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告: 4月19日上午9点美国之音专访郭文贵 [2017/04]
- 芦笛 治国白痴毛泽东:内政篇(一)......(八) [2024/09]
- 芦笛 治国白痴毛泽东:外交篇 [2024/09]
- 特务ryu警告倍可亲网站admin,侮辱63,凸显太上皇淫威 [2024/10]
- 芦笛 周恩来为什么怕毛泽东? [2024/07]
- 芦笛 无限怀念萨达姆 [2020/01]
- 郭文贵真正的两个常委级“老领导”浮出水面 [2017/10]
- 文贵十九大政治局常委.及政治局委员名单!郭文贵蓝金黄之八弟之死:坑爹坑弟坑朋友 [2017/10]
- 刘少奇女儿刘平平的悲惨一生 [2012/04]
- captain nino 计划生育抹杀了中国未来革命的可能性, 现有政权无比稳固, 且再也不会有 [2019/10]
- 芦笛 略谈中美冲突的实质与前景 [2020/01]
- 6月30日郭文贵报平安直播视频---关于王岐山与范冰冰的关系 [2017/06]
- 瞒着丈夫与三个男人通宵打麻将,输钱后用身体抵债,法院:算强奸 [2024/10]
- 陈惠敏是毛泽东情人,曾透露:毛赞成“共产共妻”, 中共高层只有陈云林彪不玩女人 [2023/01]
- 8年后才敢爆出“天上人间“的內 部照片 [2020/07]
- 坏人已是最坏---个人感悟 [2017/11]
- 芦笛 方励之轻狂死了 [2012/04]
- (ZT)芦笛 标题: “辩证法”是最强大的“致愚教”(一) [2009/03]
- 要不要开车 [2012/04]
- 岳东晓歇菜吧! [2011/09]
- (ZT) SHWJ 一个人死了,被怀念的是四个活人 [2009/06]
- 爱国主义与跨国婚姻 [2012/03]
- 道德的标准:评婉儿和翰山 [2009/04]
- 我们为什么不应该仇恨日本人? [2011/12]
- 难得糊涂 [2013/03]
- 捐款有没有违法 [2011/08]
- 科学证伪 [2013/03]
- 错误的人到错误的位置 [2012/07]
- 欲速则不达 [2013/04]
时间: 2010-11-20 周六, 上午4:06
--------------------------------------------------------------------------------
作者:芦笛 在 芦笛自治区 发贴, 来自 海纳百川
三、民生
我接触的人非常有限,只能说一下模糊印象,没有统计调查,当然极不可靠。
一般来说,比起30年前,哪怕比10年前也罢,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是极大地改善了。当然各阶层改善的幅度不一样。最富的当然是上文说过的那些资本家,公务员、国企老板等也富得流油,至于在一般受薪阶级中,我看所谓“高知”的日子过得最好,不但有房有车,而且居住条件似乎胜过了国外同行。上海教授的住宅似乎比美国教授的面积还要大,当然不是美国式的独家楼,而是公寓楼。除住房外,这些同志的收入似乎也比美国教授多,除了工资外,还有着多种来源的收入:带研究生的补贴(因此一般带的研究生都很多,让我大开眼界),出书或写专栏的收入(据说出书挣不了几个钱,写专栏则特别来钱。若按老芦的本事,大概可同时承担十个专栏,那真是财源滚滚啰),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发了论文还能领到奖赏,等等。
为私人企业打工的高级技术人员收入也不菲。不少知识份子退休后或辞职后去打工,那似乎是计件拿钱,完成一个项目即有重赏。若是直接去当老板开办企事业(其实现在也没有什么事业单位了,学校和医院都是唯利是图的企业单位),则收入就更高了。因此之故,虽然我的老哥老姐们都已退休,个个过得都比我好多了。每家都有两套房子,一套是原来从单位买的所谓“福利房”,低价购入,约六七十平米,另一套是后来按市价买的商品房,似乎是140平米。第一套房子一般是租出去,第二套则自住。他们买房可不靠什么按揭(mortgage),都是一次付清。除此之外,他们还炒股炒基金,以芦家的高智商,似乎都颇有斩获,小日子过得十分滋润。和他们比起来,我可真是“我的叔叔于勒”了,不折不扣的海外穷措大。
但同样是知识份子,下层就比较够呛。听北京一位教授说,一般讲师月薪也就四千左右。在北京那种高消费城市(所谓一线城市)生活,房租起码每月两千,剩下两千用来吃穿,虽算不得水深火热,却也一定是捉襟见肘。一般公司的所谓白领民工就更不用说了,这些人要结婚,唯一的希望是靠父母给房子,盖房价高到荒唐可笑的地步,绝非一般工薪阶层可以问津。而如今结婚的前提便是“有车有房”,这条件就公开在电视征婚节目上提出,跟买卖牲口无异,而大众也已习以为常,并不觉得这类拍卖自己或购买对方的勾当有何恶心之处。
如上所述,城市原有的工人阶级业已消亡,代之以进城农民充当的所谓“民工”阶级。中小国企的老一代工人阶级已被千古奸相朱镕基(不知他赌咒发誓要装99个贪官的棺材为何不把他儿子装进去)直接抛向街头。90年代末似乎是这些人最水深火热的时候,构成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史上的最大丑闻。但这些人的遭遇也不一样。在灾难发生时,熬到退休者都被工厂移交给所谓“社保局”,每月有一千元左右的退休金,而且一般都有原单位分配的福利房,所以也不是活不下去,虽然紧张一些。但若年轻一点的可就惨了。我们那个厂子有对夫妇,刚失业那阵子穷到连电费都出不起,天一黑就只能睡觉,连水费都出不起,只能到遭到严重污染的水塘里去洗菜。
这次我回去,本想去找那些穷哥们,可惜毫无线索,盖原来的工厂早就被推平改成商业区了,工厂当年盖的福利房也荡然无存。不仅如此,与我记忆有关的一切建筑都已不复存在:我上过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我自己的家、可可的家、芦婆的家、和她们谈恋爱时坐过站过的地方,统统灰飞烟灭,所谓故乡完全是一个与我的过去毫无联系的陌生城市,因此自然也就无从找到当年一道扛活的穷哥们,只可能找到现在还与芦婆保持联系的所谓“髪小”(这是台湾烂话,不知所云)或曰“闺蜜”(似乎也是港台烂话,但知所云)。敝厂是剧毒厂,女工可以提前退休,因此那些人都逃过了奸相朱镕基的屠刀,现在都在吃社保,居住的是贫民小区。那可不是140平米的四室两厅,而是约20来平米的一室一厅。下雨时到处漏雨,打着伞在改为厨房的阳台上炒菜,跟我家70年代前在贫民窟的生活差不多。不过每月千多元还是活得下去的。穷人有穷人的活法,并未到必须揭竿而起的地步。我看她们还活得很海皮,时常互相邀约凑份子,去作低消费旅游,比芦婆开心多了。
物价的上涨颇惊人,似乎超过了正式工资的上涨幅度。10年前我回去,一般受薪阶级的工资似乎也就在千元左右,而现在的民工收入大约也就是这么多。但那阵子衣食住行都很便宜(当然是相对国外而言)。如今可不是这么回事了,论穿,国内的名牌衣服比国外的还贵。我穿的皮鞋在国内据说是名牌,那价钱高到令我咋舌,不禁起了当国际倒爷之心。当然中低档服装要比国外便宜。吃的似乎还是比国外便宜,但我老婆不同意,坚持认为国内比国外还贵。她似乎比我有发言权,盖她上次在国内生活了半年,自己买菜做饭,而我只是匆匆来去,上哪儿都是寄食。住若是买房,则贵到一般工薪阶层无从问津的地步,若是租房则似乎比国外便宜,例如在上海城郊租个两室一厅,那房租似乎也只是两千多元,这“租售比”(从学徒网友那儿学来的概念)低到可笑的地步,提示房价远远偏离了真实价格,在这种情况下,绝对是买房不如租房,然而房价仍然居高不下。行则要看是什么,若是飞机票,我觉得与美国差不多,例如从纽约飞到洛杉矶,那行程横贯整个北美大陆,travelocity报的最低价是109美元,最高价是351美元,按现在的比价6.633算,折合人民币723-2328元,其中最低价比从北京飞到乌鲁木齐去似乎还便宜。当然国内飞机供大于求,常常装不满人,因此常有打折情事,尤其是临近起飞时更是如此。只是我这人谨小慎微,不敢拖到最后一刻,总是提前几天购票,而且又无法刷卡,只好用现金交易,因此基本没买到过打折票。我很少在国外坐火车,因此无法与国内的火车票价比较。不过从深圳到北京,软卧也就是七八百元,大概要比欧美的便宜吧。若论公交(地铁与公共汽车),则票价当之无愧是天下最便宜的。
物价上涨幅度超过工资增长幅度,百姓应该比十年前更贫困才是,但我的感觉完全相反。十年前没谁有手机,更无电脑,而这些玩意如今已经广泛普及。百姓的衣着也远比过去好多了。就连我访问过的贫穷人家,家里也摆满了水果,体现出“物质极大丰富”。这大概是因为大家除了正经工资外还有额外收入,而这收入增加的幅度超过了物价上涨幅度。
我看困扰城市居民的,主要是三大问题,首先是房价高到了荒谬绝伦的地步,与国民的平均收入绝对不成比例。北京上海等地的年轻人若没有父母提供住房,则根本不可能靠自己筑就香巢。
房价居高不下,我看主要是一种恶性循环:大众害怕通货膨胀抢走了自己的储蓄,于是便去买房保值;“国进民退”把民企挤兑得走投无路,迫使民间企业家们放弃无利可图的实业,把资金转到房地产投机中去,进一步抬高了房价。房价越高,则越促使大众趋之若鹜,使得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业因此成了吸纳货币的巨大蓄水池,构成了巨大的泡沫,使得通胀的威胁更加实在,因而使得房产越发成为保值的“黄金”,于是政府更加不敢去主动刺破那泡沫。由此形成了巨大然而不会爆破(或起码不会迅速爆破)的大泡,蔚为世界奇观,储蓄了巨大的风险。
其次是医疗费用,快镰刀割草赶不上箩筐漏,哪怕是高级白领,也万万不可病倒,一病倒就全完了,绝对是听人宰割的肥羊,而这不是政府而是白衣魔鬼们造的孽。
平心而论,政府在发财之后,也不曾完全忽略人民的福利,还是建立了有限的劳保制度,为低收入或无收入者提供微薄的补助。而且,低收入人群包括农民在内也能参加医保,这点远远强过毛时代,那时农民只有所谓“合作医疗”,无非是发点红药水、龙胆紫、枇杷露,若要住院则只有全靠自己掏腰包。加入了医保的患者若是病倒,到所谓三甲医院(三级甲等,也就是最高等级的医院,数字越大等级越高)看病,国家帮你报销50%,而若到二甲医院,则国家帮你报销60%,其余自理(有可能记错,倘若此,则请国内网友指正,谢谢)。即使是高收入的白领,参加医保也不可能全报,例如医生自己看病就不能百分之百地报销,只是自费的比例要比上述的低。如今能百分之百报销者,似乎只有公务员和离休老干部。
如果白衣魔鬼们不是那么丧天良,则这制度还是能解决大问题的。问题是,国家给公民的这点福利,完全被医院抢走了。如今的医院都是自负盈亏,根本不是事业单位而是唯利是图的商业公司,不但构成了商业销售链的终端,而且还利用其职业的特殊性质,构成了权力腐败链的终端。我过去说,国内最黑暗的地方其实不是官场而是医院,引起白衣战士或其家属读者们的强烈反弹(其实在知识份子中,大夫乃是智力最低下的族群,哪怕是天才,进了医学院也肯定要被死记硬背活活弄成傻子。外科大夫则完全是手艺人,牙科就更别说了,偏偏这些弱智份子无论在中外报酬都是最丰厚的,当真无天理)。那话就算不准确,需要改的无非也就是“国内最黑暗的地方有两个,一是官场,一是医院”。
这次我回去后才知道,原来医院趁人之危抢病人,靠的是双管齐下:仪器检查与卖药。大夫抢病人主要靠卖药,盖所有的大夫都是药贩子,构成了五花八门的药商的销售环节的终端。药商要想把药物兜售给医院,先得给医院药房主任上贡,但这只能保证自己的货进入医院药房,最后能否卖出还得靠大夫。因此,药商与每个大夫都达成了提成协议(当然只是默契,绝无可能形成文字)。每到月底,药商便仔细查对大夫开出的一切处方(都有电脑存底并整理出了明细帐),确定哪个大夫开了他公司的多少药,再据此给大夫发佣金。大夫本人也要查帐,以防药商少给了钱。
于是,整个“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崇高事业,就完全变成了纯粹的商业交易。这交易与一般商业交易的区别,在于顾客根本没有自由挑选的余地,被大夫强制性卖给了大量昂贵的、他根本不需要、甚至有可能对身体有害的药物。这种强行售货得以发生,全在于病人所处的特殊不利的情势剥夺了他拒绝购买的权利——他本人在生病,绝对不敢不吃药。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去与街上药房卖出的同名药物作价格比较。一般来说,医院卖出的药物售价要略低于街上的药房,于是他当然就买下了医院卖给他的药,浑不知其中有许多药根本就不必吃,哪怕是对症的药,也有更便宜的。
这说的还是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就根本连上述选择余地都没有。大夫开出药来后直接就交给护士,护士便给病人打针发药,病人连看一眼处方的可能都没有,遑论去与市售药物比较价格。先父2000年病重时,尽管我们走通了路子,给主任大夫上过贡,他也一口答应帮忙控制开药量,然而下头的主管大夫却拼命地开好药,每天光是针水就是三千多元,十天就是三四万,家父原来的单位业已破产,无法报销,全靠子女们自掏腰包。我去找那杂种恶吵,说病人已经是癌症后期,业已全身扩散,放疗化疗都已毫无可能,无非是维持而已,还开什么昂贵的进口抗癌药?那杂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他是大夫,责任就是救死扶伤,非得开那些药物不可。他那富贵很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连他头上的主任医都无可奈何。
您说天底下还有比这更丧德的烂事么?然而这还不是whole story。大夫和药房都靠卖药有了“灰色收入”,院领导该怎么办?那当然只能充分利用全院的共同财产:仪器。各个医院都规定,大夫在治疗一个病人过程中,检查费与药费之比必须是个定数。例如那比例是45%吧,那意思就是,一个病人每掏出100元,必须有45元用于检查,55元用于药物。医院每个月都要考察大夫的创收比例,若是哪位大夫全月让病人掏出了一万元,其中只有3500元用于检查,距离规定差了1000元,则按十倍罚款,该大夫必须掏出10000元来赔给医院。
这是为什么?仪器是医院的财产,并不是大夫个人负责推销的货物。病人当然要为仪器检查出钱,但那钱在理论上是医院的共同收入,当然必须按权力阶梯分肥,大头只会落在院领导与有关科室领导的手里。临床大夫即使能拿到奖金,那也是九牛一毛。因此,对于开检查单,大夫本人并无高涨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院领导为了确保自己的荷包丰满,便作出了这一聪明的规定,以重罚逼着大夫去为他们创收。这结果就是,哪怕您害了个感冒,也很有可能被大夫弄去做头部的CT扫描或核磁共振,因为感冒必然头痛,而这就给了大夫无情宰割您的借口,尤其是当他在电脑上算出他本月有可能被罚款时(若您碰巧见到大夫在电脑上仔细计算,那多半不是他在研究病情而是在计算他本月的“药比”是否超标)。
您说这国家烂到了什么程度?这种全面溃烂,我看根本就不是改变社会制度或是改变政府可以治愈的。
第三个困扰据说是子女教育。但我家的人都是做爷爷奶奶的人了,没有什么可教子女,这方面没有什么体会,只是听人闲谈时提到子女入学何等昂贵。这想来也不足奇,有财大家发么,既然医生可以把职业化为权力制高点,趁人之危去抢劫弱者,教师又胡为乎不可?中国生活方式的优美动人之处,就在于所有的人都力图找到别人有求于己之处,把那化为赤裸裸的敲诈手段。
农村的情况我不了解,大体情况估计是随所处地域的战略价值不同而异。随着城市面积爆炸式增长,原来的市郊农民统统成了城里人,这些人似乎都靠卖地发了财。若是居住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则要看当地有无商业资源,最富的似乎是地下埋着黑金的煤老板。至于一般的农村,我只能在火车上“考察”。在全国各地“考察”了几千公里,看到的农舍似乎都很象样,破旧的并不多,新房不少。尤其是“长三角”与京津一带,从火车上看下去,村舍都是洋房,周遭的农村都已经田园化了,颇有点外国农村的风味。当然这也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风貌。如所周知,中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均一,西南西北的农村绝对比不上沿海一带的。不过即使如此,我看到的景象与20多年前相比,也已经是天壤之别了。那阵子东西南北都一样穷,没哪个地区是“先富起来”的。
ZT
--------------------------------------------------------------------------------
作者:芦笛 在 芦笛自治区 发贴, 来自 海纳百川
三、民生
我接触的人非常有限,只能说一下模糊印象,没有统计调查,当然极不可靠。
一般来说,比起30年前,哪怕比10年前也罢,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是极大地改善了。当然各阶层改善的幅度不一样。最富的当然是上文说过的那些资本家,公务员、国企老板等也富得流油,至于在一般受薪阶级中,我看所谓“高知”的日子过得最好,不但有房有车,而且居住条件似乎胜过了国外同行。上海教授的住宅似乎比美国教授的面积还要大,当然不是美国式的独家楼,而是公寓楼。除住房外,这些同志的收入似乎也比美国教授多,除了工资外,还有着多种来源的收入:带研究生的补贴(因此一般带的研究生都很多,让我大开眼界),出书或写专栏的收入(据说出书挣不了几个钱,写专栏则特别来钱。若按老芦的本事,大概可同时承担十个专栏,那真是财源滚滚啰),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发了论文还能领到奖赏,等等。
为私人企业打工的高级技术人员收入也不菲。不少知识份子退休后或辞职后去打工,那似乎是计件拿钱,完成一个项目即有重赏。若是直接去当老板开办企事业(其实现在也没有什么事业单位了,学校和医院都是唯利是图的企业单位),则收入就更高了。因此之故,虽然我的老哥老姐们都已退休,个个过得都比我好多了。每家都有两套房子,一套是原来从单位买的所谓“福利房”,低价购入,约六七十平米,另一套是后来按市价买的商品房,似乎是140平米。第一套房子一般是租出去,第二套则自住。他们买房可不靠什么按揭(mortgage),都是一次付清。除此之外,他们还炒股炒基金,以芦家的高智商,似乎都颇有斩获,小日子过得十分滋润。和他们比起来,我可真是“我的叔叔于勒”了,不折不扣的海外穷措大。
但同样是知识份子,下层就比较够呛。听北京一位教授说,一般讲师月薪也就四千左右。在北京那种高消费城市(所谓一线城市)生活,房租起码每月两千,剩下两千用来吃穿,虽算不得水深火热,却也一定是捉襟见肘。一般公司的所谓白领民工就更不用说了,这些人要结婚,唯一的希望是靠父母给房子,盖房价高到荒唐可笑的地步,绝非一般工薪阶层可以问津。而如今结婚的前提便是“有车有房”,这条件就公开在电视征婚节目上提出,跟买卖牲口无异,而大众也已习以为常,并不觉得这类拍卖自己或购买对方的勾当有何恶心之处。
如上所述,城市原有的工人阶级业已消亡,代之以进城农民充当的所谓“民工”阶级。中小国企的老一代工人阶级已被千古奸相朱镕基(不知他赌咒发誓要装99个贪官的棺材为何不把他儿子装进去)直接抛向街头。90年代末似乎是这些人最水深火热的时候,构成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史上的最大丑闻。但这些人的遭遇也不一样。在灾难发生时,熬到退休者都被工厂移交给所谓“社保局”,每月有一千元左右的退休金,而且一般都有原单位分配的福利房,所以也不是活不下去,虽然紧张一些。但若年轻一点的可就惨了。我们那个厂子有对夫妇,刚失业那阵子穷到连电费都出不起,天一黑就只能睡觉,连水费都出不起,只能到遭到严重污染的水塘里去洗菜。
这次我回去,本想去找那些穷哥们,可惜毫无线索,盖原来的工厂早就被推平改成商业区了,工厂当年盖的福利房也荡然无存。不仅如此,与我记忆有关的一切建筑都已不复存在:我上过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我自己的家、可可的家、芦婆的家、和她们谈恋爱时坐过站过的地方,统统灰飞烟灭,所谓故乡完全是一个与我的过去毫无联系的陌生城市,因此自然也就无从找到当年一道扛活的穷哥们,只可能找到现在还与芦婆保持联系的所谓“髪小”(这是台湾烂话,不知所云)或曰“闺蜜”(似乎也是港台烂话,但知所云)。敝厂是剧毒厂,女工可以提前退休,因此那些人都逃过了奸相朱镕基的屠刀,现在都在吃社保,居住的是贫民小区。那可不是140平米的四室两厅,而是约20来平米的一室一厅。下雨时到处漏雨,打着伞在改为厨房的阳台上炒菜,跟我家70年代前在贫民窟的生活差不多。不过每月千多元还是活得下去的。穷人有穷人的活法,并未到必须揭竿而起的地步。我看她们还活得很海皮,时常互相邀约凑份子,去作低消费旅游,比芦婆开心多了。
物价的上涨颇惊人,似乎超过了正式工资的上涨幅度。10年前我回去,一般受薪阶级的工资似乎也就在千元左右,而现在的民工收入大约也就是这么多。但那阵子衣食住行都很便宜(当然是相对国外而言)。如今可不是这么回事了,论穿,国内的名牌衣服比国外的还贵。我穿的皮鞋在国内据说是名牌,那价钱高到令我咋舌,不禁起了当国际倒爷之心。当然中低档服装要比国外便宜。吃的似乎还是比国外便宜,但我老婆不同意,坚持认为国内比国外还贵。她似乎比我有发言权,盖她上次在国内生活了半年,自己买菜做饭,而我只是匆匆来去,上哪儿都是寄食。住若是买房,则贵到一般工薪阶层无从问津的地步,若是租房则似乎比国外便宜,例如在上海城郊租个两室一厅,那房租似乎也只是两千多元,这“租售比”(从学徒网友那儿学来的概念)低到可笑的地步,提示房价远远偏离了真实价格,在这种情况下,绝对是买房不如租房,然而房价仍然居高不下。行则要看是什么,若是飞机票,我觉得与美国差不多,例如从纽约飞到洛杉矶,那行程横贯整个北美大陆,travelocity报的最低价是109美元,最高价是351美元,按现在的比价6.633算,折合人民币723-2328元,其中最低价比从北京飞到乌鲁木齐去似乎还便宜。当然国内飞机供大于求,常常装不满人,因此常有打折情事,尤其是临近起飞时更是如此。只是我这人谨小慎微,不敢拖到最后一刻,总是提前几天购票,而且又无法刷卡,只好用现金交易,因此基本没买到过打折票。我很少在国外坐火车,因此无法与国内的火车票价比较。不过从深圳到北京,软卧也就是七八百元,大概要比欧美的便宜吧。若论公交(地铁与公共汽车),则票价当之无愧是天下最便宜的。
物价上涨幅度超过工资增长幅度,百姓应该比十年前更贫困才是,但我的感觉完全相反。十年前没谁有手机,更无电脑,而这些玩意如今已经广泛普及。百姓的衣着也远比过去好多了。就连我访问过的贫穷人家,家里也摆满了水果,体现出“物质极大丰富”。这大概是因为大家除了正经工资外还有额外收入,而这收入增加的幅度超过了物价上涨幅度。
我看困扰城市居民的,主要是三大问题,首先是房价高到了荒谬绝伦的地步,与国民的平均收入绝对不成比例。北京上海等地的年轻人若没有父母提供住房,则根本不可能靠自己筑就香巢。
房价居高不下,我看主要是一种恶性循环:大众害怕通货膨胀抢走了自己的储蓄,于是便去买房保值;“国进民退”把民企挤兑得走投无路,迫使民间企业家们放弃无利可图的实业,把资金转到房地产投机中去,进一步抬高了房价。房价越高,则越促使大众趋之若鹜,使得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业因此成了吸纳货币的巨大蓄水池,构成了巨大的泡沫,使得通胀的威胁更加实在,因而使得房产越发成为保值的“黄金”,于是政府更加不敢去主动刺破那泡沫。由此形成了巨大然而不会爆破(或起码不会迅速爆破)的大泡,蔚为世界奇观,储蓄了巨大的风险。
其次是医疗费用,快镰刀割草赶不上箩筐漏,哪怕是高级白领,也万万不可病倒,一病倒就全完了,绝对是听人宰割的肥羊,而这不是政府而是白衣魔鬼们造的孽。
平心而论,政府在发财之后,也不曾完全忽略人民的福利,还是建立了有限的劳保制度,为低收入或无收入者提供微薄的补助。而且,低收入人群包括农民在内也能参加医保,这点远远强过毛时代,那时农民只有所谓“合作医疗”,无非是发点红药水、龙胆紫、枇杷露,若要住院则只有全靠自己掏腰包。加入了医保的患者若是病倒,到所谓三甲医院(三级甲等,也就是最高等级的医院,数字越大等级越高)看病,国家帮你报销50%,而若到二甲医院,则国家帮你报销60%,其余自理(有可能记错,倘若此,则请国内网友指正,谢谢)。即使是高收入的白领,参加医保也不可能全报,例如医生自己看病就不能百分之百地报销,只是自费的比例要比上述的低。如今能百分之百报销者,似乎只有公务员和离休老干部。
如果白衣魔鬼们不是那么丧天良,则这制度还是能解决大问题的。问题是,国家给公民的这点福利,完全被医院抢走了。如今的医院都是自负盈亏,根本不是事业单位而是唯利是图的商业公司,不但构成了商业销售链的终端,而且还利用其职业的特殊性质,构成了权力腐败链的终端。我过去说,国内最黑暗的地方其实不是官场而是医院,引起白衣战士或其家属读者们的强烈反弹(其实在知识份子中,大夫乃是智力最低下的族群,哪怕是天才,进了医学院也肯定要被死记硬背活活弄成傻子。外科大夫则完全是手艺人,牙科就更别说了,偏偏这些弱智份子无论在中外报酬都是最丰厚的,当真无天理)。那话就算不准确,需要改的无非也就是“国内最黑暗的地方有两个,一是官场,一是医院”。
这次我回去后才知道,原来医院趁人之危抢病人,靠的是双管齐下:仪器检查与卖药。大夫抢病人主要靠卖药,盖所有的大夫都是药贩子,构成了五花八门的药商的销售环节的终端。药商要想把药物兜售给医院,先得给医院药房主任上贡,但这只能保证自己的货进入医院药房,最后能否卖出还得靠大夫。因此,药商与每个大夫都达成了提成协议(当然只是默契,绝无可能形成文字)。每到月底,药商便仔细查对大夫开出的一切处方(都有电脑存底并整理出了明细帐),确定哪个大夫开了他公司的多少药,再据此给大夫发佣金。大夫本人也要查帐,以防药商少给了钱。
于是,整个“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崇高事业,就完全变成了纯粹的商业交易。这交易与一般商业交易的区别,在于顾客根本没有自由挑选的余地,被大夫强制性卖给了大量昂贵的、他根本不需要、甚至有可能对身体有害的药物。这种强行售货得以发生,全在于病人所处的特殊不利的情势剥夺了他拒绝购买的权利——他本人在生病,绝对不敢不吃药。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去与街上药房卖出的同名药物作价格比较。一般来说,医院卖出的药物售价要略低于街上的药房,于是他当然就买下了医院卖给他的药,浑不知其中有许多药根本就不必吃,哪怕是对症的药,也有更便宜的。
这说的还是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就根本连上述选择余地都没有。大夫开出药来后直接就交给护士,护士便给病人打针发药,病人连看一眼处方的可能都没有,遑论去与市售药物比较价格。先父2000年病重时,尽管我们走通了路子,给主任大夫上过贡,他也一口答应帮忙控制开药量,然而下头的主管大夫却拼命地开好药,每天光是针水就是三千多元,十天就是三四万,家父原来的单位业已破产,无法报销,全靠子女们自掏腰包。我去找那杂种恶吵,说病人已经是癌症后期,业已全身扩散,放疗化疗都已毫无可能,无非是维持而已,还开什么昂贵的进口抗癌药?那杂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他是大夫,责任就是救死扶伤,非得开那些药物不可。他那富贵很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连他头上的主任医都无可奈何。
您说天底下还有比这更丧德的烂事么?然而这还不是whole story。大夫和药房都靠卖药有了“灰色收入”,院领导该怎么办?那当然只能充分利用全院的共同财产:仪器。各个医院都规定,大夫在治疗一个病人过程中,检查费与药费之比必须是个定数。例如那比例是45%吧,那意思就是,一个病人每掏出100元,必须有45元用于检查,55元用于药物。医院每个月都要考察大夫的创收比例,若是哪位大夫全月让病人掏出了一万元,其中只有3500元用于检查,距离规定差了1000元,则按十倍罚款,该大夫必须掏出10000元来赔给医院。
这是为什么?仪器是医院的财产,并不是大夫个人负责推销的货物。病人当然要为仪器检查出钱,但那钱在理论上是医院的共同收入,当然必须按权力阶梯分肥,大头只会落在院领导与有关科室领导的手里。临床大夫即使能拿到奖金,那也是九牛一毛。因此,对于开检查单,大夫本人并无高涨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院领导为了确保自己的荷包丰满,便作出了这一聪明的规定,以重罚逼着大夫去为他们创收。这结果就是,哪怕您害了个感冒,也很有可能被大夫弄去做头部的CT扫描或核磁共振,因为感冒必然头痛,而这就给了大夫无情宰割您的借口,尤其是当他在电脑上算出他本月有可能被罚款时(若您碰巧见到大夫在电脑上仔细计算,那多半不是他在研究病情而是在计算他本月的“药比”是否超标)。
您说这国家烂到了什么程度?这种全面溃烂,我看根本就不是改变社会制度或是改变政府可以治愈的。
第三个困扰据说是子女教育。但我家的人都是做爷爷奶奶的人了,没有什么可教子女,这方面没有什么体会,只是听人闲谈时提到子女入学何等昂贵。这想来也不足奇,有财大家发么,既然医生可以把职业化为权力制高点,趁人之危去抢劫弱者,教师又胡为乎不可?中国生活方式的优美动人之处,就在于所有的人都力图找到别人有求于己之处,把那化为赤裸裸的敲诈手段。
农村的情况我不了解,大体情况估计是随所处地域的战略价值不同而异。随着城市面积爆炸式增长,原来的市郊农民统统成了城里人,这些人似乎都靠卖地发了财。若是居住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则要看当地有无商业资源,最富的似乎是地下埋着黑金的煤老板。至于一般的农村,我只能在火车上“考察”。在全国各地“考察”了几千公里,看到的农舍似乎都很象样,破旧的并不多,新房不少。尤其是“长三角”与京津一带,从火车上看下去,村舍都是洋房,周遭的农村都已经田园化了,颇有点外国农村的风味。当然这也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风貌。如所周知,中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均一,西南西北的农村绝对比不上沿海一带的。不过即使如此,我看到的景象与20多年前相比,也已经是天壤之别了。那阵子东西南北都一样穷,没哪个地区是“先富起来”的。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