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那旮瘩 [2011/06]
- 伊战和三大法宝 [2010/09]
- “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 [2009/04]
- 养生秘诀 [2010/06]
- 听听没错 [2010/08]
- 大同世界 [2010/04]
- 也说中餐 [2011/07]
- 江湖追杀令续 [2010/03]
- 听说台湾圆山饭店上了香艳大腿舞 [2010/01]
- 文秀才武秀才 [2010/12]
- 小龙虾和洗虾粉 [2010/08]
- 三十七计 [2010/09]
- 今天七月七 [2011/07]
- 高潮迭起,趁火打劫 [2010/04]
- 闲话一句 [2011/06]
- 龙吟虎啸迎春到 [2010/02]
- 阿庆嫂又当如何 [2010/02]
- 乱翻书 [2010/04]
- 乱云飞 [2009/07]
- 中文汉字Chinese [2009/04]
- 读孔庆东在韩国讲抗美援朝 [2010/01]
中餐越来越受欢迎。这是事实。
整体中餐仍然徘徊在美国主流的高端餐馆系列之外。这也是事实。
中餐的定位是:便宜,好吃,量足,一盘Combo 可喂饱两三个人。主要面向低中收入人群。当然也是我们老中们外出吃饭的首选。
很多事情都是人为的。 中餐就是一个例子。这要从上上个世纪说起。最早来美的多半是修铁路的劳工或是被卖来的“猪仔”。最早的中餐馆也随之出现加州的San Francisco. 根据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的记录,这家餐馆的名字是 “The Macao and Woosung”。好像最受欢迎的菜名是 “Chop Suey”. 中文的意思是”杂碎“(这是吃的杂碎。不是骂人的那个杂碎)。开餐馆的是一个美籍华人。那一年是1849。他的初衷是服务当时做工的劳苦大众。所以饭菜都做得实惠,不讲究外型。再加上他们自身因地理,饮食而形成的卫生习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常被外人所诟病。在当时的主流社会里,流传着不少有关中国人和中国食物的负面说法。很多都是事实。细节就不用我说了。也有一两家做的很不错。食客都是衣履光鲜的有钱人。我看到过一张1920年的照片。餐馆窗明几净,吃客体面文雅。但总体上,中餐馆还是一般普罗大众的聚会消费场所。你是否注意到,一般老的中餐馆的外观看起来比较落寞,封闭,甚至是阴沉的。还有街边的小餐馆,门前的狼藉,不洁净的角落等等。
文化,社会,政治,以及当时的经济因素都决定了中餐难登大雅之堂。然而,中餐本身具有的色香味和口味多变实在让人难以抗拒。所以,在美国这个多民族多文化兼容共存的大熔炉里,中餐可以说是不亚群芳,一枝独秀。有文章统计,在美的华人约占 1~2%的美国人口总量。而中餐馆却占了全美各类餐馆的1/3还强。
不少人爱拿 PF Chang’s China Bistro 举例,说明中餐的地位提高。其实这家的老板根本就是个金发碧眼的老外。他餐馆的店堂门面和外部装饰也是一盘“烩什锦“。面前那匹高头大马,开放的厅堂是西方人的习惯,堂内的照明灯和座位总觉得像在日本。菜的味道嘛,,,自己去试了就知道了。
据我有限的所知, 中餐馆的确有好几家的地位相当不低。Mr.Chow 算得上是一家。我没去过,是在 linkedin 里面认识的一位摄影家介绍的。他是专摄非色情女性景物照,作品据说常登在 Vogue 这类杂志上。我不看那种杂志。去他的Facebook看过。真不错。我们有次聊到文化和食品时,他问我知不知道Mr.Chow。 Who? Nay。后来一了解,才知道了一点这个在 Beverly Hill 很有名气的中餐馆。Mr. Chow 就是老板的姓。在美国各大城市和欧洲都有分店。有意思的是, 这位老板竟然是中国京剧界里著名演员人称麒麟童周信芳的儿子。看过他的餐馆网站, 很浓郁的欧美色调。也很典雅 卖的是中餐。
美国人偏爱快餐。在这一亩三分地里也有一家中餐快餐连锁店,Panda Express。味道一般般。老美很爱。值得一提的是店里的管理程序和惩奖制度。学的西式,但已经超越了西式。据他们说, 只要在这家店子里做过经理, 去美国任何一家快餐店做经理,如同儿戏。如果大多数中餐馆能像他们一样的近乎苛求地讲卫生和店堂管理。相信可以大幅提高形象。
但凡是人为的事物, 一般都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要的是天时地利与人和。近几年中国的发展营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网友期盼的进入主流高端应该不是神话。除了“1. 中国人整体上富起来了;2.中国人开始把自己看成是世界上的上等人了.“, 我觉得是否要加上:3,国会两院里的华人或者亚裔人面孔多起来了;4,美国各州各级政府衙门里能听到更多的中国话了。 中餐就可以进主流了。 不是挤进去的,而是水涨船高,一不留神就抬进去了。相对于整个群体形象,餐馆不过技之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