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了印度太太的上海博主:印度魅力在于文明与愚昧的对立统一

作者:light12  于 2020-8-30 15:1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网络文摘|已有10评论

娶了印度太太的上海博主:印度魅力在于文明与愚昧的对立统一|知世100人第11期 
2020-08-18 18:06

伴随着中印关系的紧张,中国出海互联网产品成为印度政府打压的对象。继封禁抖音国际版TikTok、微信等59款中国应用程序后,最近几周,印度宣布再将另外15款中国应用程序列入“黑名单”。对于印度当地人来说,微信被封可能无关紧要;而对于旅居印度的华人来说,微信是连接他们与中国的纽带,不可或缺,微信被封禁将会给他们带来很多不便之处。

作为一名中国人,在印度旅行和定居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印度人对中国人和中国产品是什么样的看法?现在在印度还能使用微信和TikTok吗?印度的疫情是否已经进入了“群体免疫”阶段?印度宗教和种姓制度对社会和个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对此,搜狐知世与定居印度的华人纪实摄影师、娶了印度太太的上海博主莫希智(微信公众号:随水文存)进行了深度的对话,希望借助个人本地视角多方位观察印度社会,力图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印度。

受访者和他太太(受访者供图)

莫希智是一名纪实摄影师,专注印度社会文化、喜马拉雅传统文化等主题。自2012年起深入印度社会拍摄专题,驻地印度田野调查。2018年迎娶印度姑娘为妻,目前定居南印度。

搜狐知世:作为一名在印度拍摄了8年的摄影师,您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印度哪里?或者说您拍摄的哪张印度照片给您最深刻的印象?

莫希智:印度的魅力在于其活色生香的生活氛围,将历史与现代、秩序与混乱、文明与愚昧对立统一在同一个社会框架下。

山城西姆拉(受访者供图)

从旅行的角度来讲,我印度最喜欢的地方是山城西姆拉。西姆拉是过去英国殖民者的一处避暑圣地,是喜马偕尔邦的首府,位于喜马拉雅南麓。整个城市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夏日一阵急雨过后云雾缭绕,远远望去如同云端的天空之城。西姆拉一方面是座山城,另一方面又有着印度式的迷宫小巷,两者结合起来就成了立体的迷宫,令人很有探索欲。这座城市的上层密布高大挺拔的喜马拉雅雪松,宛如世外桃源般宁静;下层由住宅和市场构成,老百姓在此生活起居,充满车水马龙的烟火气,两者相映成趣极为魔幻。我夏天如果走马列公路去拉达克,通常都会去西姆拉小住几天。

加尔各答街头的老爷车(受访者供图)

从摄影的角度来讲,加尔各答是我的最爱。加尔各答曾经是东印度公司的总部,从英国独立之后长期经济停滞不前,因此大量的殖民地时期建筑和生活方式被保留了下来,像一个会呼吸的标本。加尔各答有些地方看起来就像中国香港的市井,有些地方又像老上海的租界,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人力拉的黄包车、英式风格的黄色老爷计程车都在街上跑着。

加尔各答街头的黄包车(受访者供图)

另外,加尔各答这边原属于孟加拉省,在文化上与典型北印度也有所不同,老百姓相对更为善良友好。

加尔各答街头的有轨电车(受访者供图)

我最不喜欢的地方是德里,印度人自己也普遍憎恶德里这个地方,我南印度的朋友甚至会避免从德里转机。印度各界对德里的讨厌属于“现象级”问题,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从“德里恐惧症”到“印度恐惧症”》讨论这个问题。主要的问题出在当地民风上,德里所在的印度北部有大片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大量外来人口涌向德里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坑蒙拐骗极其普遍,在印度国内的口碑很差。

德里月光市场街景(受访者供图)

我在印度拍摄了超过20万张照片,一定要说印象最深刻的照片,那只可能是2015年在拉达克第一次遇见我太太时候给她拍的照片。我碰巧路过当地一个小佛堂的佛像开光活动,停下来看热闹拍照片,居然碰到了一个身着拉达克传统服饰却会说中文的女孩子,为了把照片给她我留下了她的联系方式,而她现在成为了我的太太。我当时给她拍的照片改变了我们两个人的一生。

受访者第一次遇到他太太给她拍的照片,左边是她妹妹(受访者供图)

搜狐知世:在您游览印度这么多地方的过程中,中国人或者说外国人身份会让印度人给您一种特别的对待吗?您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莫希智:至少在2020年之前,在印度大多数地方旅行的过程中,相比其他外国人而言,中国人的身份并不会受到特别不同的待遇。来印度的中国游客并不算很多,印度人看到黄种人首先会猜日本韩国,当你告诉他们China(中国)的时候,还是有不少人会觉得挺意外的。

印度社会对外国人有很明显的区别对待,不管是民间还是官方,印度存在事实上的“外国人税”。印度的绝大多数景点分本地人票和外国人票,以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为例,印度人只要40卢比(约4块钱人民币,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公民也能享受这一票价,也就是说只要你长着一张印度脸就是本地人),外国人的票价是500卢比,差12.5倍;泰姬陵则是1000卢比,差25倍。

中国脸在印度经常会被围观、求合影(受访者供图)

不过呢,外国人出钱出得多,在有些地方偶尔会有一些优待权益:比如在泰姬陵可以走快速通道,不用跟当地人一起排长队;一些地方的火车站有专门的外国人候车室;很多大型活动都留会有给外国人专设的席位,当地人坐地上,外国人可以做椅子和看台上;印度警察看到外国人也会更加客气一些。如果是在一些强调平等的国家,这些现象肯定会遭受抨击,但印度这个国家可能骨子里就已经习惯了人跟人之间的不平等,老百姓对这种给国人的特殊待遇毫无意见。

同时,印度一些热门旅游城市的贩夫走卒特别是出租车司机,碰到外国人也都会漫天要价,宰外国人几乎是印度社会约定俗成的风气(隐约记得中国某些地方也曾经有过),看你是外国人,开价直接两倍起。过去在印度打车、购物都需要跟他们斗智斗勇,好在如今打车、订票都有手机应用,简直是一种莫大的解脱。

形成对比的是那些鲜有外国游客问津的小城市,当地人看到外国人就仿佛看到了某种珍禽异兽,觉得非常稀奇,会争相跟你合影留念。这种对外国人的新鲜感,有点像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尤其是非旅游区的印度农民,许多人的生活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也没啥机会看到活的外国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闭塞的。

限制中国人进入的告示(受访者供图)

印度有很多边境地区,会限制外国人前往。比如东北部接壤中国和缅甸的几个邦、锡金邦,以及拉达克、喜马偕尔邦、拉贾斯坦等邦的一些边境区域,都需要申请许可证才能去。大多数其他国家的外国人可以很容易在当地申请到许可,但印度的几个邻国如巴基斯坦、阿富汗、中国、缅甸的公民需要到德里内政部申请,审批流程也比较长。我听说过有些中国人混进去过这些地方(查得并不算很严),但我考虑到今后可能会长期在印度,最好还是不要冒险。

搜狐知世:您正在印度南部一个小城定居,您觉得印度南部小城的生活节奏是什么样的?它和北部的新德里、孟买等大城市有什么不同呢?

莫希智:我生活的哥印拜陀是一个瑜伽城市,相传是世界上最早的瑜伽诞生地,当地有一个Adiyogi禅修中心,主持这个地方是著名的印度网红萨古鲁(Sadhguru),而我在这边也是参与当地朋友的一个瑜伽学校项目。

由于我不用每天坐班,所以在这边的生活感觉有点像退休养老。哥印拜陀算是印度最宜居的几个城市之一,依山傍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每年只有四、五两个月比较热,其他时候都还算得上气候宜人,这里大多数人家里都没有装空调。我住的地方算是城乡结合部,既不会像市区那么拥挤喧闹,也不会像乡下那么偏僻荒凉,外卖、电商、网约车、生鲜配送的服务都能覆盖到,日常生活方面还是很便利的。

哥印拜陀在印度大致可归为三线城市,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都要比孟买、德里这样的大城市低。大城市的物资供应肯定要更丰富一些,比方说德里有一些进口食品超市,哥印拜陀就很难找到。但孟买、德里由于大城市的聚集效应,有很多贫民窟,从而带来一些社会治安问题,这种情况在哥印拜陀就不会存在。

孟买的送饭工(受访者供图)

大城市肯定会有更多机会、更丰富的资源,但同时也有更喧闹和拥挤,这一点全世界都一样。我在印度并不是来做生意的,所以哥印拜陀算是非常适合我的一个地方。

疫情爆发之前,我在家的日常生活在一些人眼里可能堪称枯燥无聊:整理照片、码字写公众号、看美剧、电影、做饭、健身锻炼。印度疫情爆发封城之后,对我来说生活也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就是每天码字的时间比过去更长了。我过去这些年一直都在不间断地到处奔走,连续宅在家里的时间通常不会超过一个月,光是整理照片都来不及。现在被迫做宅男,正好趁这个机会把过去几年的一些见闻想法整理一下。

孟买中餐馆的中餐:人均消费150人民币左右(受访者供图)

这或许跟性格有关,跟大多数人相比,我没有十分强烈的社交需求,不会觉得孤独也不会觉得无聊,时间永远都是不够用的,总有许多事情要做。这种缺乏社交的生活,并不会对我的心理有任何负面影响,但可能有蛮多人会受不了。当然,我并不会排斥社交,否则的话也没有办法长期在旅途中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我只是比较能够自得其乐随遇而安。

搜狐知世:受印度教的影响,印度教徒普遍不吃牛肉,基本以素食为主,您能习惯印度菜的饮食风格吗?为了和当地人交朋友,您是否会刻意不吃牛肉、猪肉等肉类食物?

莫希智:无论是旅行还是定居,中国人在印度最大的问题都一定是饮食,只要把饮食问题解决,无论旅行还是定居的愉悦程度都能高很多。印度菜偶尔吃一下可以,但让我天天吃的话肯定崩溃。就算是旅行路上,我也会建议自己带个烧水壶(印度没有喝热水的习惯,许多地方没有烧水壶),可以自己弄点蔬菜汤喝喝,印度人是做不来清汤的。

南印度的传统套餐Thali(受访者供图)

那些外国游客经常出没的地方,饭店会根据游客调整口味,相对还比较能入口。但像哥印拜陀这样没什么外国游客的地方,饭店做的菜会非常“忠于原味”——印度的原味,常常会辣得没法吃。中国有些菜系也很辣,但中国可以辣得花样百出,香辣麻辣酸辣;印度的辣是“傻辣”,为了辣而辣。比方说海得拉巴这个城市,当地的羊肉抓饭(Mutton Briyani)非常出名,我们找了当地口碑最好的一家看起来很高档的餐厅,要了一份羊肉抓饭,结果由于太辣根本吃不出到底什么味道。当然也有可能我的吃辣功力还不够,我注意到印度当地人,从小就给小孩儿吃很辣的东西,这种口味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南印度日常食物卖相(受访者供图)

在印度不存在需要避免牛肉、猪肉的问题,在印度社会里“素食”是默认选项,因为印度所有人都能接受纯素食,但只有部分人吃肉。素食者在哪儿都有他们可吃的东西,但想要找肉吃的话就得要花点功夫了。比方说在印度包车旅行,肯定得在路上吃饭,肉食动物得要特别关照司机找“Non-veg”的饭店,而且还不一定能找到。印度供应肉食的饭店的比例,大概就相当于中国“清真”饭店的比例。95%的Non-veg餐厅所能提供的肉食只有鸡肉,羊肉属于奢侈品,餐厅一般不会备菜。印度的所谓中餐99%是印度人做的假中餐,倒是藏餐的口味更像我们喜欢吃的中餐。

印度的藏式中餐(受访者供图)

另外印度并没有聚餐的社交习惯,过去的传统婆罗门只能吃自己家里的东西,所以现代印度人也不太喜欢吃外面的东西。孟买非常出名的专业送饭工(Dabbawala)便是应这一需求而生的,对印度人来说永远是家里的饭菜最好。我搬到印度之后,曾经请房东老太太一家来家里吃饭,房东来之前十分忐忑不安,不知道我会给他们做什么。因为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国外名声不大好,很多外国人都曾经问我“你吃过狗肉吗?”。那次我做的全部都是素食中餐,房东才松了一口气。其实房东一家,年轻人都是可以吃肉的,只有年纪大的不吃。

招待房东一家做的素食中餐(受访者供图)

南印度这边吃牛肉很普遍,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如果在北印度某些的话,吃黄牛肉的性质跟吃人肉差不多,属于极端禁忌的事情,甚至提都不能提。我们一开始来南印度这里的时候也不知道,在家偷偷摸摸吃,吃完把骨头偷偷摸摸带出去丢掉。后来发现吃牛肉在这儿压根儿不是个事儿,中国五花八门的牛肉做法,经常引得印度教邻居来我家讨肉吃。所以我觉得作为中国人定居在南印度还是比较幸运的,至少有非常便宜的牛肉吃。

招待房东一家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搜狐知世:截止8月17日,印度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升至2647664例,印度连续19天日增超5万例。印度新冠肺炎病例升至全球第三,印度疫情已由温和暴发变为“指数级增长”。根据您在当地的生活经历,印度政府采取了那些措施来防控新冠病毒的传播?您个人觉得这些措施是否有效?它对您的生活会有影响吗?

莫希智:在疫情这件事上,印度已经吹响了胜利的号角。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印度这边很多确诊病例,都是已经严重到需要住院的。一般不严重的,他们根本不会去医院,除非是被追踪到的密切接触者,否则不会被确诊,这些无症状患者还是该干嘛干嘛。从感染到痊愈他们都完全都没有知觉,甚至可能我自己也已经感染过了,只是我不知道而已。我觉得新冠病毒在印度属于隐性传播,因为印度这国家一来人口结构年轻,二来天气也比较热,这类呼吸道传染病发展为重症的几率相对较低。

七月份有一份报告,对七千名孟买居民进行的抗体抽样检测,结果发现贫民窟里57%的居民都携带Covid-19抗体,按照这个比例来推算的话,感染人数可能是确诊人数的上百倍,所以我个人推算印度实际已感染人数应该有一两亿人。由此,印度政府推算出印度的疫情死亡率只有0.05-0.1%左右,政府对这个成绩非常骄傲,宣布了抗疫的胜利。

当然,目前印度依然有一些防控措施,比如每周日所有商店关门,平日也只营业到7点,学校继续停课……我觉得这些措施的唯一用处可能就是减缓感染速度,让大家尽可能别一块儿生病,免得挤兑医疗资源。总之吧,印度如今已经放弃防控,直接走群体免疫路线了。

以上纯属个人猜想,不代表印度官方意见。

印度消毒人员喷洒生石灰(受访者供图)

8月16号我家街对门的邻居夫妇确诊了新冠,由于当天是星期天,把人带走了事。第二天才来搞消毒工作,消毒人员自己都没穿防护服,方法也很简单粗暴——在房子周围撒上生石灰、喷一些消毒水,然后做了个栅栏围起来,不让人员进出。

围起栅栏(受访者供图)

印度历来是一个很佛系的国家,老百姓凑合过日子,政府也是凑合管理。所以即便有十全十美的措施出台,这些措施也完全没可能严格执行。就拿戴口罩这个事儿来说吧,90%的印度人戴的都是可以反复洗的棉口罩,按照我们中国的标准肯定不合格。然后吧,有些人大部分时间只是把口罩戴在下巴上装装样子,还有一些人光遮着嘴不遮鼻子,所以这不白瞎嘛。

受访者供图

搜狐知世:6月29日,印度政府宣布禁用来自中国的59 手机应用程序APP,TikTok 和微信也在被禁止名单之列,这对您在印度使用TikTok和微信有没有什么影响?您的个人微信公众号还能够正常登陆运营吗?

莫希智:南印度这边山高皇帝远,政治氛围不像北印度那么浓厚,泰米尔人都不太服中央政府的管,所以禁令出来之后,德里是最快做出反应的,微信一度无法使用;而南部的反应很迟缓,我这边一直都挺正常。再加上这一禁令是针对印度用户的,所以腾讯官方禁止了印度手机号注册的用户在印度登录,用中国手机号注册的微信账号还是可以继续用的。另外TikTok也只是禁用了印度的服务器,印度TikTok服务器跟中国抖音服务器本来就是分开的,所以印度这边使用中国版抖音也没什么影响——我太太是抖音用户。

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跟中国有商务或个人联络的印度用户,印度的主流聊天软件是WhatsApp,因为在中国用不了这个软件,所以印度人就会用微信跟中国人联系。现在印度微信被禁,这些印度人和他们的中国供应商、客户、朋友可能就失联了。

虽说目前还能使用微信和微信公众号的各种功能,但我明显可以感觉到最近这段时间访问中国境内的服务器和网站速度比以前慢了很多,经常性卡顿不稳定,有时候会有登录不上的情况,要反复试好几次才能成功。好在印度并没有很严格地禁中国网站,目前暂不需要使用VPN。

搜狐知世:就您在当地的观察,印度人经常使用的中国产品都有哪些?他们会意识到这是中国的产品吗?

莫希智:这个问题应该改成,印度用的哪些东西不是中国产品。

就我观察发现,印度大部分需要组装的轻工业产品是中国来的,特别是你如果跑去印度超市,看起来质量好的、比较精美的产品几乎都是中国来的,印度自己制造的产品会让你感到肉眼可见的酸爽。而且非常多印度品牌和厂家都会直接跟中国大批量订货,比方有些很好看的杯子碟子,那个设计明明就是印度的,你在中国绝对找不到这样的产品,可一看产地——Made in China或者Made in P.R.C(中国制造)。

印度的中国产品:木头晾衣夹(受访者供图)

印度商人精得很,他们知道China有些伤害印度人民的感情,所以偷偷写成P.R.C——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华人民共和国),很多印度人都不知道这是中国制造。不光老百姓不知道,甚至连销售商品的导购都搞不清楚。我有一次在印度一家品牌连锁电器商场里逛,那个品牌大致相当于我们苏宁国美,里面有卖小米手机的。我当时只是想看看小米在印度都卖哪些型号,就跟导购聊了聊,结果聊天中那个导购一脸骄傲地告诉我说Xiaomi是他们印度的品牌。

印度的中国产品:木头晾衣夹(受访者供图)

印度人对中国产品的感情很复杂,因为中国产品实在太过物美价廉,而印度人又对价格十分敏感。拉达克当地有家非常豪华的五星级酒店,我认识酒店的小老板,他那个酒店餐厅里有两套不同的餐桌椅。他告诉我,看起来质量更好的那套,是他去中国广州采购来的,连上运费关税,都比印度自己做的劣质品更便宜。

中国制造可说是撑起了印度的轻工业产品市场半边天。

不只是轻工业,很多机电、电气方面的产品,也有大量中国制造。我留意过我家屋顶上的卫星电视天线和线缆,也都是中国来的。而且我不得不吐槽说,印度自己做的东西,真的是非常粗糙——一个凑合的国家,做出来的东西也就是凑合的水准。

搜狐知世:印度法律上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但种姓制度至今仍然影响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中您有没有感受到种姓制度的影响?从外貌上可以分辨出不同种姓的人吗?就您接触到的印度人来说,他们还会看重自身的种姓身份吗?

莫希智:并不能直接从外貌判断种姓,但在印度外貌确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越白的人,社会地位越高。肤色和种姓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高种姓概率上可能会皮肤更白一些;但皮肤白的不一定是高种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印度首富安巴尼和他的老婆,两个人黑白分明,但他们俩都属于第三等的吠舍种姓。

婆罗门的传统职业:祭司(受访者供图)

我觉得如今印度种姓的影响更多体现在社区、社群,而不是社会分工。种姓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按照出身、族群划分的,由于印度不同的邦之间存在语言壁垒,人口的流动性不大,种姓通常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社区属性,也就是说——种姓对印度人更大的影响在于成长环境。

大家也知道,成长环境对一个人有多重要,不然也不会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了。比方说你如果出生在一个低种姓的社区,由于低种姓群体的平均素质比较低,首先你的各种观念一定会潜移默化受到这个社区的影响,另外你小时候受到的家庭关爱也可能会比较缺乏,再加上你的整个社区的社会地位比较低。这就导致到许多低种姓的印度人,即便接受了高等教育,取得了社会地位,也会对自己缺乏自信,学过心理学都知道要修复童年创伤有多难。

贱民的传统职业:洗衣工(受访者供图)

种姓作为社区烙印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是婚配。印度婚姻跟中国有点像——不是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家族的结合。这样一来,跨种姓的婚姻就会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特别是高种姓女子和低种姓男子的“逆婚”结合,由于这种婚姻在印度教传统中被严格禁止,女方父亲会认为这种行为会使整个社区的名誉受损,从而酿成“荣誉谋杀”的惨剧。

作为社会中的个体,种姓的影响已经相当小了,在各方面的社会权利都是平等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低种姓甚至有更大的机会出人头地——因为印度跟美国一样,有所谓“政治正确”,在学校招生、政府部门招聘等方面都有为低种姓专门保留的名额。现在的印度总统拉姆·纳特·科温德就是贱民出身(莫迪是总理,总统另有其人)。

综上,现今印度社会种姓对人命运的影响,更像是你出生的社区环境对你的影响。有的人足够强大,能够展翅高飞成为凤凰男;也有的人对自己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认命,混吃等死。

搜狐知世:随着印度民族主义的高涨,您在会不会担心未来在印度的生活?您近期有回国的计划吗?

莫希智:我只能说,中印关系的未来现在看起来非常不明朗,但我并不会担心——因为这种事情又不是我能决定的,担心了也没用,还不如先把眼前的日子过好。

印度现在实际上是在利用“民粹主义”发动“去中国化”的文化经济改革,就像我前面说的,印度在轻工业产品上太过依赖中国制造。但我个人觉得印度目前的“去中国化”就是在作死,因为完全没有做好跟中国脱钩的准备。目前政策决定跟莫迪本人的性格有关,莫迪是一个做起事情来破釜沉舟的人,他觉得新冠疫情是一个全球洗牌的机会,于是把整个印度的国运赌在这次“去中国化”上——如果赌赢了,那么印度就能取代中国;如果赌输了,那就会成为印度的第二个“1962”,再次失去三十年的国运。

身为印度女婿,我当然不希望中印关系恶化,中印关系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可能无关痛痒,只是几条新闻而已,可对我来说却关系到下半辈子的命运。如果中印关系转好,那么皆大欢喜;如果恶化的话,无论是生活还是经济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大海航行靠舵手,莫迪现在的做法大概率在把印度这条船往深渊里开。由于莫迪去年才刚连任,还能再干四年,不晓得他在这四年里还会整出什么幺蛾子来。所以我跟我太太两个人,现在都祝愿着莫迪老仙早登极乐,赶紧换个舵手,把这条船的头给调回来。

现在的中国不是想回就能回的,一来航班很成问题,二来我太太是外籍人士,3月份中国把所有外国人原来的中国签证取消了,要回国必须申请新的签证,而印度的这边的中国使馆目前暂停了签证申请受理,我总不能丢下她一个人回中国。

另外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回国路上转机的暴露风险可能更高。我在印度这边的居住环境还是比较理想的,我们在印度的生活条件应该比90%的印度人都要好,争取熬到印度60%以上的人都被感染一遍,这些人至少在几个月内可以具有免疫力,说不定能起到暂时性的群体免疫作用。就好像那个笑话——森林里遇到熊,你不用跑得比熊快,只要跑得比你同伴快就行了。

由于中印脱钩的关系,现在中印之间的物流渠道受阻,国内没法儿发国际快递到印度,问了很多快递公司都不受理,而理由就是“国际关系”。我有一份重要文件需要从国内发过来,最后不得不先从上海寄给曼谷的朋友,再从曼谷寄到印度。目前印度国内的一些中餐调味料也已经断货,无法得到补给。在印度吃中餐的不光是汉人,还有非常多的藏人。

2020年,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无法计划。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1 回复 placebo 2020-8-31 02:48
妹妹更漂亮,妹妹嫁人了没?我要做作者的连桥
5 回复 placebo 2020-8-31 02:53
作者老婆姐妹俩长得更像中国人,或者说跟咱中国的藏族人非常像了,咋一看根本就不会想到是印度人。从血统上来说姐妹俩不能算是印度人,应该是藏族人或者中国人了
1 回复 light12 2020-8-31 03:59
placebo: 妹妹更漂亮,妹妹嫁人了没?我要做作者的连桥
  
1 回复 light12 2020-8-31 03:59
placebo: 作者老婆姐妹俩长得更像中国人,或者说跟咱中国的藏族人非常像了,咋一看根本就不会想到是印度人。从血统上来说姐妹俩不能算是印度人,应该是藏族人或者中国人了
  
2 回复 Lawler 2020-8-31 07:15
很朴实印度的介绍
1 回复 pinglunla 2020-8-31 07:37
作者老婆是在印度的藏族人,能说汉语。以前看过作者的故事。
1 回复 light12 2020-8-31 07:45
Lawler: 很朴实印度的介绍
  
1 回复 light12 2020-8-31 07:46
pinglunla: 作者老婆是在印度的藏族人,能说汉语。以前看过作者的故事。
我第一回看
1 回复 海外思华 2020-8-31 08:37
这太太看着不像印度人,原来是藏人啊!
1 回复 light12 2020-8-31 08:42
海外思华: 这太太看着不像印度人,原来是藏人啊!
就是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4-30 15:2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