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 中国特色(4):讳言和谎言

作者:light12  于 2014-12-2 03:4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网络文摘|已有6评论

 
河边 中国特色(4):讳言和谎言      时间: 01 12 2014 17:34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

中国特色(4):讳言和谎言 

先简答一下沙弥在我前一帖后跟帖提出美学的定义问题。我前面讨论中西文化现象时提出的美的判断问题当然是指古代汉人和古代希腊人对于美的不同理解,和美学在近代系统化了以后的美的定义无关。古人关于美的观念要简单得多,是建立在感觉和知觉的统一的基础上,例如汉字的“羊大为美”的观念以及希腊人关于数学的“和谐统一的美”,两者各不相同,都不同于现代人的美学意识,所以前者才会释为“美即好”,后者是“美即真”(因为希腊人认为数是客观事物的真实特性),不能把它们搞混了。

人类学的研究证明现代人的出现已经有200万~250万年的历史,而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的历史才不过一万年,进入工业社会的历史不过几百年,进入信息社会的历史则只不过20年。究竟是什么原因人类要花上200多万年之久才能从采集-狩猎生活进入种植-牧养生活没有人知道,但是我们可以猜想的是,这些变化一定和人的思维有关。影响思维的要素首先是语言的发生,比较权威的看法是人类有了语言的历史在2万~5万年之间(也有人说有150万年之久);然后是有了文字,最早的苏美尔文字大约是4500年前的发明,表意汉字的早期形态甲骨文字有近3400年的历史,而最早的可以称为完备的记录语音的表音文字则是希腊人2900年前发明的。

直到2400年前苏格拉底告知希腊人用抽象的逻辑方法可以获得真理之前,希腊人的思想是受“智者学派”的主导,虽然也注意研究知与行的问题,但是认为人类无法真正获得可靠的知识。生活在中原地域的汉人那时也已开始关注人生活的世界和人的行为。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苏格拉底会如此与众不同,能够想到纯粹理性(形而上学)对于求真的价值,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儒道两家有与众不同的能力来提出“仁”和“道”的理念;但我们可以相信的是,他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头上并且还要有适合的工具才有可能作出后人难以企及的贡献。只有在有语言和文字的地方和时代,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不同程度的的文化成就,所以我们无法排除语言和文字的影响,毕竟思想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交流累积的。

东西分野的核心问题从表面看是各自关注的对象不同,但是深层的原因是思维的方法不同,中国人缺乏系统逻辑,希腊人开发了系统逻辑;中国人缺乏开发系统逻辑的抽象文字工具,希腊人是最早拥有这种文字工具的民族。很多人没看到或忽视了这一点,仅以表面现象来解释中西分野,如新儒学所提出的儒家是“内向超越”,并将希腊人的成就称为“外向超越”,这种看法显然抹煞了两种思想所代表的人类文化的总体成就的不同阶段,再用它来解释现代东亚民族的现代化成就是儒家思想的成就自然也就没有说服力,免不了混淆模仿和创造的差别。这个话题留待另文讨论。

上一帖里我分析道:对于依靠好坏判断而缺乏真伪判断的古代汉人来说,“因为好坏判断是主观判断,没有客观标准,所以思考必须是以自身的感觉对照权威的标准才有意义,因此“圣人”(或“圣人”的替代权威)是思维中不可缺少的参照物,而不是将“逻辑真”作为推理正确性的检验。”因此,古代汉人的思想方法的特点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权威依赖性,而权威依赖性方面又因为方法自身缺乏抽象能力而没有建立如一神教那样的抽象权威,所以思想所依赖的权威是具体的人,没有确定性。例如,孔子说“上智下愚不移”,孟子说“人皆可以成尧舜”,这种截然不同的权威说法不仅给后人运用好坏判断时带来困难,还使儒家道 德哲学缺失了清晰性,并且最终变成权威都是通过依附于权力来体现。理解这些特点是我们理解汉人和西人的交流的困难所不可少的。

话再回到上一节介绍的明恩溥的批评,我们先看一下明的厨师对于为啥面包没放盐的回答:“我们向来不在面包里放盐。”在明恩溥的逻辑里,如果面包里没放盐,只有两种可能:
1、厨师忘了放盐。
2、厨师决定不放盐。
不论是上面那一种原因,各自又都有自己的原因,这就是所谓的因果链。从厨师的回答,我们可以推论,是厨师决定不放盐,而不放盐的决定是他抄袭其他人的做法的缘故。又如果厨师是因为其他事情而忘了放盐,他的回答也很可能不是“忘了放盐”,更可能是“我早上帮助明夫人剪草去了”等不同理由。这种事情大家恐怕都有经验,即我们谈话时会在因果链上跳过一个环节,这在中国人中间通常不是一个问题。明恩溥自己多少也早已悟出了这一点,所以他还批评过中国人“谈话中间突如其来的、难以察觉的跳跃,没有事先的提示”,在同一本书中还说,“要与中国人交往,除了要具有完备的汉语知识,还要具备很强的推力能力,这可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即使如此,很多场合下还要误入迷途,….。”他举例说,“一天某个仆人来见我,说要看望他的生病的婶婶。从他的言谈看得出来他没有婶婶,这样说的原因很可能是和领班搞不好,不愿再干下去,但是又不愿明说,就找一个借口可以就此离职,….。”在明恩溥看来,上面两个例子中,中国人在第一个面包没放盐问题上等于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在第二个问题上则未将实情告诉他,所以不是逻辑混乱就是拐弯抹角。如果换上一个极端的美国人,他就干脆说中国人就是撒谎成性,不知道什么是说实话。

问题的根源我以为恰恰在于前面分析的中、西思维方法的不同。很多中国人回答问题时首先考虑的不是“真”,而是“好”,即是说,一个人回答问题时,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回答是否“得体”(即是否“好”),然后再决定“如何说话”。举一个我最近观察到的例子:一个5岁的华人男孩和父母一起拜访朋友,恰逢朋友的双亲也来探望自己的子女,而这对老人两年前见过这个小男孩。老人中的一位就问小男孩是否还认识他们,小男孩朗声回答说“不认识。”小男孩的母亲听到后立即斥责自己的孩子“这样没有礼貌?!”然后把小男孩拉到老人面前来让小男孩说“爷爷奶奶好!”这就是中国人典型的教化-----尽管小孩子只是说了句实话,我们中间的大部分人恐怕都是在这样的教化下成长起来的。

既然好坏判断的特点之一就是尊重权威,将个人的一项决定公开时,最好的结果就是这项决定是根据权威的意见作出的。对于那位回答明恩溥的问题的厨师来说,他如果仅仅说出自己决定不在面包里面加盐就显然不是最好的回答,因为他还没有说明自己的决定的根据,所以将自己的决定的权威依据作为回答说了出来就是他的逻辑选择,只是他的逻辑选择恰恰在明恩溥的逻辑推断之外,所以在明的眼里是违反逻辑的。同样的道理,明的佣人不愿意说出自己辞工的真正理由也是出于求“好”的考虑,为了避免“不好”的冲突而做的选择。但对于“真字开道”的西人来说,罗马哲人西塞罗(Cicero)的名言“思之坦然,言之亦当坦然。(If we are not ashamed to think it, we should not be ashamed to say it. )”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箴言;而在西塞罗之前,苏格拉底又早已要人们区分清楚一句话究竟说的是真实,还是好意,或是需要,因为太多的人会把这三者搞混了。明恩溥是个传教士,受过系统的神学教育和当时的科学教育,是饱受西方传统教育的人,当然也就无法理解他遇到的中国人的逻辑了。

显然,中国人的说话以“避坏求好”为要的心态的根源在于我前一帖里说的“好字当头”的文化特色,其行为后面的心理特征我将其称为“讳言心理”,即说话时先要考虑哪些不能说,然后决定如何说。“讳言”的本意在字典里释作“避忌,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所以讳言作为名词就是“不愿说或不敢说的话”。《在线新华字典》列出带有讳字的词共111个,其中双字词81个,三字词2个,其余为四字词(多数是成语),全部列在下面:小讳、疑讳、月讳、正讳、问讳、题讳、私讳、填讳、避讳、辟讳、圣讳、斥讳、惭讳、护讳、革讳、犯讳、讳辟、讳迹、讳恶、讳名、讳屈、讳疾、讳生、讳死、讳穷、讳掩、匿讳、名讳、讳所、掩讳、尤讳、抑讳、隐讳、有讳、御讳、干讳、范讳、法讳、奉讳、触讳、抵讳、称讳、不讳、时讳、胎讳、台讳、无讳、凶讳、国讳、官讳、公讳、讳言、讳免、讳讦、讳过、讳问、讳字、讳门、讳蔽、讳人、讳日、忌讳、空讳、拒讳、家讳、讳谀、讳亡、讳老、讳隐、讳犬、山讳、曲讳、偏讳、内讳、密讳、庙讳、连讳、讳匿、讳忌、讳避、讳饰、不可讳、讳饰格、讳树数马、讳莫高深、讳莫如深、讳败推过、忌讳之禁、吃食讳食、不讳之路、不讳之变、上讳下讳、无所忌讳、无可讳言、无庸讳言、转喉触讳、正言不讳、直言勿讳、毫不讳言、临文不讳、讳恶不悛、讳兵畏刑、讳疾忌医、供认不讳、以言为讳、不讳之门、不讳之朝、入门问讳、直认不讳、直言无讳。这中间除了几个是反对讳言的词,绝大多数都是各种各样的讳言(不过大多数我都不认识)。《论语》说“直而无礼则绞”,这是国人皆知(或受其教化)的名言,结果说真话就成了“单刀直入”,变成了性命交关且需要极大勇气的事情。

遇到讳言之处既然不能或不敢说,但是事情又要办的话,那就只好像明恩溥的佣人那样另说一套。在中国人的逻辑里,这不是谎言,是讳言,可是本来应当是不能说的话成了说出的另一番话,讳言于是在事实上成了人们说出的和事实不符的话,当然在外国人耳朵里就是谎言了。洋人有“white lie”一说,但那还是谎言(lie),所以人家不承认在与事实不符的话语之外还有另一种不是谎言的东西,结果就产生了“中国逻辑”和希腊逻辑的冲突。可是在古代汉人那里,讳言的概念(按《说文》的解释,讳即“誋”(或忌),自金文就有记载)远远早于“真”字和“假”字的出现,可见当时人对于讳言的理解的确不是“假言”,只是由它支配的行为后来演变为事实上的说假话,而且一说就是两千年。

明恩溥引用比他更早对于中国人的诚信做出观察的英国人基德(Samuel Kidd, 1799-1843)的话说,“如果把这一美德(指诚信----河)看作是中国人的一个特征,那就不仅会看到中国人不仅在实践上蔑视它,还会看到‘诚信’与现有的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形成多么强烈的对照。中国人不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里的表现,往往与诚信背道而驰……。”不过明恩溥还是通过自己的观察认为,“尽管中国人表里不一,但是他们在很多地方表现出真正的谦虚。不过,无论男女,肯定有不少是假作。常听人们议论一些不愉快的事,往往是吞吞吐吐,不全说出口,也说不出口,但彼此心照不宣,只是表明不愿多说。但是一旦被惹急了,原来谈吐文雅的人也会口无遮拦,什么难听的话都会骂出来。”

这些文化特征,在我看来都是因为“讳言心理”的作祟使然,它无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中国人的道德哲学。

(待续)


高兴

感动

同情
1

搞笑

难过

拍砖
1

支持
3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0 回复 十路 2014-12-2 04:28
写得很好!
0 回复 sousuo 2014-12-2 04:35
透彻
1 回复 light12 2014-12-2 04:45
十路: 写得很好!
1 回复 light12 2014-12-2 04:45
sousuo: 透彻
1 回复 老君岩 2014-12-3 08:45
"但是一旦被惹急了,原来谈吐文雅的人也会口无遮拦,什么难听的话都会骂出来。" 很形象!  
0 回复 light12 2014-12-3 10:43
老君岩: "但是一旦被惹急了,原来谈吐文雅的人也会口无遮拦,什么难听的话都会骂出来。" 很形象!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5 15:5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