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 英国媒体告诉我的本国丑事

作者:light12  于 2012-12-3 22:0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网络文摘|已有2评论

关键词:, 2012, 英国媒体

下面有网友续貂

时间: 12 03 2012 09:46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

英国媒体告诉我的本国丑事

芦笛

谢谢诸位对拙作的批评。在此拜覆。

(一)首先为易明教授、局保、部长、总理平反,实在对不起啊,我老年痴呆了。最近一直在看高伐林的博客,他那里面有歌颂法国大革命的文字(不是专论,似乎就是那么一句吧)。不知怎的我稀里糊涂就弄成是你的话了,在此郑重平反并道歉。

(二)政治家与军事家,政治战略与军事战略

谢谢老金的回应。我觉得彼此的分歧是对“战略”的理解。我的理解是,所谓“军事战略”的涵义比较笼统,可以是指导一场战争的总方针(如抗战是持久战,这就是大战略),也可以是指导一场大战役的总计划,而这些都是军人的责任。德国在二战中使用速战速决的闪电战属于战争战略,而对英法联军的战役计划、侵苏战役的计划等等则是战役的战略。似乎不能把后者看成战术。战术一般指在进行战斗时采用的技术,诸如林副著名的“三三制”,“一点两面”,邓尼茨的“狼群战术”等等。

从战略战术来看,德国无疑是第一流的,有着世界上无以伦比的战略家与战术家,最著名的就是曼施泰因计划,那不能说是战术吧?

这里需要指出,西方军事理论家指出,“闪电战”本来也只是一种战术,其实是英国人创立的,英国人自己没用,却被古德里安学了过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德国人于是犯了错误,把它放大为战略,用到俄国那种领土广袤的国家去便不灵光了。所以这应该是德国将领犯的一个战略错误吧。

政治战略就是政治家的事了,它需要的是全球视野,到底打不打,跟谁打,何时打,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等等,是国家元首决定的事,轮不到将军们说话。对德国来说,美英苏法等国中应该联合哪些打哪些,由希特勒决定而不是总参谋部的事儿。

如所周知,希特勒完全是个蹩脚的战略家,最臭的就是珍珠港事变后莫名其妙地对美国宣战。其实轴心国的条约并未规定德国有参战义务,而罗斯福此前为了赢得竞选,向选民赌咒发誓绝不介入欧洲的战火。所以,德国如不宣战,罗斯福根本没借口食言而肥。那绝对是白痴决定:德国的海军根本不敢出海,当时又没有洲际轰炸机(何况德国连战略轰炸机都没有,还不如英国),怎么去打美国?宣战就等于邀请对方来单向打自己。即使要宣战,起码可以要求日本对苏宣战吧?然而希特勒就是发了疯,要去自取灭亡。

所以,德国两次打败,都是政治家的责任。那地方专出军事天才,可就出不了国务家。普法战争打得那么漂亮,德国由此崛起,靠的完全是俾士麦制订的政治战略。他知道,德国要统一,就只能打败奥国(神圣罗马帝国)与法国,因为这俩国家都千方百计阻碍德国统一,以免增一劲敌。但他各个击破,先打服了奥国。打败奥国不足奇,奇的是他恩威并用,把奥国收服了,然后再与法国开战。拿破仑第三远不是他的对手,还以为可以联合奥国去打普鲁士,最后才大吃一惊。开战前,威廉一世信心不足,是他和老毛奇篡改普王的电报,故意激怒法国才引发的战争。战胜后威廉来劲了,不但割了法国两个省,还跑到凡尔赛宫的镜厅去加冕,严重羞辱了法国。俾士麦拼命反对无效,他知道这下祸闯大了,从此与法国结下了死仇。但威廉再不听那老臣的话了,由此种下了德国两面受敌的祸根,在一战时就发作出来。

所以,德国在一战的失败,早在普法战争时就由威廉一世注定了,军事战略再高明也没用。所谓施里芬计划就是个战略计划,但有如说它反映了老施的愚蠢,不如说它反映了政治战略家们的短视,老施不过是trying to accomplish the impossible罢了,我记得有篇旧作谈过此事,等我找一下贴出来吧。

由此可见政治战略的重要。它是国务家而不是军人的事。可惜德国也就只出过那么一个出色的国务家,俾士麦死后便从此无人,有的只是威廉父子那对饭桶以及后来的希特勒。

(三)英国媒体告诉我的本国丑事

Captain nino认定,英国人在两次大战中做的丑事,远比我知道的多得多。我不知道他这断然结论是从哪儿得来的,盖我那篇文章并不是丑事清单,尤其是那些事我大部份都在旧作里讲过了,再说有吹轱轳笛之嫌。既然你现在提起这问题,那我就再吹一次轱轳笛。本人学识浅薄,孤陋寡闻,肯定是挂一漏万,还请你多多补充。

1)先答了kingsmill的那个问题,二战后英美盟军害死了许多战俘的出处何在?

出处么,我是给不出来的,盖那是从此地的历史频道上看来的。那影片就是从Bacque的书开头的,先举出了那指控,然后再调查是否属实,结论当然是那家伙危言耸听。不过,影片也承认,盟军确实对收容的战俘管理不当,造成了大量死亡。所谓“大量”是西方的标准,可不是东方的标准,也就是按人道主义的观念来看,那么多不该死的人却死了。人家也给出了数字,好像也就是你说的那个吧。但在西方人眼中,战俘死了五六万可是骇人听闻、不能容忍的。

为什么会死这么多人?影片也指出了原因:

A、战俘实在太多,远远超出了盟军的收容能力。这是因为德军在后期大溃败后,都往西线跑,因为他们早就知道苏军虐待、杀害甚至肢解俘虏。过去东线部队战士每人都留下一个手榴弹,准备万不得已时炸死自己,省得被活捉后给挖去眼睛,割掉生殖器。有时这种史前野蛮酷刑甚至成了红军的一种ritual。斯大林本人就曾给红军下令,不许活捉杀害卓娅的那个师的任何人。所以德军都往西面跑投降英美。这事我早在毛时代就从官媒中得知了,据说那就是英美勾结纳粹反苏的铁证,而斯大林的那个命令则被吹成豪举。

然而盟军根本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战俘,连关押他们的地方都没有,于是就在野外拉上铁丝网,把战俘圈在里面,跟关牲口无异,而这可是严重违反日内瓦公约的。大量战俘就这样睡在露天里,备受风吹雨打,染病死亡。影片放出了这类镜头,还是彩色的,看到那些关在铁丝网里的战俘,确实很可怜哦。

B、​​盟军没有及时救助伤病员,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食物。

没地方关押战俘还可以说是客观原因,但没为战俘提供及时的医护救助与食物就是主观责任了。影片的调查结果显示,当时盟军的粮草是很充足的,完全可以喂养那许多战俘。影片不但播放了当时的文件作证,还播放了粮草堆积如山的镜头。

但很多战俘就是吃不饱,这事为双方当事人证实。影片采访了好几个德国老兵,他们都回忆了当时处在半饥半饱状态中,向看守索要食物被拒绝的往事;同时也采访了负责看守的美军老兵,他们说,当时受了战争宣传影片的影响,对德国人极为痛恨,把他们视为魔鬼,所以看见战俘死亡也无动于衷,战俘来索要食物也不给。某军官还特地指示不要乱发食物给那些德国兵,其实当时储存量并不少。云云。

影片于此处插入了当时美军专门为占领德国的部队摄制的宣传片,我看那基调跟纳粹摄制的反犹宣传片也差不多,主旨就是“The only good German is a dead German”,反复告诫士兵不要和德国人交朋友,要提高革命警惕,把阶级斗争那根弦绷得紧紧的,否则就要上当被害,云云。有位老兵说,直到他们在柏林驻扎了年把,才不可避免地与当地人发生接触,发现其实普通德国人也不是魔鬼,跟美国人也差不多,云云。

总的来说,德国战俘主要死于恶劣的居住环境、半饥半饱、伤病得不到及时的有效的救助,在实质上是死于忽视(negligence)而不是虐待,与东线战俘完全是两回事。但即使如此,这对民主国家仍然是一大耻辱。

当然,不是所有的战俘都那么倒楣。被送到英国本土的就比较享福。吃得好,穿得暖,还有娱乐活动,不过要参加政治学习,也就是被洗脑。被采访的老兵说,那洗脑打开了他们的眼界。过去他们都认为认为自己的唯一错误就是不该打败,但战俘营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等纪录片后,所有的人都痛哭失声,再不觉得自己委屈了。而且,英国人际关系与德国完全不一样,他们首次获得了“平等”与“人权”的观念,惊喜地发现关押他们的长官在心态上和他们竟然是平等​​的。所以,在英国上的政治课是他们第一次接受的民主教育,云云。有的人还就此留在英国,和当地姑娘结了婚,

NND,至此已经是3千多字了,长话短说吧。

2)Lusitania的沉没

众所周知,毋庸置疑,运载了1,959名乘客的美国邮船Lusitania于1915年在大西洋上被德国潜艇击沉,导致1198 乘客丧生,有点类似珍珠港事变,对促进美国参战起码作了民意铺垫。

过去主流舆论都把此事当成德国人滥杀平民的野蛮行径,但近年英国的历史频道却披露了一个惊天秘密——那其实是时任海军大臣的邱吉尔的阴谋。他一直在策划把炮秘密装在商船侧壁上,到时就突然放下掩蔽的铁板,轰击德国舰船。直到Lusitania被击沉,邱吉尔去职,这个秘密计划才被放弃了。

当时德国政府的自我辩解,就是说该船上装了大炮,而且运载了大量军火。后一指控是真的,根据海关记录,该船运载了4,200,000 发步枪子弹,1250 箱空弹壳,18箱雷管,但并没有大炮。如今媒体却说,原来邱吉尔不怀好意,打人民战争,用平民乘客当烟幕弹+肉盾!

邱吉尔这人比较邪恶,什么烂事都能干得出来。他之所以没变成希特勒或是斯大林,完全是因为制度约束,就像FBI特务头子胡佛没有变成贝利亚一样。这我早在旧作中就说过了。当时北京小左还跟我打成仇人,说我诬蔑民主制度。不过他是否真的堕落到这个地步,我还是觉得有点难以置信。那部影片看得太早,是否出示了过硬证据我记不得了。但刚才在网上查了一下,据英文维基百科说,潜水员并没有发现什么重武器,所以这事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3)击沉法国舰队

1940年7月3日,英国舰队悍然攻击停泊在阿尔及利亚Mers-el-Kébir港口的法国舰队,击沉了一艘战列舰,重创五艘其他舰船,致使1297名法国军人丧生。





窃以为,这事干得比日本人袭击珍珠港还烂。日本人原来并不想偷袭,原计划是递交宣战书与攻击同步(实际上也是偷袭,但没有那名声),结果日本使馆的人翻译打字的速度太慢,致使袭击发生后宣战书才送到。即使是偷袭也罢,日美关系本来就已经很紧张了,爆发冲突是迟早的事儿。可英法本是盟国。英国人把法国人丢在灾难里,自己一道烟从敦克尔克逃回本土不说,还对盟邦下这狠手!

邱吉尔为何要这么干?两个动因:法国当时已经投降,他怕德国获得法国舰队后,英国的海上优势就保不住了;通过这事向世界宣示英国人抵抗到底的决心。这两个考虑都不成立。法国海军上将(海军的最高指挥官)François Darlan已向邱吉尔作出保证,法国绝不会把舰队交给德国,而以击沉盟友的舰队来向世界宣示自己的抵抗决心更是TMD莫名其妙。

虽然在攻击之先英军给法军下了最后通牒,要他们要么加入英国海军共同作战,要么把舰队交给英军,否则就要击沉他们的舰船。但那仍与偷袭无异——把人家堵在港口​​里,对方做梦也没想到昔日盟军会倒戈相向,毫无准备,却被迫在6小时内答覆。如此短的时间,怎么可能组织有效抵抗?

4)在英国面临德军入侵时,邱吉尔命令,当德军抢滩登陆时,向海中倾倒大量石油后点火焚烧,使得近滩海面完全成为火海。

5)邱吉尔对施放毒气有浓厚的特殊爱好,曾几次要将领考虑使用毒气,只是被将领拒绝了,那理由还不是人道而是军事的:二战不再是一战那种堑壕战,而是以坦克为矛头的高速运动战。化学战再也不适应这战线瞬息万变的新形势了,弄不好放出去的毒气反倒会毒杀自己。

与此相比,希特勒在这上头还比他仁慈些。德国某化学家在试制农药时无意间发明了神经毒气,其神效令过去的芥子气、氯气、光气等等望尘莫及。那位科学家是反战人士,但按法律规定他不能不报告当局。德国于是大量生产了这种毒气,但一直没敢使用。到了后期,德国已经有了V-2导弹,而英国根本没有防御能力(​​几倍音速落地,怎么拦截?)。如果希特勒也像邱吉尔那样狠毒,只需将那毒气装在导弹上,隔海扔过去就完了。伦敦只要挨上一枚,所有的人都要死光。可他却没有这么干。反倒是战后英美发现那秘密武器,如获至宝捧回家来,秘密研究完善之。后来还有脸去指责傻大木用它杀死库德人——如果他们把那武器毁掉了,秘而不宣,那后来会不会有人发明出来还未可知。

我当年扫荡伪民运时也曾告诉那些民主教徒这烂事,once again,北京小左要和我拼命,说我诬蔑民主制度,竟然胆敢说希特勒比邱吉尔还好。

6)空军司令海力斯制订了滥炸平民居住的大城市,以此逼迫德国屈服的战略。他制订的杀人方案之缜密精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先用高爆弹把交通要道炸断,确保谁都无法从轰炸区域里逃出,再用烧夷弹造成大火,待到平民逃到街上来后,再用子母弹大量杀死他们。英军的轰炸造成有名的(or more precisely, notorious)汉堡大火,形成温度高达几千度的火暴(firestorm)。大火耗尽了局部氧气,使得逃出火场的人也活活窒息而死。轰炸文化古城德累斯顿就更是丧心病狂。

但这狂轰滥炸并未吓倒德国人民。反倒是D Day后为了作战需要,艾帅要英国空军把轰炸重点转到铁路、军火工厂、炼油厂等军事目标上来,才在短期内使得德军丧失了战斗力。著名的突出部战役打不下去就是因为德军严重缺乏燃料,又没有空中掩护。西线的德军其实主要是被盟军空军打败的。没有空中掩护,坦克又没有燃料,就只能变成轰炸目标,陆军再会打仗也没什么鸟用。

7)轰炸德国大坝

英军用跳弹(dambusters)炸毁了德国的三四个大坝,造成人为洪水,淹死大批平民。当然,这与汉堡大火比起来实在算不了什么,因为战争必然导致平民死伤,而轰炸大坝确有军事意义——导致鲁尔区因缺电而降低产量,所以或许不能算战争罪行。





8)因戴高乐强项而试图停止对他的援助

不过这恐怕不能算英国人的过错,主要是罗斯福的主意。美国一直与维希政府维持着友好邦交,却非常讨厌戴高乐。罗斯福曾对邱吉尔说,他的工资是你开的,为什么不炒了他的鱿鱼?英美试图把著名的法奸(是不是法奸还真不好说,盖当时法国人恨透了英国人,反而与德国人要好)Darlan(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那个海军上将)捧为自由法国的行政首脑,凌驾在戴高乐头上。结果Darlan被抵抗运动的人暗杀了,邱吉尔和罗斯福又不顾戴高乐的反对,硬把Giraud捧为继承人。只是他实在玩不过老戴,英美的安排才未得逞。

9)同意斯大林的要求,纵容斯大林根据划定的新国界进行ethnic cleansing,把东普鲁士的人民赶出家园,把波兰人民搬进去填充,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民族大迁移。

10)同意斯大林的要求,强行遣返被纳粹关押的红军战俘,甚至强行遣返早就逃到国外的白俄,致使大量的人死在NKVD手下,几百万人被流放。

11)同意斯大林的要求,恢复了帝俄在中国东北享有的特殊权益;把日本的南库页岛、千岛群岛割让给苏联。南库页岛还说是日本从沙俄手中抢去的(原来整个库页岛都是中国的)​​,千岛群岛历史上可从来没属于过俄国。

困死了,懒得再数落了,还是请captain nino接上吧。

睡觉去。


那好, 老芦, 咱来续接.  时间: 12 03 2012 11:27  
作者:captain nino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

我觉得英国人在二战所做的最邪恶的事, 就是你在第6 条提到的轰炸. 其性质最为恶劣的是, 其直接针对平民, 以杀最多的平民为目标. 当时德国城市, 基本都是老弱妇孺, 男子上前线打仗, 英国所做的, 就是残酷杀害后方的老人, 小孩与女性. 这些轰炸机机员, 均摊下来每个人都附上至少几百条乃至上千条平民妇孺的人命, 却被尊为战争英雄.

12. 德国被逼迫无限制潜艇战

至于你的 2, 这个也是个鲜为人知的事实. 其实不光是 lustinia 邮轮. 德国之所以搞无限制潜艇战, 其实就跟英国海军不按国际法出牌的烂事有关. 一战一开始, 德国潜艇对敌国商船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拦截策略, 在公海上, 拦截商船, 把船员接到潜艇上俘虏, 再把商船击沉或凿沉, 完全符合国际法. 但英国海军, 就像你说的, 违法国际法, 秘密武装商船, 假装接受俘虏, 等德国海军的潜艇靠近了, 架出大炮予以击沉. 即使没武装的商船, 也拼命逃走 (最快的潜艇也没商船快, 船只结构使然), 向位置最近的海军舰只求援, 德国潜艇却被战争法约束, 无法击沉逃走的商船, 追又追不上, 位置又暴露了, 如同 sitting duck 等着被英国海军击沉. 这些烂事导致德国海军最终不得不改变策略, 看到商船就击沉, 不予警告. 英国谴责这一策略, 自己却是战争规则的首先破坏者. 还什么 fair play, 首先撕毁规则搞这个烂事, 我看不出什么 fair play. 相对之下, 德国海军真的是遵守规则遵守的迂腐了.


13. 虚伪, 使用双重标准

英国在战后审判了与德国入侵挪威有关的一系列军官. 其实丘吉尔原本就有 "预防性占领" 挪威的详细计划, 只不过没在德国的预防性占领计划之前实施而已. 这也就是我说, 胜利者不被审判. 失败者却为做同样的事而受到惩罚.

占领挪威也许没有实施, 但占领伊朗却是实施的. 英国与苏联在 1941年 对亲德但保持中立的伊朗发动突袭并占领. 这典型的主动入侵一个主权国家的行动, 怎么没被追究? 无非就是英国是战胜国而已. 类似的还有美国 "保护性占领" 冰岛. 其性质其实与德国在北欧的行动一模一样, 德国却为此附上了好于侵略的恶名, 盟军国家却无事, 而这些史实更是鲜为人知, 你问问身边的人, 几个人知道冰岛和伊朗被盟军入侵并占领?


14. 首先发动对平民的轰炸

其实二战英德之间, 英国是首先发动专门针对平民的轰炸. 讽刺的是, 这烂事反而拯救了英国. 本来德国空军只轰炸英国的军事目标, 英国空军不堪重负, 眼看就要损失过大而奔溃, 这个对德国平民目标的轰炸提供了转机. 希特勒在得知英国轰炸平民目标后勃然大怒, 下令德国空军转而报复轰炸英国的平民目标, 转移了对英国空军的压力, 使得英国空军得以重整旗鼓, 而德国空军在此消彼长中最终耗尽力气. 当时英国空军压力之大, 从丘吉尔的名言 'Never in the field of human conflict has so much been owed by so many to so few'" (从未有如此之少的人,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为如此之多的人,作出如此之大的牺牲) 可以看出. 这个演说并非是德国空军转向平民目标后所说, 而是在1940年英国空军被德国空军压制与轰炸的极度困难阶段所说, 可见丘吉尔当时的焦虑. 英国的这个烂事, 从某种程度上, 救了英国一命. 但并不改变其性质.

15. 一战中在中国的对德作战中出兵不出力, 坐等日军苦战

一战对德国在山东的殖民地的作战中, 真正的作战都让盟友日军做, 自己却不做贡献, 坐享其成. 以至于在德军投降后的日军与英军入城, 德军在英军经过的时候故意转身用屁股对着英军.

记得你提到过, 二战中的缅甸战区, 英军也做同样的事, 苦活都让中国军队干.

ZT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2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2 回复 gpan523 2012-12-4 06:49
这些事儿以前都多多少少知道一点儿。只是没想到英国人RP这么没下限。看来历史真的是为胜利者书写的。
1 回复 light12 2012-12-4 09:40
gpan523: 这些事儿以前都多多少少知道一点儿。只是没想到英国人RP这么没下限。看来历史真的是为胜利者书写的。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6 18:1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