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 用性比喻一句话说清中美关系——答7171网友

作者:light12  于 2011-1-26 20:0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网络文摘|已有2评论

1 25 2011 17:35  
作者:芦笛 在 芦笛自治区发贴, 来自 海纳百川

用性比喻一句话说清中美关系

——答7171网友

芦笛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服药治病,“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白天黑夜不停地睡。即使是清醒的时候也大脑空空,才思枯竭,什么也不想写,用老婆子幸灾乐祸的话来说,是江郎才尽了(说好听点便是“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因此一直没写东西,也未及时上网回复网友,刚才才在楼下补了一下课,回复来迟,至为抱歉。

7171网友在楼下问道:

“中美关系的实质是什么?就一实例求教芦坛主,金锁大师兄

…………
可不可以这样看,中美两国代表的不仅仅是两个国家的关系,而是两种文
明体系。独立的看,东西文明各有自己的长短,而正因为这两个体系自身
的长短恰恰是对称的,东长正是西短,而西长正是东短。所以,不以任何
政治家或“亿万人民群众”的意志为转移,这两个文明只能是也必定是
“古怪”的碰撞和交融在一起。目前来看,是好不到哪里,也坏不到哪里。
稍稍扯远点,就华夏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属性和特点问题,曾在此坛求教金
锁大师兄,其“中华文明系列”文章的复应堪称学理,文风的精研上乘。
得其精髓,在这里,华夏文明可概括为:圆,柔,阴;而西方文明可统综
为:方,刚,阳。那么,中美关系的实质从文明史角度来看,就是两个渐
行渐近,渐近渐等的两种不同属性文明的接触,交流,反馈,反弹,震荡,
再交接交融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种人类文明史上从未有过的关系。第
一,两种文明都相当完整成熟;第二,两种文明的实力渐近均衡。而美苏
关系,美日,美欧关系都不具备这种文明属性和实力背景的前提。

文明也是一种进化中的生命形态。有意思的是,生物哲学家是这么描述生
命中的“性别”产生的:单性的突变性几率太小,因而只能是在种低级状
态中自我循环。而同种生命体自身分裂为为两种形态各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各扬其长而忽其短,通过同种的融合,更易于向更高的层次演进。因为两
个同种异态生命体的融合,不是消灭对方的过程,而正是种各取对方长补
自身短的过程,因而也是种生命的进化过程。由是,生命中的性别产生。

当生命进化到人类社会形态,男女分工形成。有意思的是,生命体的同种
异化也遵循自然界的“至简”原则,按数学的整数原理,差异两种即够,
三种以上则是多余的。这就是为什么自然界里没有三种性别的生物物种存在。

从关系角度看,中美两国间还有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这就是中国持有的
(2?)万亿美国国债的问题。第一,这是中美两国之间的事,跟别人不相
干;第二,这个问题不仅是这么大,而且是这么快的近乎突然的出现在两
国面前,这是双方谁都没料想到的。从文明属性出发来打个比方:一男一
女,在互相封闭多年后相遇交流,在双方都还未全部了解对方的前提下,
竟已经有了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这(2?)万亿的债务。第一,这是双
方现有关系下的产物;你情我愿,怪不得谁,也没人怪谁;第二,这个“孩
子”对双方干系都极为重大,僧面可不看,可这“孩”面不得不看; 第三,
在有“孩子”的前提下,下一步该怎么办?可说双方全都心中无数。

那么,从旁观者眼里,从文明属性角度,从既有事实出发,从文明进化史的
高度来前瞻中美两国关系,或许,是一种新方法论?或者,至少可以提供一
个新思路?

是为求教。”

这位网友似乎没有尊重他人劳动的习惯。对他引出来的东方文明话题,我和老金都作了详尽回答,两人都写了洋洋数万字。但无论是我的还是老金的文章,他连一个字都没看(或是看了而没能理解),那还求什么教?没事消遣人来着?

我的意思早在《文明真空与未来中国的潜在危机》中说得明明白白了,如果你看过或是看懂了那文章,就绝对不会写出这篇点名“求教”的文章。这不是说你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应该直抒己见,自己的看法是什么,直截了当地写出来就是,不该弄个名不副实的“求教”,更不宜把自己的话塞在他人嘴里,将你自己认定的“中华文明的特点”强行派给老金。这么做很不妥当,建议你以后不要再这么做。大丈夫生天地间,有什么主张,直接说出来就是了,不必“为了打鬼,藉助钟馗”。这儿又不是中共舆论阵地,无文字狱之虞,不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现在来看你的主张。我早说过了,中国乃是野蛮国家,有什么鸟的文明?何来什么“文明的互动”或甚至“文明的融合”?

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我那文章在《芦笛在凯迪》贴出时,有位网友说:

  “我认为文明应该是相对于野蛮的一个概念,野蛮的本质是指人类的暴力倾向,文明的本质是指人类的非暴力选择。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准,应该是指非暴力选择涵盖的社会生活领域,涵盖面越大,则文明程度越高,否则就是文明程度低下。”

这话说得非常之好,我完全同意。当然,他所谓“文明”,说的只是狭义的,比我在那篇长文中用的“文明”的外延窄,但这无关紧要。是否动用暴力来解决利害冲突,确实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度的最主要的标准,反映了民族的进化程度(也就是与丛林的距离)。原始人与野兽一样,奉行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哲学。凡有利害冲突,无论巨细,一律用拳头棍棒解决,谁的拳头大谁有理,弱者无条件服从强者。但随着人类进化,和平解决矛盾冲突的可能性就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加。等到民主社会建立,暴力选择就基本不再存在了。民主社会之所以是文明社会,正是因为它有着以非暴力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危机的充足选择。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乃是个不折不扣的野蛮社会。中国社会历数千年不变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来没有和平解决社会矛盾的选择,只有暴力选项。至今这特点不但没有去除,反倒百倍强化了,企图寻求“非暴力选择”的刘晓波反倒被暴力镇压。这种野蛮烂事无论是在晚清,在北洋,在国府,都从未出过。仅此一例便足以说明,尽管中国在所谓“物质文明”上取得了天翻地覆的进步,但其政治制度却发生了空前的野蛮化(这儿所谓“空前”是相对“解放”前,相对于毛时代当然有极大进步)。这种社会当然是野蛮社会,只可能周期性陷入动乱、屠杀与毁灭,有什么光明前途可言?

这前提一旦澄清之后,你所谓“文明互动” 还有什么存在基础?根本就是个伪问题,改为“文明与野蛮互动”才更准确些。

从这个前提来看,不难洞见中美关系的实质,也就是文明与野蛮的互动关系,扯不到什么男女交媾、阴阳配合上头去。至今为止,东西方的来往,仍然是单向授受的关系,亦即在文明国家与野蛮国家之间自然发生的文明单向流动。在这个意义上,中美关系与美国和其他野蛮国家的关系并无不同,其特殊之处,只在于中国以特有的愚钝,在文明自动流入时安装高选择性的“防火墙”,取其糟粕,拒其精华,如此而已。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中美关系就是互相利用的关系,任何国际关系都如此。中美关系的所谓特殊,只是夹杂了意识形态干扰因素(也就是文明与野蛮的意识形态之争),但随着双方利用价值的增大,这因素日趋淡化。

将两者结合起来看,如果硬要用你擅长的性比喻去解释中美关系,那在我看来,它是一种嫖客与妓女的关系。老美是嫖客,中国是娼妓。在这过程中,美国获得了强大的快感,而中国获取了老美的大量精液。可惜中国老妓虽善于采补(亦即千方百计勾引并吸纳“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吸取了对方大量的资本与技术,使得国家枯木逢春,实现了经济起飞),却没有受孕能力(亦即善于抵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将对方的文明精华一律拒之门外)。

如今中美的尴尬之处在于:老美嫖出了瘾,对老妓形成了依赖关系,不嫖就活不下去,却又因戕丧太过,几乎脱阳倒毙,已如光绪爷一般无精可射。中国虽然发了横财,补得十分虚胖,却因拒绝受孕而未能引入文明精华,采补来的精气反倒还强化了野蛮度,使得和平解决社会危机的前景更加渺茫。鉴于老美已经脱阳,持续向中国大量射精已无可能,“断奶”是迟早的事。在此之后,中国能否维持高增长,还在未定之天。因此,这对搭档的前景颇为黯淡,在未来20年内估计没什么好日子,起码露水蜜月已经过去了,桑中之乐行将不再。

上面的分析,将文明与野蛮的互动关系完全说成了文明的单向流动,是否完全如此,值得进一步讨论。秦晖教授认为野蛮对文明也会有反作用,用他的话来说便是“世界中国化”,用性比喻来说就是,中国不但会吸纳嫖客的精液,也会把花柳病传染给他们。这可能性我看来不是很大,起码至今西方尚无染上性病的模样。当然,是否能永久如此就不好说了。

最后想对7171网友提两点建议:

第一,用比喻代替推理,是中国人固有的智力障碍,我已经在旧作中反复抨击过,所论何止万言。建议你放弃这一不良习惯。

第二,你不懂进化论,以致误以为有什么“至简原则”。其实,生物进化的整个机制就是“至繁”,亦即尽可能地制造redundancy,广种薄收。这原则适用于所有水平,不但种系进化遵循这一原则,亲代藉此制造尽可能多的多元突变子代,以便物种能通过自然选择存活下来,而且机体的代谢结构也遵循这一原则,尽力制造 “备胎”, 诸多类似的代谢通道同时存在于体内,这样就能“东方不亮西方亮”,不至于因某条重要代谢通道失灵而轻易丧生。就连密码子也是redundant的,亦即多个密码子对应于同一氨基酸,以保证在发生某些点突变后仍能翻译出同一氨基酸来。因此,所谓“至简原则”只存在于外行想象中。不懂生物科学没关系,用它去比喻说事,那就很不妥当了。

以上回复,仅供参考。
ZT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2 回复 marnifan 2011-1-26 21:25
  
2 回复 light12 2011-1-27 00:33
marnifan: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2 19:4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