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教育,文科理科,贵族与奴才 [2010/04]
- 我请洋人吃鸡爪 [2009/03]
- 贝壳村的魅力男 [2010/05]
- 陪80后亲戚在京买二手房 [2010/03]
- 忍不住炮轰一下江上渔夫 [2011/02]
- 与台湾MM打了个赌------赢了 [2009/06]
- 把男人当点心吃 [2010/03]
- 女球迷的失落 [2010/06]
- 有没有人喜欢她 [2011/11]
- 愿你的生活多姿多彩 [2009/05]
- 与婉儿死杠!!!(爆笑+老少皆宜) [2010/02]
- 什么是爱? [2009/07]
- 刮富济贫的商业奇才---婉儿!!!! [2009/11]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2009/07]
- 开心 (2) 外婆 [2009/12]
- 善良的女人最美丽 [2010/03]
- 给网管的建议 [2009/12]
- 贝壳村里的怡红院(飞版二) (爆笑+老少皆宜) [2010/02]
- 为什么我自己就看不到油菜花 [2009/08]
- 赴喜宴 [2009/11]
周末和妈妈去赴了一场喜宴, 妈妈的朋友的儿子娶一个韩国媳妇。当妈妈的朋友电话告诉妈妈这个信息的时候我有点儿不高兴, 这中华男儿娶韩国MM去了, 咱们中华好MM又少了一个机会。但我也有点好奇, 想看看这个韩国新娘子漂不漂亮, 是不是人工美出来的。
吃完早餐, 妈妈让我陪她出去整头发。我劝她不要整了, 说她的头发还很有型。这里不同于国内, 头发不需要太完美, 弄太漂亮了就是脱离普通群众路线, 与大环境格格不入。妈妈不听, 非得整, 还一定要拉着我同去。到了她常光顾的韩国发廊她忽然想起要买个红双喜的封包, 让我去办。乐得我一溜烟就跑, 我特讨厌呆发廊里闻那股怪味道和听吱吱的吹风声。
没买过红双喜封包还真不知道找它的困难。 跑了4家中国超市, 都说没有, 货架上只有一堆 “恭喜发财”的红包在等着遥远的中国年。从第4家店走出来时我都快绝望了, 最后跑一家, 如果再买不到, 就上文具店买红纸, 胶水, 金粉, 回家打印, 粘糊, 自己DIY一个! 当然, 那是下策, 我还是希望能买到一个正规的成品。进了最后一家超市, 问有没有红双喜封包卖, “有, 有, 有!!!” 广东老板异常兴奋, 我也很兴奋, 终于买到了, $2一个。红包很精致, 物有所值。红包用的是高质量厚重的铜版纸, 设计是有TM的, 顶上四个金字“永结同心”, 那个结和心字很巧妙地用一根彩虹带串连在一起, 就是 “结心”, 不错的构想; 下面就是两左右整齐排排的 “喜”字, 所谓的红双喜! 有趣的中国文字,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我心里不由得感慨一番。图案是两颗心紧紧地依偎。最底部没忘中洋结合一下 “Best wishes on your wedding day!” 。感觉真的不错, 回去很有成就感地展示给老妈看。
婚礼7:30pm开始, 从城北的我家开到城东的酒店, 我的车7:10pm就到了婚宴酒店停车场。下车后帮老妈检查了一下总体形象, 很好! 当然她也帮我检查了一下, 我们都挺注重形象的~~~靠近酒店大门时就看到新人了, 新娘比新郎还高一截, 难怪难怪, 看来不是中华男儿嫌弃中华女儿, 可能是中华女儿们嫌这中华男儿矮了点。新娘子没我想象的漂亮, 绝对没整过容, 化完浓妆还这模样那真模样一定是很普通。新娘人虽普通但眼睛透着清纯, 真诚与善良, 讨人喜欢! 遐想之间忽然听到热情的招呼, 原来妈妈的朋友夫妇就在门口等着我们的到来。妈妈让我称呼他们姨妈姨爹, 大家一通问好。他们告诉我妈他们英语不好, 在这里朋友没几个, 就为参加儿子的婚礼才出国的, 专等着我妈来了好唠磕呢。
姨妈告诉我妈妈, 她儿媳妇在韩国是位老师, 儿子儿媳是通过儿子的韩国同事介绍认识, 新人俩是 “先结婚, 后谈恋爱”, 这话听得我一大愣, “先结婚, 后谈恋爱” 好象是封建时代或革命特殊年代的产物, 他们新时代的年轻人怎么还来这一套? 聊了一会姨妈姨爹就回他们主人桌去了。妈妈, 我, 六位不认识的亚裔叔叔阿姨还有两洋人太太在一桌。
主持人登台了, 很有风度, 口若悬河, 自我介绍是新郎最初的homestay男主人, 他声称在座的没有谁认识新郎的时间长度会超过他, 当然新郎的父母亲除外。这话可能是真的, 我妈二十年前认识她朋友, 可也是今天才第一次见到她儿子。主持人说了几句后忽然说他有个愿望就是会说三国语言, 英, 中, 韩, 可目前还不行, 需要两个翻译, 一个英翻中, 一个英翻韩。他点了两个认识的人上台。 那英译中的女子很搞笑, 主持人说一句短短的, 她给添油加醋地整成一长段, 额外发挥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祝福语, 说完了自己还带头啪啪啪地猛鼓掌…当然, 这是好的, 大喜日子祝福话语不嫌多, 掌声也是, 来得越猛烈越好。
数了一下, 宴席十桌, 洋人四成,亚裔六成, 从同桌人的交谈中知道他们都是基督教会的, 他们还积极鼓动我妈妈和我去参加他们城东的教会。我心想: 我家在城北, 你们在城东, 远着呢, 要靠近组织也得选近的来。同桌一个洋人太太说我和妈妈长得很像, 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认识我爸的人也说我和我爸长得像, 还有人说我爸和我妈长得很像, 有夫妻像, 总而言之, 我们一家人都很像, 每人都两眼睛一鼻子一嘴巴的, 洋人又不太会分辨亚洲人的脸貌, 不像都说像, 更何况我们一家还真像呢。
吃了一会, 按中国习惯, 新郎新娘一桌一桌地给大家敬酒。我们这桌的很斯文, 大家说了几句祝福话喝口饮料就过了。 到了隔壁一桌, 有几个很闹的韩国人, 带领全桌喊嗓子, “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震耳欲聋, 拉得又响又长, 也不知道这是韩国习惯还是洋人习惯。
菜一道道地上, 味道比国内的婚宴菜差远了。尤其那道酸甜咕噜肉, 醋调重了, 酸掉牙, 难吃得要命, 可两洋人太太直说 “Yummy, Yummy” 看来人与人对食物的喜好真是相差甚远。九点多最后一道甜汤完成, 婚宴就进入了尾声,隔壁一桌有个拖儿带女的小baby已经不耐烦哇哇直哭, 大人们忙个一塌糊涂。
走到门口, 没有糖果礼包发放, 妈妈和朋友夫妇道别, 和一对新人道别, 祝福他们白头偕老, 恩爱一世。婚宴总体感觉非常朴素, 很喜欢, 只要新人感觉幸福, 有个仪式就行, 结婚用不着讲大排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