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烤三文鱼(傻瓜笨蛋都做得出的美味) [2010/02]
- 回国杂记 — 过关记 [2013/08]
- 保护孩子免于性骚扰 [2014/09]
- 去大爬梯带的一道“菜”--- 好吃又好看! [2012/01]
- 终老他乡的老人 [2012/03]
- 回国杂记 — 被爱包围着 [2013/08]
- 超越自己!—— 又一个第一次!Zip line! [2013/08]
- 我身边的上海朋友 [2012/04]
- 回国杂记 — “悲剧”了 [2013/08]
- 回国杂记 — 被爱“折磨” [2013/08]
- 暑期游学 (后补) — 入关记 [2010/08]
- 香喷喷的出门 [2014/01]
- 小留学生的故事 [2014/09]
- 红红火火迎新年 [2014/01]
- 我的“种族歧视”的故事 [2012/02]
- 你有过这样的尴尬吗? [2009/04]
- 妈妈做的菜最好吃 [2010/12]
- 一个贝壳二代对捐款的看法 [2011/08]
- 唱个红歌--《映山红》 [2011/05]
- 被冒名顶替了—转载与发表 [2011/11]
- 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饭碗吗? [2010/11]
- 小时候的”臭事儿” [2009/06]
- 让我感动的歌--听妈妈的话 [2011/10]
- 周岁感言 [2010/02]
- 母爱 ----写在母亲节 [2009/05]
自从女儿进了名校, 经常有家长来问有关高中学习和申请大学的事情, 我也乐此不疲的和这些家长们分享. 慢慢地我发现有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对子女的上学有一些误区。其实就是我自己,也是都走过来了,才悟出点什么,有时觉得如果重来,也许还可以做得更好。因此就萌生了写点儿什么的想法. 希望能够对后来的家长们有所帮助. 忙中偷闲地把这些想法写下来,供大家参考:
- 重视教育是我们华人的传统美德, 无论我们在世界的哪一角落都应该保持. 望子成才是我们每一个家长的心愿, 没有错. 名校情结也可以理解, 但去名校并不意味着孩子一生的成功, 只是给了他们一个机会更多,选择更多,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其实, 如果孩子自己想要,他自己就会朝着目标跑,这动力是谁也拦不住的;如果孩子不要,你就是怎么推他都没有用,强行的push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 还不如让他自己选择他喜欢的生活道路。聪明的家长要做的是引导,鼓励和支持。
- 我们华裔家长大多是在国内上的高中和大学, 对国外的高中学习, 申请大学不很了解,可以说这是一个新的概念. 需要我们去学习。 完全按照国内的教育要求子女, 或完全放任不管, 听之任之的态度都是不对的。 我认为和孩子有共同语言很重要,你首先要知道他们在做什么,然后才能发表意见。其实,我们对高中的孩子很多时候是宏观管理和指导,孩子自己决定具体怎样做。这就特别忌讳跟孩子说:谁谁谁做这个了,他去了名校你也样做吧。这种情况十有八九孩子会说:他是他,我是我。
- 申请大学虽然是在高中的最后一年进行, 但是, 从某种意义上说, 在一进入高中就已经开始准备了, 比如:如何选课, 课程侧重哪些方面,怎样安排参加课外活动, 做志愿者等等,都要有所计划。 举个例子: 有些学校选AP课时需要学过前序基础课, 如果孩子忽视了那个看似不重要的基础课,到最后一年想选AP课时, 才发现那AP的基础课还没选, 那AP就不能选了。再举一个例子,孩子参加课外俱乐部活动,应该是金字塔式的,第一年参加多一些,因为不知道会喜欢哪一个。第二年留下喜欢的,开始更多的参与,这时有些孩子就已经开始当头儿了。到高中三,四年级去竞选主席,或自己创办新的组织。 如果等到这时孩子才想起来加入,想当leader 就要难一些。当然,这都是相对而言, 有些孩子属于特例,那又另当别论。总之,及早计划, 到时就会不被动。其实美国家长/孩子们也是这样做的,只是在他们看来这都是正常之举。
- 不要把SAT, ACT看得很重,一定要考一次,再考一次,甚至再考, 不考满分誓不罢休。 这样只能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 而满分并不能让孩子从成千上万的申请中脱颖而出。如果孩子认为满意,就可以了。让孩子省下时间和精力去参加社会活动,做志愿者。 即能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奉献精神,又增加了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使他们在面试中更从容,更加有生活体会,面试效果也会更好.
- 在申请过程中也有很多技巧, 已经有很多书和文章介绍. 我倒不认为我们家长需要费劲地去看. 让孩子自己做就可以了,他们读些英文的大部头书,比我们快多了。我女儿在那阶段读了些关于申请大学的Essay的案例分析,成功的和失败的,还经常拿来和我分享,有些有趣的例子让我们大笑不止。我以为,到这个时候, 家长起的作用已经有限了, 如果大方向没有问题, 只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提一提哪里可以改进; 有时连这观点都没有用。 我女儿就把她的Essay专门给不认识她的老师去读, 然后再看看这老师读后如何看她。 再有一点, 家长们用写论文的观点和口气读看孩子们写的, 怎么都觉得不行, 但是孩子们写出来的东西是实实在在关于他们自己的故事或想法, 正是大学想要看到的。 我有一个朋友就和女儿因Essay争论得很不愉快. 他一直都不满意, 不让送出。小姑娘就跑到我女儿这来问, 我女儿读后说, 写得很好啊。 最近小姑娘已拿到了她想去的一所学校的录取通知。
- 学习他人经验是聪明之举。但也不能亦步亦趋。要学习的是一种理念。其实孩子们自己想学和学来的东西最有用。我女儿从第二年就有很多课和她上一届的学生们上,到Junior year 时,就一天到晚看着她课堂上的同学写Essay, 推荐信,申请奖学金,要资助。 后来又看着他们拿到通知后,有的高兴, 有的兴高采烈,也有不很满意的。这就是她最好,最直接的学习了。 至于我们做家长的, 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鼓励孩子, 支持他们有新想法,做新东西。这样孩子们才有积极性,乐在其中,辛勤耕耘,在收获季节才能有所收获。他们的高中生活也因此而享受又有意义。
- 最后,想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鼓励孩子, 特别是申请学校时,要经常的鼓励, 告诉他们,无论要取的学校录取与否,他们在爸爸妈妈的眼中都已经qualify了。他们需要的就是把自己的优秀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