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ebay上卖书的经历 [2009/08]
- 江青为何独选薛菁华主演“红色娘子军”? [2009/03]
- 薛菁华与林妙可 [2009/04]
- 尼克松在国宴上都吃了些啥? [2009/09]
- 一枚失而复得的戒指 [2009/09]
- 久违了,南江村的妇女! [2009/05]
- 从网上搜索"红色娘子军"谈起 [2009/02]
- 文革时有男扮女装吗?—再谈“北风那个吹”里帅红兵跳芭蕾一事儿 [2009/06]
- ZT:翻看两部文革老片有感 作者:路易二百五 [2009/10]
-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009/09]
- 电视连续剧“北风那个吹”里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2009/06]
- 怀念杨秋玲 [2009/10]
- 新版“红色娘子军”里,“清华控诉”一段为何被改?(一) [2009/04]
自从本人发表了拙作“电视连续剧‘北风那个吹’里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以后,文革时期究竟有没有男扮女装这一现象仍一直困扰着我。因为本人的文革经历基本上仅限于北京,而且当时也只是一中小学生,所以我没有看到和听到过男扮女装的现象并不能说明该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出现过。
有一网友向我指出,在文革期间,反串样板戏的角色是存在的。他(她)就在中学时反串演出过。我仔细分析了一下他(她)的情况,得出了以下的结论。首先,这种反串并不是真正的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这种反串只不过是在演出时按照原角色的形象来模仿,来演唱。不存在男的化装成女的,或者女的化装成男的。男扮女装应该是男人打扮,化妆成一个女人。然后在演出时,他应该在唱,念,做,打上完全刻意像个女人。那么女扮男装也是一样。只不过角色对调而已。你能想象得到,在那样非常革命的年代,有一个男人化妆,打扮成阿庆嫂或江水英吗?你能想象得到,连续剧中的帅红兵,在那样非常革命的年代,男扮女装成喜儿,在公共场合大跳芭蕾舞吗?其次,这种反串演出带有严重的搞笑性质,根本无法在重要的或者公开的场合表演,而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表演。一句话,这种反串只能是男扮或者是女扮,而没有女装或者男装。也就是说,这种反串应该只是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的前面那一部分。
又有一网友向我指出,像“北风吹”这样比较长的连续剧,错误在所难免,何必那么较真儿呢。话是这么说,但谁愿意看一个漏洞百出的电影或电视剧呢?我们当然喜欢看一个错误少一点儿的连续剧了。我们挑出一些毛病来,无非是想要编剧,导演在将来的创作中,精益求精,尽量少出错误而已。
不过像男扮女装这一现象到底在文革期存不存在的重大原则问题,我认为我们决不能回避。不瞒你们说,我实在怀疑编导制造这一出帅红兵扮演喜儿大跳芭蕾舞的真实目的。我们知道这个剧的名称叫“北风那个吹”。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名字。浪漫,给人以想象。很能吸引人的眼球。在剧中,俩个男女主角在每次约会之前都要放“北风那个吹”这首歌作为暗号。这也就突出了这个剧的主题,似乎也解释了剧名的原意。但是这还不够,编剧还觉得最好是有一个人能按照这首歌跳一回芭蕾舞,那不就更能突出主题了吗?可是谁来跳呢?牛鲜花不行,因为她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看来只好让帅红兵这个懂文艺的男知青来跳了。可是,这是编导让帅红兵跳芭蕾舞的唯一原因吗?说实在的,当我看到帅红兵要跳芭蕾舞这一段,我脑子里立刻闪现出了那些在国内以扮演女孩子而成名的纯爷们儿;小沈阳,李玉刚,于立群,等等。这其中的李玉刚更是以边演边唱“北风那个吹”而著称于世。难道北剧是在为这些人为代表的国内男人女性化造势?想到此,本人实在为国内的这种发展趋势深感担忧了。我认为,编导以目前国内存在的男扮女装的现象来试图将这一现象加以引伸回文革时代是极不负责任的,是对观众的极大误导和不敬。
那写到这儿,有人一定会问,你到底能不能肯定文革时期不存在男扮女装这种现象?
为了更加肯定我的观点,即文革时期并不存在男扮女装这种现象,我到网上进行了一番搜索。在下面链接的网址上我找到了我认为足够的证据。网址上提供的文章叫“‘文革’中的越剧”。文中介绍了越剧因其独特的女演男的表演方式而在文革中如何遭到了“四人帮”的破坏。在文中有一段话直接引自于姚文元。我现引用如下:男人演女人,女人演男人,经过这次文化大革命,从此全部结束了。
看见了吗,我的结论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