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那旮瘩 [2011/06]
- 伊战和三大法宝 [2010/09]
- “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 [2009/04]
- 养生秘诀 [2010/06]
- 听听没错 [2010/08]
- 大同世界 [2010/04]
- 也说中餐 [2011/07]
- 江湖追杀令续 [2010/03]
- 听说台湾圆山饭店上了香艳大腿舞 [2010/01]
- 文秀才武秀才 [2010/12]
- 小龙虾和洗虾粉 [2010/08]
- 三十七计 [2010/09]
- 今天七月七 [2011/07]
- 高潮迭起,趁火打劫 [2010/04]
- 闲话一句 [2011/06]
- 龙吟虎啸迎春到 [2010/02]
- 阿庆嫂又当如何 [2010/02]
- 乱翻书 [2010/04]
- 乱云飞 [2009/07]
- 中文汉字Chinese [2009/04]
- 读孔庆东在韩国讲抗美援朝 [2010/01]
上周在一家college的提问时间中,一女生说她很吃惊。因为她看到我放的背景介绍录影里中国人也学日本人表演茶道。以前一点都不知道。我立马纠正她:不是中国学日本。是日本学中国。瞅那表情,又吃了一惊(一会就吃了“两斤”。这饭量,谁养得起?)。及至听完神农尝百草时如何用茶叶解毒,陆羽的茶经(其实我也就读了点皮毛),茶分哪五色,泡功夫茶的名词讲究,如此这般后,她满意了。颠儿颠儿地走了。我却有点闹心了。明明是学先生,可是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先生反而成了学生。凭什么啊?
自从老子说了“道可道,非常道”之后,中国人就把道看得至圣至尊。一般不轻言道。因为那是大道。孔老二也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得道就要升天的,连家里的阿猫阿狗都不落下。小道也有,那是指来路不正。只能私下相传。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居却好像把一个道字悟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在那里“道可道”,啥都可以道。茶道,花道,武士道,剑道,合气道, 练摔跤的也整个柔道。给人感觉是,一不留神就摆你一道。老实说,我也没尝过茶道。但是看见电影里那递你跟前的一杯绿幽幽的茶叶沫子水,我脑子就定格在。。。。。。(这里省略了18个字)。喜欢茶道的别恼我。我孤陋寡闻,的确没开过那东洋荤。我有个学生,是学练合气道的。他说不想再去练合气道了。因为人一进道场,就是我们叫的练功房,老师就带着学生瞻仰前辈画像,一一行礼。规矩太多受不了。当然,我也不是食古不化的出土文物。特爱吃寿司和刺身。来多少都不腻,只要肚子还能腾点仓位。也认识不少的日本朋友。当年在学校认识过两个东洋小mm. 学了好些个单词,还记得两个词: きれい,あいしてる。有严重的重色轻义嫌疑,呵呵。
回头还说茶。中国茶艺没有茶道的那些繁文缛节。也没有特意拔高的很高深的境界,如像茶道尊奉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中国茶,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品。下里巴人,普通百姓就着茶壶茶缸子,仰头就是一通牛饮。解渴!以前也有过茶道。要不日本人到哪儿学去。上等人品茗畷馨,清心涤虑。自有一番内在情趣与境界追求。而且中国茶选材,制茶,取水,烹制等丰富内涵也不是只注重外表的皮毛功夫堪比的。一株茶树上采下的茶叶都有不同的名字,如雀舌,旗枪,明前等。
记得从前看过的三言两拍里有一个段子“王安石三难苏学士”。里面就有茶和水的故事。网上一搜就找到了。故事说的是,苏王同朝为官,王是当朝宰相。苏学士恃才傲物,几次戏弄王大人。王宰相决定给他一点 color see see. 于是苏被贬做地方团练使。一年后,苏学士在实践中长真知。醒悟到了自己的狂悖。遂找了个机会,进京跑部。行至三峡时,记得王领导曾托付他带一瓶三峡中的中峡江水回去熬药治老毛病。苏忙着填词作诗,困极而眠。待到醒来时,船已到最下面的西陵峡。中峡已过, 再回舟已不可能。船家说三峡相连,水质一样。苏也就只好在下峡装了一瓶水。回京见王安石(荆公)。下面是原文,比我说的精彩。
“荆公命堂候官两员,将水瓮抬进书房。荆公亲以衣袖拂拭,纸封打开。命童儿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候汤如蟹眼、急取起倾入,其茶色半晌方见。荆公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道:“巫峡。”荆公道:“是中峡了。”东坡道:“正是。”荆公笑道:“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东坡大惊,述土人之言“三峡相连,一般样水”,“晚学生误听了,实是取下峡之水!老太师何以辨之?”荆公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老夫若非亲到黄州,看过菊花,怎么诗中敢乱道黄花落瓣?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宫乃明医,知老夫乃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东坡离席谢罪。 “
这讲究,现在有谁玩得起?
我是说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