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唢呐 中华文明阴柔属性刍议(4)

作者:light12  于 2010-12-6 21:2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网络文摘|已有3评论

时间: 12 06 2010 07:30  

作者:金唢呐 在 芦笛自治区 发贴, 来自 海纳百川

 

中华文明阴柔属性刍议(4)


金唢呐


由于中国人用整体思维研究问题,缺少把分解问题的意愿、能力、技巧,并且常常用辩证思维来讨论问题,而不是像西方那样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研究问题,所以根本无法对研究对象做出深刻、细致的分析,还笑话人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面东而立不见西墙”。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远程作用力,却不善于进行更细致的区分与分类,也就不可能产生电磁学、量子力学等新的学科,更谈不到更专注更深入地研究,搞出什么工业革命来。所以,中国古人观察到的现象并不少(这当然跟人多、历史悠久有关),给世界留下了一堆“胚胎”和“萌芽”。比如说,不吃蔬菜会引起下肢皮肤和龈黏膜出血,利用新鲜蔬菜、水果可以防治,这在古代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报道。只不过西方称为“坏血病”,中医称为“青腿牙疳”,而且中国比西方发现时间要早得多(到底早多少年没查过,怎么也得上千年吧)。如果不用分析思维的方法,把水果蔬菜成分拆分,不可能弄清是否维生素C在发挥作用,更谈不到找出维生素C的作用机制和它的其他作用。永远只会在“肉生火、鱼生痰,水果蔬菜保平安”的圈子里打转。

同样,在文学领域,也可看出中外思维特点的差别。我认为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感觉细腻程度、观察事物敏锐程度,并不比西方差。如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想象的飞越奇特,感情的细腻丰富,行文的壮美飘逸,情致的滋润旷达,丝毫不逊于洋鬼子。论夸张,咱有“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论想象力,咱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鲲鹏怒而飞南海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再怎么夸张,再怎么联想,再怎么“汪洋恣肆”,大概也不过如此了吧?再不服气咱还有伟大领袖的革命浪漫主义《蝶恋花•答李淑一》(附2):你死老公我失孩子他妈,两人私奔月宫去泡酒吧;吴刚调酒花香四溢,嫦娥艳舞赛过霹雳娇娃……(此处老金将“骄杨”翻译为“孩子他妈”而不是“妻子”,自认为极为准确,因毛主席在杨开慧壮烈牺牲前一年已与“永新才女”贺子珍结婚,“骄杨”早已不骄。这不是什么野史传说,而是党史记载。毛主席原诗是: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

可写小说咱就比洋鬼子差些了,人物形象塑造、内心世界刻画单薄不说,叙事结构也是一种标准的线性结构,完全按时间顺序铺开。若需要在另开一线叙事,就得在开始时特别声明:“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按下此事暂且不陈,且说……”;而西方小说往往是多条线索同时发展,并且是相互交织,倒叙插叙意识流一起上阵,形成一种蛛网式的密集结构。全方位比较,咱那些章回小说和西方小说比较起来略显原始和幼稚。如果说古代小说写法落后是因为古人以熟读四书五经为荣,小说被看作“小技”、“末流”,为文人雅士所不齿所致。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也过了快一百年了,现在好像还是不行。而科幻、推理小说更是弱项(谋略作品倒是强项),“中国为什么至今还没有真正的推理小说?”,多年来一直是作协的研究课题,至今还没有攻克。中国会出凡尔纳这样的作家么?会有福尔摩斯系列和克里斯蒂系列这样的推理小说么?恐怕连想都不要想。

绘画也是一样。西方(现代中国)画人物,要先练习局部素描,先学会画鼻子眼睛嘴巴,再学画头像,手足四肢躯干,把这些都掌握了,最后才能拼出全身来。比如画一个“桌子上的苹果”,一定是把画苹果、盘子、桌子这些基本功都掌握了,才能去碰这个题材。而传统的中国画法不是这样,画家通过游山玩水,脑子里留下了各种“意象”。所以碰到需要歌颂盛世或者慈善义卖的时候,各种“意象”呼之欲出,不用什么实物或照片,眼前无山胸中有山,眼前无水胸中有水,当场“泼墨”,几十分钟甚至十几分钟搞定。徐悲鸿、林风眠、吴作人到法国实际上就是学素描、写生这一套基本功去了。所以和他们的前辈比起来,艺术水平高低先不说,至少是能画的比较“像”了,画个人物最起码知道画的是谁。

老陈希望我多举医学的例子,这里面科举的例子可是太多了。比如说中医的“心主神志”,古人这种观察结论当然不错,在那个年代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严重心律失常时会意识丧失(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cardiogenic syncope)、心力衰竭时会出现濒死感、恐惧感。今天如果要进行这个“中西医结合课题”的研究,只有用分析思维的方法,把“神志”也就是神经系统进行分解,再把“主”也就是神经体液传导通路进行分解,看看心脏不同病变时脑组织的不同区域出现什么生化学、电生理学和形态学的改变。如果这样做,显然就不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方法指导下”的研究,不过在前言和讨论中提几句“传统中医认为”,以示和中医有关而已。如果继续用“传统中医理论和方法”,则只能是像古人那样坐而论道,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能想到的、能说的,两千年下来已经让古人说得差不多了,无非是套用时下流行的名词术语忽悠一番,根本说不出任何新意来。这就如同切脉,按中医教科书说法,脉象有十二种,这是几千年来无数人摸出来的结果,你再怎么摸也就是也就是这样了,我就不信你还能摸出新的脉象来?

所以,如果让我说古代“科学”有什么特点,借用前贤的话说就是两条:
1、“空间上不能推广发达,时间上不能继续进步”(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附1)
2、“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技艺传统”(顾准《顾准文集》附2)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缺乏分析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中国古代“科学”是整体科学、形象思维和直觉判断的产物。所以,中医作为一种古代“科学”,只能继承不能发展。当然,局部的变化还是可能的。就拿中药来说,药碾子可以换成电动粉碎机,古有唐代孙思邈“生脉散”,今有浙江中医药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潘澄濂老中医定方“黄芪生脉饮”,客观说,效果可能更好。但中医组方的基本原则如“理法方药,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君臣佐使”都不能发展,一发展就不是中医。比如说麻黄碱、黄连素、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还能叫中药吗?这些“中药”和西药毛果芸香碱、维生素、二氢埃托啡、大环内酯有什么区别?

搞中西结合在艺术上成功的例子不少。在我的印象里,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大概地位最高的两个人可能就是徐悲鸿和林风眠了吧,至少看到很多美术圈的人都这么认为。原因是他们两人一个是“中西融合”,一个是“中西调和”,给中国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徐悲鸿是志在用西方绘画的技巧来改造中国画,通过“中西融合”使之新生;林风眠是要通过“中西调和”整理中国艺术,创造出全新的艺术。我认为这两人改造中国画相当成功,宣布了从顾恺之到任伯年一千多年间传统中国画的大体结束和一代新形式国画的诞生。林风眠在《中国画新论》中直截了当地说:“传统的中国画应该告一段落!”。你别说,人家还真做到了。

但科学跟艺术不一样,科学是求真,艺术是求美求新。我早就说过,中西医之间只能配合、联合,唯独不能结合。中医和西医一结合就变成了“伪中医”、“山寨中医”,明白说就是假中医真西医,也就是“挂着梅兰芳的牌子,唱着朱逢博的调子”(摘自前卫生部长、老中医崔月犁同志在著名的“衡阳会议”上的讲话)、“披着中医的外衣,干着西医的勾当”(摘自金唢呐同志在芦笛自治区的重要发言)。所以对于中医,“任何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可以理解的。”(篡改自毛主席语录,原文为“都是错误的”)

据我所知,近代中医界中对中医学改造最大胆、中西医结合走的最远的莫过于章太炎了。革命失败后他以行医为业,自秦汉以下历代医书浏览殆尽。他以张仲景为宗,融贯中西,识见卓绝,被当时中医界誉为“国医革新之导师”。他在医药学领域里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主张中西医学应该汇通,开西医结合的先导。最邪门的是,章太炎高举批判五行大旗,提出“废止五行学说”,写下不朽大作《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

章太炎可跟今天的“文化奶妈”、“无良无知大儒”不一样,人家是真正的国学大师,所说之事无一字无出处。章太炎经过多次考证,认为在古代五脏附五行原无固定说法,后世医家不应再根据《内经》、《难经》的五行理论来指导临床。而且打鬼借钟馗,以张仲景《伤寒论》不提五行为据,认为位尊“医圣”宝座的张仲景不以五行为宗都能治病,还能成为临床大师,以此推论出五行废掉也无妨。因此章太炎到处办讲习所、杂志,宣扬其主张,他为上海国医学院院刊提名并拟定院刊声明:本刊内容一洗阴阳五行之说,欲以科学解释中医。看来这章太炎还真有点疯劲,章疯子绝非浪得虚名。当然,疯归疯,这理论问题不是靠胆大就能解决的,这场五行学说大批判的最后结果还是不了了之。

章太炎提出废止五行学说完全是站在中医的立场上说话,人家可不属于“中医废止派”的西医(领军人物是余云岫,被诟为千古罪人,近代医学史上甚至把“中医西医化”的思想流脉称为“余云岫现象”。),也不是诋毁中医的激进文人(如鲁迅、陈独秀、梁启超、胡适等)。相反,章太炎可是“铁杆中医”,在近代史上为捍卫中医立下汗马功劳的。而且人家还是医学大家,说是近代中医教育的开山鼻祖之一大概也不过分。光看看这些名头就能吓死人:1926年任中国医学院院长,1927年上海国医学院院长,1932年任苏州国医学校名誉校长,并创立苏州国医研究院,自任研究院院长。曾有人问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他朗笑三声答道:“实不相瞒,我是医学第一。”章太炎中医论著无数不说,临床医术大概也不错,不然的话轮不到他为邹容、孙中山处方遣药,还留下了不少趣事、佳话。

尽管章太炎名头响亮,成果斐然,但我接触的中医们好像都不大认可他们的老前辈、老校长,一提老章就含糊其辞,王顾左右而言他。实际上章太炎废除五行的影响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在,当时中医界曾对五行的科学性进行了一场论战,批判、扬弃曾一度占了上风,但最后还是和20年代时的结果一样,太监——下面没有了。这不是什么坚守信念问题,跟中医保守、僵化也没什么关系,而是关系到中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五行学说是中医用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否定了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怎么办?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对应的肝、心、脾、肺、肾该怎么定性?若没有肝属木、肝为风木之脏,何来平肝熄风的治则?

而且五行不同于国外的“组成元素”,那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产物。比如在古印度,人们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的,古代欧洲也有相似的看法。而五行则是中国古人,“用运动、变化、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研究问题”的结果,“木、火、土、金、水”不仅是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元素,它们之间还有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互动关系。比如在临床上常用的“逍遥丸”,就是根据“木克土”的五行理论,通过疏肝理气治疗因肝气不疏引起的消化道症状(我感觉老芦肝火偏旺,可考虑服用,还需陈大夫处方)。废除了五行理论,何来逍遥丸,又何以疏肝理气?

所以,不管你章太炎学问多深、地位多高、资格多老、名头多亮、疯劲多大、考据多丰,哪怕扛出医圣张仲景的大旗也无济于事,况且张仲景只是没有提及而已,并没有废除的意思,更没有作出明确的批判。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按章太炎的主张撤掉了“五行学说”,整个中医的大厦就要坍塌。

中医和西医,就像《红灯记》中李玉和回答鸠山劝降时说的那句话一样:“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啊!”中医是整体思维、形象思维(取象比类)、直觉判断的产物。中医也有推理过程,像“五行学说”,人家的依据是“天人同构”,自然界有五行,人体内有五脏;人家的推理方式是“类比推理”,而不是西方的逻辑推理。中医也讲实证,不过人家验证的对象是“证”,验证的是“扶正祛邪”、“清热去火”。而这“正”、“邪”、“热”、“火”在西医找不到相对应的概念,所以只好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对应“正”,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肿瘤对应“邪”。至于“热”、“火”就更不好找到对应物了,因为“热”跟体温升高完全不是一回事儿,“火”更不能等同牙龈炎、咽喉炎和便秘。

所以,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结果几乎都是部分吻合,部分(而不是个别)不吻合。比如说经络穴位的实质研究,不管是声光电还是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一定是这个结果,最后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只能得出“经络实际上是血管、淋巴管、皮下组织、神经等等形成的联合通道”这类废话真理来,永远“是战斗正未有穷期”。你也绝不可能根据你的实验结果去修改奇经八脉、十二经络。但这也不错,还可以继续申请经费,“研究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可以用最新的科研手段、测定仪器继续深入研究。像《红灯记》李铁梅唱的那样:“学我爹爹打豺狼,祖祖辈辈打下去,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反正中国有的是钱,让研究生们练练手、学点实验方法也挺好。

“分析思维使人进步,整体思维使人踏步”“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


附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论理和数理,都是科学的根基。这种学问的发达与进步,都和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进步发达相应不离。中国讲论理在周秦之际百家争鸣的时候,倒还有些;后来竟无人讲起。算术虽不断有人讲,亦曾造于很高进步;但终不发达,而且后来亦鲜进步,甚至于失传。例如南北朝时候南齐人祖冲之的圆周率,据说“为第五世纪世界最精者,其时印度欧西皆所不及,足以睥睨天下。”(见茅以升先生《中国圆周率略史》一文,载在《科学》杂志第三卷第四期)。他的创见,据说“在西洋1573年德人ValentinOtto始论及之,后于我一千年有余。”(见李俨著《中国算学史》。)尽你如此高明,无奈空间上不能推广发达,时间上不能继续进步,亦就完了。类此退而不进的现象,当然是中国不能有科学成功之由来;但缘何有此现象,我们不能不怪而问之。
……


附2:顾准《顾准文集》
......
中国思想只要道德训条。中国没有逻辑学,没有哲学。有《周髀算经》,然而登不上台面。犹如中国有许多好工艺,却发展不到精密科学一样。中国没有唯理主义。范文谰痛诋宗教,他不知道,与基督教伴生在一起的有唯理主义,这是宗教精神。固然窒息科学,也培育了科学。中国有不成系统的经验主义,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技艺传统,这成不了“主义”,只成了传统的因袭。中国有原始的辩证法,然而中国人太聪明,懒得穷根究底,所以发展不出什么有系统的辩证法来——何况,辩证法还必须要有真正的宗教精神才发展得出来,黑格尔可以为证。

也许没有宗教精神也有好处,因为科学与民主更容易被接受,然而,政治权威的平民化,却不比驱逐宗教精神更容易。
......

ZT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0 回复 Cristal 2010-12-6 23:53
先收了再仔细看。
1 回复 light12 2010-12-7 00:48
Cristal: 先收了再仔细看。
慢慢来
1 回复 Cristal 2010-12-7 00:57
light12: 慢慢来
好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0 19:4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