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小议人的思维习惯 [2013/06]
- 婚姻大战打响了第一炮 [2011/05]
- 婚姻的杀手锏 [2012/01]
- 回国见闻三 ---- 牛人真的多 [2011/12]
- 个性,任性与共性影响着生活的质量I [2013/04]
- 电脑出现蓝屏, 怎么办? [2013/06]
- 吵到九十九--- 六四,我家的纪念日 [2013/06]
- 中国四十年的不变 [2014/04]
- 祝父母钻石婚快乐! [2014/09]
- 斗胆小议: 毛泽东,文革与基督教 [2012/07]
- 精神出轨 [2011/09]
- 过生日 [2012/03]
- 完成"六尺牡丹" [2012/03]
- 婚姻大战的导火索 [2011/05]
- 理解父亲 --- 祝老爸健康长寿! [2013/10]
- 老公的教育---to be yourself [2011/09]
- 不要去惊动别人的幸福 (转载) [2013/09]
- 我 ----- 找 [2009/08]
- 庸 医 [2011/01]
- 我----幸福的人 [2009/08]
- 给张艺谋加油! [2012/01]
【无声的诗班】美国堪萨斯州的河边教会(Riverside Church)有一队九人诗班,主日照样穿金蓝色诗袍献诗,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他们不「唱」。原来他们都是聋哑,所以是用手语唱诗,且已唱了二十年。他们的指挥米勒太太并非聋哑,但她年轻时即学会手语,愿藉此工作事奉上帝。礼拜开始后,从宣召至祝祷,米勒太太用手语将每一项节目内容翻译给她的诗班,及坐在前面三十多位聋哑的弟兄姊妹看。有时这队无声的诗班与另一队正常的诗班联合献诗,一队以手语「唱」,另一队即以口唱,真是口唱心和荣主名!
虽然是残障,也不能拦阻他们向耶和华欢呼。台下的会众从他们所比的手势和喜乐的面貌,感到如同听见他们美妙的歌声。——张钦煌《小吗哪》
【诗班员何在】某教会主日崇拜的聚会人数超过一百人,会友也相当稳定,大多都会在主日参加崇拜。此教会也有主日学和好几个团契,每个团契有导师负责带领团友的灵命,使他们视教会为一个属灵的家。
可是不知何故,这教会的诗班总是人丁稀少,面孔往往只有那八九个,万一有人生病或要轮值工作不能出席,诗班则变成了四重唱小组。诗班的指挥在主日崇拜呼唤青年会友踊跃加入诗班,用歌声事奉神。她也尽量将练诗时间由周六晚改为崇拜后的半小时。虽然有几名青年人报名试了音,但到练诗时只来了一个新人。指挥又再报告说教会邀请了声乐专家来教导乐理和歌唱技巧,但反对仍欠理想。
这不单是这教会的现象,不少教会也有同样的困难。可是在另一方面,会友的家庭不少都备有卡拉OK的音响设备,他们经常在家里高声随着屏幕上的字句大唱流行歌曲。在本港,无论是电视台、电台或琴行每年都举办歌唱比赛,参赛者异常踊跃。他们要经过试音后,证明有一定的水平才获准去参赛。此外,不少人更联同三五知己往一些歌厅去唱卡拉OK。
无可否认,青少年人是喜爱唱歌的,流行歌曲唱了两三次便能熟记歌词(当然唱来唱去都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字句!)。但为什么来到教会却不肯将歌声奉献给神!今天你们所唱的是甚么歌曲呢?是唱给谁听的呢?
「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唱、口唱心和的赞美主」。(弗五19)——苏美灵《故事百感》
【夜间歌唱】凯恩(Thomas Ken, 1637-1711) 英国国教会温切斯特的主教。1673年,他给学院的学生,写了一本祷告手册, 其中有早祷,晚祷,午夜祷告的诗歌各一首,勉励学生要在灵修时使用。每首诗歌的最后一节相同,是对三一神的颂赞。那首夜祷的诗歌,从开始就少人歌唱,只是其最后一节,成为教会最普遍的颂歌,就是“三一颂”:
赞美真神万福之源 天下万民都当颂扬
天上万军颂赞主名 赞美圣父圣子圣灵
凯恩幼为孤儿,被一位名学者收养。
1661年,受任为牧师。1679年,为宫廷牧师。英王查理二世,要他让出住宅给他的女戏子情妇,凯恩一向反对宫廷的不道德生活,竟严词拒绝。1585年,晋升主教。是他给查理二世行临终圣礼。
1688年,英王雅各二世重颁宗教容忍宣言,用意在提倡罗马教。凯恩和其他六位主教,拒绝在教区发布,却发行反对的文告。因此,以“教唆叛乱”罪名,被送进监狱。但他实际上效忠英王。
1689年,“光荣革命”成功,荷兰来的威廉王子即位为英王。凯恩拒绝向新王宣誓效忠,因而被免职。他生命中的最后二十年,在退休中度过。晚年坎坷的凯恩主教,尽多时间可以唱他的“三一颂”,但唱来不容易。──
于中旻《喻道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