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那旮瘩 [2011/06]
- 伊战和三大法宝 [2010/09]
- “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 [2009/04]
- 养生秘诀 [2010/06]
- 听听没错 [2010/08]
- 大同世界 [2010/04]
- 也说中餐 [2011/07]
- 江湖追杀令续 [2010/03]
- 听说台湾圆山饭店上了香艳大腿舞 [2010/01]
- 文秀才武秀才 [2010/12]
- 小龙虾和洗虾粉 [2010/08]
- 三十七计 [2010/09]
- 今天七月七 [2011/07]
- 高潮迭起,趁火打劫 [2010/04]
- 闲话一句 [2011/06]
- 阿庆嫂又当如何 [2010/02]
- 龙吟虎啸迎春到 [2010/02]
- 乱翻书 [2010/04]
- 乱云飞 [2009/07]
- 中文汉字Chinese [2009/04]
- 读孔庆东在韩国讲抗美援朝 [2010/01]
如今浏览任何一家中文网站,一个名字总是躲不开: 张悟本。
这人有本事, 续写了洛阳纸贵的故事新编。前些时候,不止洛阳,传闻是各大都市绿豆一齐翻价,贵。 绿豆治百病。他说的。张思邈李时珍肯定会活活气死。呵呵,荒唐!不过话说回来, 一个荒唐的时代不就是由一个一个的荒唐事编织而成的吗?
前几天,老家的兄弟打来电话,开口就说:“哥,又让你说中了一件事。”
“啥事?”
”绿豆治百病的那半仙。现在被万炮齐轰。是个江湖骗子“。
“回过神啦? 早tm 干啥去了”。
“哥,你咋就肯定他不是个正神?”
哈,那还不容易。其一,绿豆的确是个好东西。但不是老君炉里练出来的金豆仙丹。记得小时候六月大暑天,外婆总要熬一锅绿豆沙,入夜天凉下来,舀上一碗,撒上白糖。咕嘟喝下,笃信一天的暑气已被这碗豆沙汤化解于无形了。因为人讲绿豆性凉,败火。既然是凉性败火,那么,气虚脾胃弱的应该是少沾或者不沾。由此,百病就只剩下一半可治了。这半百病里肯定又有若干不可用绿豆的。 其二,据说是上了湖南卫视后才爆红起来。那本来就是一个少男少女“快乐大本营”的娱乐搞笑台。05年时我看过那个台,也是因为觉得张靓颖还看着顺溜, 歌声还听着有韵味。后来的节目就越来越惨不忍睹了。除了搞笑还是搞笑,糊弄得一大群没长醒的小孩子如痴如醉。这种电视台节目,纯娱乐是宗旨,人气是命根子。可信度有几何? 其三,中医的诊治和养生理论历经几千年。在西医没有引进之前,中医拯救着,维护着这个民族的繁衍生息。而且仍在继续着历史使命。同时,中医上千年的发展也沉淀了不少的糟粕和虚幻成分。因为中医学说的精奥深邃, 使得很多人敬而远之,甚至群起而攻之。一代接一代下来,这些人早就化作了泥土尘灰。中医呢? “我自岿然不动”。另一方面, 一些自称懂医的东郭,南郭和半仙们充分利用了“六亿神州”喜盲从好大哄大嗡的民族特性,编造着一个一个的弱智神话。一个神话出来,必有千万人蚁从。一旦这个神话红遍了大江南北,其寿则不久矣。
经历过80年代气功热的人们应该还记得那时的“气血翻腾”景象。在那种环境下理所当然是被汇入了洪流。我周围的人,无论海关关长,还是研究所所长,大学教授,在读博士等等,人人都会“神仙一把抓”。言必谈气血, 行必在意丹田。一次,跟着朋友去听鹤翔桩大师带功报告。一场坐下来,虽经努力。然而还是不能达到大师开场说的诚心才有缘,才能得气的妙境。偷眼看同来的朋友,晃晃悠悠,竟然得了气的模样。没想到啊,自己常年苦练晨夕,居然还抵不上才入门三十分钟的。暗自羞愧里,不禁有些忿忿然。哼!
据闻张半仙也鼓吹豆浆。不知道他的伟大学说如何marketing 这土玩意。 就我个人经历的事情,豆浆还真是个好东西。多年前初到美国,为生活学习奔波,三餐经常误时误点。加上疏于在先进文化环境下去习练古老落后的东方健身法,没多久,落下个 Ulcer毛病。我讨厌药片。后来尝试过早起饮绿茶或灌牛奶以求舒缓。结果不是吸收不好就是在里面“犯上作乱”。一年多以前决定换用豆浆。情况大为改观。每天早起后,空腹一杯温豆浆。然后该吃什么早点照吃。压根就没把那杯豆浆当早点。一大活人岂能指望一杯水浆扛到lunch time。晚睡前一杯温牛奶(太座监督执法)。人家唱“我的中国心”。 我很想唱“我的中国胃”。
有一次和朋友闲侃龙门阵。一对在此地住了一辈子的香港夫妇也有和我一样的毛病,他们靠医生开药解决问题。他们听了我的神吹,说回去试试我个人的豆浆疗法(非张半仙疗法)。一个半月后,再见面时便向我称谢,说很有效果。还准备停掉处方药。 别!我赶紧打住他们的话头。你们还是听医生的。我可没执照,也不知如何面对"先进"西医的论证和诘难。
时代在前进,人们的欲念和期盼在不停地变化提升。中国历代遗留给后人的东西也在不停地被重新打包或翻新外壳。有些东西,人家拿走了,我们心疼,不舍得。人家还没拿走 的,我们自己却不珍惜,随意擅改变动。以至于近三千年的文明历史,人们竟然找不到多少有超过几百年历史的古迹文物。中医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悠长不变,传统的华夏文明代表之一。眼下,一大帮“学者专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把中医重新组装成时髦的拼图。毋庸讳言,中医里配药取材动物身体的野蛮观念需要摒弃。 这并不影响其根本之根基。不过,在众说纷纭,花样翻新的大讲坛里,中医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去存活,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