高军衔。海军、空军士兵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二字。 文职制度: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文职干部是被任命为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办事员级以上职务,不授予军衔的现役军人,是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 文职干部按照工作性质分为专业技术文职干部和非专业技术文职干部。 文职干部编制范围:军队中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医疗卫生、教学、新闻、出版、图书、档案、文化艺术、体育等单位的部分专业技术干部职务,以及机关、院校、医院等单位部分从事行政事务、服务保障的干部职务。 文职干部的职务等级:专业技术文职干部的专业技术职务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等级分为1级至14级,1级为最高级;非专业技术文职干部的职务分为正局级、副局级、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一级科员、二级科员、办事员。文职干部的级别设置为特级、1级至9级,特级为最高级。文职干部的待遇基本与现役军官的待遇相同。 文职干部着制式服装,佩带帽徽、肩章、军种符号、领花。根据工作需要,文职干部可以改任军官,并按照有关规定评定授予军衔。 等级称号: 在旧中国和现在的台湾地区称作“军衔”。军衔在 15世纪一16世纪产生于西欧一些国家,所以习惯上称为西欧式军衔。 军衔的等级,通常由将官、校官、尉官、士官和士兵构成,有的国家在将官之上还设有元帅,在尉官与士官之间还设有准尉。军衔按获得者的兵役状况和所在部队的专业性质在横向上又区分为不同的类别。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军衔是军人的终身荣誉,非经法律判决不得剥夺,不犯错误不得降低,具有一定条件的军人退役后,在规定的场合有权者佩带军衔符号的军服。实行军衔制度的意义,主要是有利于提高军人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加强军队的组织纪律性,方便部队的指挥与管理,促进正规化建设。 台湾“省”军队编制——之“国防部”
依据新的军事体制,“国防部”下辖军政、军令、军备三个体系,分别由军政、军备副部长、参谋总长督导。军政体系即“国防部”,编设六个司六个室和两个委员会。六个司是:战略规划司、人力司、资源司、法制司、军法司、后备事务司;六个室是:部长办公室、史政编译室、督察室、整合评估室、人事室、会计室;两个委员会是:诉愿审议委员会、国军官兵权益保障委员会。“国防部”所属机关有:总政治作战局、主计局、军医局、军备局和中山科学研究院、国防大学。 “国防部”系台湾当局主管台湾地区军事行政事务的机构。其职权为:对于各地最高级行政长官执行该部主管业务,有批示、监督之责;就主管业务,对于各地最高级行政长官之命令或处分,认为有违背法令或逾越权限者,可提经“行政院”会议议决后停止或撤销,但若有紧急情况,可呈请“行政院”院长先行令饬停止该项命令或处分之执行。 “国防部”是1946年6月1日在南京国民政府时设立的,但其组织法未公布。1949年国民党政权迁台后,“国防部”也随之去台。1950年时,台湾当局“国防部”仅设办公室、参事室、审计司、人事司、物资司、法规司等六个单位。1970年11月,“国防部组织法”公布。1978年7月,相关之“参谋本部组织法”亦修正公布。 “国防部”下设部长办公室、军事发言人室、人力司、物力司、法制司、军法局、主计局、人事局、会计室、战略计划研究委员会、军事工程委员会、作战纲要编辑委员会、研究发展处、诉愿审议委员会等机构。 “国防部”置部长一人,为文职官,特任;副部长一人,特任或二级上将;常务次长三人,十四职等或中将;参事若干人,十至十四职等或中(少)将;主任一人,司长三人,局长二人,均十至十四职等或中将;副主任、副司长、副局长各若干人,均十到十四职等或少将;处长若干人,七至十一职等或少将;副处长若干人,七至十一职等或上校;技正、专门委员若干人,均十至十四职等或上校;参谋若干人,上、中、少校;科长、秘书、稽核、编审、专员各若干人,六至九职等或上、中、少校;军法官若干人,上校;编辑、书记官各若干人,均四至六职等或中、少校、上尉;办事员若干人,一至五职等或上、中、少尉;书记若干人,一至三职等;人事室、会计室主任各一人,均六至九职等或中、上校。 历任“国防部”部长 何应钦:1948年5月—1948年11月 徐永昌: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何应钦:1949年4月—1949年5月(兼) (以上三任均系在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任职) 阎锡山:1949年6月—1950年1月(兼) 顾祝同:1950年1月—1950年3月 俞大维:1950年3月—(未到职) 郭寄峤:1951年2月—1954年5月 俞大维:1954年5月—1965年1月 蒋经国:1965年1月—1969年7月 黄杰:1969年7月—1972年6月 陈大庆:1972年6月—1973年7月 高魁元:1973年7月—1981年12月 宋长志:1981年12月—1986年6月 汪道渊:1986年6月—1987年4月 郑为元:1987年4月—1989年11月 郝柏村:1989年12月—1990年5月 陈履安:1990年5月—1993年1月 孙震:1993年2月—1994年12月 蒋仲苓:1994年12月—1999年1月 唐飞:1999年1月—2000年5月 伍世文:2000年5月—2002年 汤曜明:2002年—2004年 李杰:2004年— 历任“国防部”副部长 袁守谦:1950年3月—1954年6月 黄镇球:1954年6月—1955年8月 马纪壮:1955年8月—1959年2月 梁序昭:1959年2月—1963年12月 蒋经国:1963年12月—1965年1月 马纪壮:1965年1月—1972年6月 冯启聪:1972年6月—1978年6月 郑为元:1978年6月—1981年6月 张国英:1981年6月—1987年12月 言百谦:1987年4月—1987年12月 郭宗清:1987年12月—1990年5月 陈守山:1990年5月—1991年6月 庄铭耀:1991年6月—1992年5月 汪多志:1992年5月—1993年10月 顾崇廉:1993年10月—1994年4月 赵志远:1994年5月—1996年6月 王文燮:1996年7月—1999年1月 伍世文:1999年1月—2000年5月 陈必照:2000年5月 历任“国防部”常务次长 杨继曾:1950年3月—1950年6月 朱世明:1950年5月—1950年12月 罗机:1950年12月—1965年6月 江杓:1954年7月—1955年11月 唐君铂:1956年4月—1958年8月 张鼎彝:1956年7月—1961年1月 徐凤呜:1958年10月—1961年1月 蒋坚忍:1961年1月—1965年10月(退休) 唐君铂:1964年11月—1966年7月 张国英:1965年10月—1967年4月 魏崇良:1965年7月—1966年4月 毛瀛初:1966年4月—1967年5月 汪道渊:1966年7月—1968年2月 艾爱:1967年7月—1969年7月 夏季屏:1967年6月—1970年7月 蒋绍禹:1968年2月—1969年7月 雷开宣:1969年8月—1977年8月(退役) 杨绍廉:1969年7月—1977年4月 崔之道:1970年7月—1978年11月 陈钟秀:1977年8月—1983年 丁恩元:1978年—1980年3月 葛敦华:1978年11月—1980年4月 郑本基:1980年4月—1983年7月 顾传型:1980年3月—1983年11月 区小骥:1983年7月—1986年9月 余燕生:1983年11月—1986年4月 荣承恩:1982年—1985年4月 陈家儒:1985年4月—1986年5月 马绪援:1986年4月—1991年5月(退休) 郭宗清:1986年4月—1987年11月 周学春:1986年9月—1989年4月 邓维海:1989年5月任 欧阳良:1989年5月任 梁球芳:1991年5月—1992年12月 丁之发:1991年5月—1992年9月 许铭昌:1991年9月—1992年5月 叶可蔚:1991年12月任 滦勤:1992年5月任 罗文山:1992年9月任 郭达沾:1994年3月 黎克恕:1994年4月 黄永厚:—1995年2月 沈方祥:—1997年4月 台湾军队编制——之“参谋本部” “参谋本部”主管台湾军令事务,该部为军事统帅系统,执行“总统”军令,指挥三军。该部置参谋总长一人,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一人,副参谋总长一至三人。参谋总长统帅三军,为“总统”之幕僚长,“总统”依“宪法”行使统帅权时,作战之指挥直接经由参谋总长下达军队,以副本送知“国防部”;参谋总长在行政系统为“国防部”长之幕僚长,负责对军队建立、编组、装备、训练、保育、运用诸事宜。由于台湾当局长期实行戒严体制,参谋总长直接对“总统”负责,因而架空了“国防部”,成为台湾军事“领袖”。 “参谋本部”管辖“陆军总司令部”、“空军总司令部”、“海军总司令部”、“海岸巡防司令部”、“作战训练司令部”、“总政治作战部”、“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等。下设部长办公室、第一参谋次长室(人事)、第二参谋次长室(情报)、第三参谋次长室(作战)、高级参谋室、人事服务处、国际情报处、福利总处、总务局、联络局、人事行政局、副官局、动员局、新闻局、军事工程局、通信电子局、战地政务局、军医局、军法局、史政编译局、情报局等机构。所属机构有中山科学研究院。 参谋总长: 陈诚:1945年12月—1948年5月(陈诚系在国民党政权大陆时期任职) 顾祝同:1948年5月—1950年3月 周至柔:1950年3月—1954年6月 桂永清:1954年6月—1954年8月 彭孟缉:1954年8月—1957年6月 王叔铭:1957年6月—1959年6月 彭孟缉:1959年6月—1965年6月 黎玉玺:1965年6月—1967年6月 高魁元:1967年6月—1970年6月 赖名汤:1970年6月—1976年6月 宋长志:1976年6月—1981年11月 郝柏村:1981年11月—1989年11月 陈(上焱下木)龄:1989年11月—1991年12月 刘和谦:1991年12月—1995年6月 罗本立:1995年6月—1998年2月 唐飞:1998年2月—1999年1月 汤耀明:1999年1月—2002年 李杰:2002年1月 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 马纪壮:1959年7月—1965年2月 黎玉玺:1965年2月—1965年6月 罗列:1965年6月—1969年7月 郑为元:1969年7月—1972年4月 王多年:1972年4月—1977年4月 郝柏村:1977年4月—1978年6月 马安澜:1978年6月—1981年12月 乌钺:1981年12月—1983年5月 邹坚:1983年5月—1986年7月 郭汝霖:1986年7月—1988年7月 蒋仲苓:1988年7月—1989年12月 陈坚高:1989年12月—1991年6月 黄幸强:1991年6月—1993年7月 罗本立:1993年7月—1995年6月 唐飞:1995年6月—1998年2月 台湾军队编制——之“军备局” 军备局系“国防部”军备体系。2003年元月3日,台“立法院”三读通过了《军备局组织条例》。“军备局”下设五个处三个室,为“国防部长”掌理军备决策事务的专业咨询幕僚机关,并为军备事务的主管机关,台军武器系统的获得、军事采购、“国防”工业发展、军备交流合作、营产管理和整体后勤支援等重要军备整备工作,均由军备局依专业分工原则管辖。 台湾军队编制——之“陆军总司令部” 陆军总司令部成立于1944年。国民党政权去台后,陆军总司令部为台湾当局沿用。该部负责组建和训练陆军,并通过其下辖各司令部统御指挥陆军。 陆军总司令部设总司令一人、副总司令二人、参谋长一人、副参谋长多人。下设政治作战部、后勤司令部(在龙潭)、训练司令部(在凤山)、空降特种司令部(在屏东)、***“救国”军指挥部(在东引)、第10军团司令部(在台中)、第6军团司令部(在中坜)、总司令办公 室、副总司令办公室、参谋长联络室、第一署(人事)、第二署(情报)、第三署(作战)、第四署(后勤)、主计署、军医署、政一处(人事)、政二处(心战)、政三处(党务)、政四处(保防)、政五处(民事)、政六处(政教)、陆光艺工大队、新闻组、总务处、主计处、经理处、飞弹处、工兵处、化学兵处、装甲兵处、兵工处、弹药处、通信处、运输处、动员处、军法处、史政处、战地政务处、军眷管理处、福利处、航空总队、特种军情报队、作战计划委员会、陆军出版社等机构。 台湾陆军现有3个军团、5个军、27个师。1954年6月,台湾陆军总司令部接受美军顾问团建议,改采野战军团,以增加部队机动打击力,并仿美军指挥体制,将全台4大防守区、12个军、38个师缩编为南、北两军团,12个军并编为8个军,38个师改为21个师。1956年8月,再将8个军缩编为6个军,以为定制。至此台湾陆军指挥体系为陆军总司令部、军团司令部、军部、师部以迄于以师为基础单位。1968年,陆军总司令部接受蒋纬国建议,废团设旅,陆军指挥体系至此确立以旅为战术单位,师为基本战略单位。1980年,台湾当局裁撤陆军训练部与高雄军,以纵深配置观念,成立八军团。至此,台湾陆军的建制为3个军团(第六、八、十军团)、5个军(台北、新竹、后里、嘉义、台南)、27个师。1990年,台湾当局将金门防卫司令部、马祖防卫司令部和澎湖司令部改直属于参谋本部为隶属陆军总司令部。 历任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 何应钦:1944年—1946年5月 顾祝同:1946年5月—1948年5月 余汉谋:1948年5月—1949年4月 (以上三任均系在国民党统治大陆时任期任职) 顾祝同:1949年4月—1950年3月 孙立人:1950年3月—1954年6月 黄杰:1954年6月—1957年7月 彭孟缉:1957年7月—1959年6月 罗列:1959年6月—1961年8月 刘安祺:1961年8月—1965年8月 高魁元:1965年8月—1967年6月 陈大庆:1967年7月—1969年6月 于豪章:1969年7月—1975年3月 马安澜:1975年3月—1978年3月 郝柏村:1978年3月—1981年11月 蒋仲苓:1981年11月—1988年6月 黄幸强:1988年6月—1991年7月 陈廷宠:1991年7月—1993年7月 李祯林:1993年7月—1996年7月 汤耀明:1996年7月—1999年1月 陈镇湘:1999年1月—2002年1月 霍守业:2002年1月 台湾军队编制——之“海军总司令部” 海军总司令部成立于1945年,当时的海军是美国一手扶植起来的。美国不仅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淘汰下来或行将退役的军舰“赠送”给国民党南京当局,而且还为蒋军训练海军官兵。国民党政权去台后,海军总司令部随之迁往台湾。其主要任务是负责组建和训练海军。并通过其下辖之各司令部和各军区来统御指挥海军。 海军总司令部置总司令一人,副总司令二人,参谋长一人。并设政治作战部,置主 任一人,副主任一人。海军总司令部下设总司令办公室、总值班室、侍从官室、监察室、督察室、联络室、人事署、情报署、作战署、补给署、公共署、计划署、后勤署、主计署、通信署、总务处、勤务处、运输处、工程处、军械处、军法处、福利处、服务处、军眷管理处、台北勤务处、作战计划委员会、法规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服务委员会、福利委员会。政治作战部下设政一处(人事)、政二处(宣教)、政三处(党务)、政四处(保防)、政五处(康乐)、政六处、干部管理处、联络室、海光艺工队。海军总司令部所指挥的部队有舰队司令部(左营)、陆战队司令部(左营)、两栖部队司令部(左营)、后勤司令部、第一军区(高雄)、第二军区(澎湖)、第三军区(基隆)等。 历任海军总司令部总司令 陈诚:1945年9月—1947年3月 (陈诚系在国民党政权统治大陆时期任职) 桂永清:1947年3月—1952年4月 马纪壮:1952年4月—1954年7月 梁序昭:1954年7月—1959年2月 黎玉玺:1959年2月—1965年1月 刘广凯:1965年2月—1965年8月 冯启聪:1965年9月—1970年6月 宋长志:1970年6月—1976年7月 邹坚:1976年7月—1983年5月 刘和谦:1983年5月—1988年5月 叶昌桐:1988年5月—1992年5月 庄铭耀:1992年5月—1994年4月 顾崇廉:1994年4月—1997年4月 伍世文:1997年4月—1999年1月 李杰:1999年1月—2002年 苗永庆:2002年 台湾军队编制——之“空军总司令部” 空军总司令部成立于1946年,其前身为航空委员会,该部负责空军的组建、训练、作战。空军总司令部置总司令一人、副总司令二人,参谋长1人。下设政治作战部、作战司令部、防空炮兵司令部、训练司令部、后勤司令部、第一署(人事)、第二署(情报)、第三署(作战)、第四署(后勤)、第五署(计划)、第六署(主计)、法规委员会、研究发展委员会、设计委员会、地面安全委员会、作战计划委员会、飞行安全鉴别委员会、飞行安全委员会、总务处、秘书处、副官处、财务处、工程处、通信电子处、气象处、军法处、军医处、军眷管理处、 总司令办公室、副总司令办公室、参谋长室、联络室、督察室、军纪纠察室、资料室、研究发展室等机构。政治作战部之下又设秘书室、办公室、行政室、主计室、政一处(人事)、政二处(心战)、政三处(党务)、政四处(保防)、政五处(康乐)、新闻组等机构。 历任空军总司令部总司令 周至柔:1946年6月—1952年3月 王叔铭:1952年3月—1957年7月 陈嘉尚:1957年7月—1963年7月 徐焕升:1963年7月—1967年7月 赖名汤:1967年7月—1970年7月 陈衣凡:1970年7月—1975年6月 司徒福:1975年6月—1977年8月 乌钺:1977年8月—1982年1月 郭汝霖:1982年1月—1986年7月 陈(上焱下木)龄:1986年7月—1989年11月 林文礼:1989年11月—1992年9月 唐飞:1992年9月—1995年6月 黄显荣:1995年6月—1998年6月 陈肇敏:1998年6月—2001年 李天羽:2001年—2002年 刘贵立:2002年—2003年 李天羽:2003年 台湾军队编制——之“联合后勤司令部” 联合后勤司令部,执掌三军军工生产和三军后勤支援,内设主要机构与直属单位有:办公室、联络室、政治作战部、人事署、兵工生产署、工程署、测量署、经理署、物资署、财务署、主计署、留守业务署、美援物资接收处、军眷业务管理处、总务处、主计处、采购处、管制处、分发处、综合财务处、物资供应处、建筑工程处、副食供应处、粮服生产处、营房管理处、军品鉴定测验处、军法处、外事服务处、研究督察委员会等。直属机构有三军总医院及兵器生产厂、储备库及运输、油料支援指挥部等。 历任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总司令 黄镇球:1950年4月—1954年6月 黄仁霖:1954年6月—1959年1月 马纪壮:1959年1月—1959年7月 石觉:1959年7月—1963年6月 赖名汤:1963年6月—1967年6月 刘广凯:1967年6月—1972年6月 郑为元:1972年7月—1975年4月 罗友伦:1975年4月—1977年6月 王多年:1977年6月—1989年7月 蒋纬国:1980年7月—1984年5月 温哈熊:1984年5月—1989年11月 罗本立:1989年11月—1993年7月 王文燮:1993年7月—1996年7月 丁之发:1996年7月—1998年1月 谢抗中:1998年1月—2000年5月 谢建东:2000年5月 阳德智 高华柱:现任 台湾军队编制——之“宪兵司令部” 宪兵司令部:台湾当局主管军队纪律、协助治安之警察、特工机构。其职权是:主管宪兵警备,统一指挥台湾地区宪兵,协调督导军事宪兵,执行联合勤务、军事和军中司法警察勤务,维护军纪,协助治安,支援作战。内设主要机构与直属单位有:政治作战部、办公室、研究发展室、人事室、情报处、训练处、警备处、后勤处、计划处、主计处、军法处、总务处、通信处、补给处、勤务中心、宪兵训练中心等。并设有宪兵指挥部、宪兵营、调查组、机动组、宪训中心、军人监狱等业务机构。 历任宪兵司令部司令 黄珍吾:1950年4月—1954年7月 罗友伦:1954年7月—1955年9月 刘炜:1955年9月—1957年6月 尹俊:1957年6月—1963年7月 李运成:1963年7月—1965年3月 吴辉生:1965年3月—1968年2月 王永树:1968年2月—1972年7月 汪敬煦:1972年7月—1974年6月 孟述美:1974年4月—1977年6月 刘馨敌:1977年6月—1984年5月 柏隆钷:1984年5月—1985年5月 周仲南:1985年5月—1989年11月 王若愚:1989年11月—1992年7月 曹文生:1992年7月—1996年7月 王诣典:1996年7月—1997年7月 杨雨村:1997年1月—2001年 丘宗男:2002年1月 余连发:现任 台湾军队编制——之“后备司令部” 后备司令部隶属于“国防部”,其主要任务是 〈一〉平时:策划执行动员、管理、服务、民防工作,建立后备潜力。 〈二〉战时:指导地区及县、市后备司令部,遂行警备作战,维护社会安定,并持续动员作业,确保三军后续战力,以利全般防卫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