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荐:在家做出最鲜嫩味美的包子馅料(包子馒头篇) [2013/12]
- 大屁股,丁字裤 [2012/07]
- 种菜记--芝麻菜丰收在即(图) [2012/05]
- 周日请客在家吃饭--无敌家常菜 [2013/12]
- 吃不腻上得了台面的家常菜(组图) [2013/12]
- 人间美味:教你做黄澄澄的鲜鸡汤 [2013/11]
- 这德国女人真猛,与包工头偷情竟搞出大肚子来... [2012/01]
- KTV那些事:一个为已婚德国男人打胎四五次的中国女孩 [2014/02]
- 奢肉族大爱:口水肉片 烤鸡翅 手擀面 [2013/12]
- 美食大汇总--食肉篇 [2013/12]
- 核桃是怎样长成的(附实图) [2011/10]
- 一丝不挂 [2011/11]
- 酒吧小姐与德国客人入房之前后(少儿不宜) [2010/03]
- 【贝壳美食】详解千吃不厌意面二吃:肉酱面+培根炒面 [2014/01]
- 今儿吃这些:青椒酿肉,香煎五花肉等 [2014/01]
- “有奶便是娘”(18+) [2012/02]
- 后院的诱惑--才艺达人秀 [2012/08]
- 晴天霹雳!阴囊肿块为癌组织侵袭慈父! [2011/04]
- 在德国分娩,我的月子是怎样坐的?(慎入) [2010/03]
- 谁的美味抵得上自家种的呢(实拍) [2011/10]
- 看都是些什么德国人?!(完结篇,多图) [2011/01]
- 梦醒情在--滴血之梦(慎入) [2010/08]
- 当金发碧眼人对你打招呼时,你有几分热度? [2010/12]
- 有人说我是日本人 [2012/05]
- 红妹子声明--捍卫自己 [2012/01]
- 一个人非得要有宗教信仰吗? [2010/11]
- 外婆带我回娘家(六)体验茅坑(慎入) [2010/06]
春天来了,复活节临近了,迎春花儿,母鸡与鸡蛋造型的摆设提上议程,门前厅里花园内将随处可见应节的饰品,德国人注重这些,尤其传统之人,把这些细节看得比命还重。这样代表一个人有没有原则与季节性概念,同时提醒着外来人入乡随俗,遵循照守着他们的节庆行动,否之跟随不上潮流,确切点这可能就是主流。
三个多月前,门口圈起的圣诞树松树圈环绕拱形门一周而下,这是为小儿周岁时我手工扎实的“常青树”。用一条一条的树枝麻绳定型再一把一把圣诞树松树杈用绳子缠绕,再把这个大绿拱门固定在红砖头的门臂上,上面挂了汽球花结小饰品和应圣诞节的红黄蓝白彩球等,看上去很漂亮。加上大门口的几簇汽球和门前白栅栏上的几串汽球,很有生日的喜庆同时迎接圣诞节,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上门都说不错,夸我功劳不小,我这可是费心做的。
生日早过了,“绿拱门”上的玻璃彩球也卸了,不卸总有人会说:“圣诞节完了,这些饰品该收起来了;还有客厅的汽球该取下,哪有天天过节过生日的气氛...”
圣诞节前后有吃核桃榛子花生的习惯,当然现在还在吃花生,想吃就买点,这里说的都是带壳的坚果类。尤其是核桃,仅在圣诞节前后吃,节去核桃在,几次人相见,有人开腔了:“这东西不能吃了,过季节的东西该扔就扔,”一副不满。
一次,一中国姐妹的一家上门来玩,他们想尝试自产核桃,那时是2月份,天还很冷。我说起这核桃“遭遇”“不尽人意”,她出了个主意:“人家来时,你把它们藏起来不就行了,这么大地儿还怕藏不了几个核桃?”藏得了一时藏不了一世呢,一进一出弄得像防贼似的。
被子有圣诞老人圣诞树和麋鹿图案的,平日的冬季里使用,有人见了又发话:“现在又不是过圣诞节,怎么盖这个被子呀?(意即:乱了套了)...”
客厅有一盆景,起死回生又进展不明的样子,见春天抽出几个绿芽秋冬掉叶,等等看有没有转机,浇水施肥换土,摆在客厅的一角,大窗户前...有人来了,隔三差五来的,说了几遍:“这树活不了了,扔了算了”。我回答说:“等等吧,又没占多少地,有它不算多呢。”下次人再来,又开话了:“这盆树怎么样都得扔了,有点碍眼呢(眼不见为净意思)”,话者面无表情。原来先前的是“好言相劝”,如今人家付诸于行动,在一个我们一家五口度假一周后归家的一天,发现那棵树不见了,扔了!
太多太多,举不胜举...
这不,今天傍晚大儿同学他妈来接儿回家,她一进门就朝我嚷嚷:“xxx,现在春天了,你怎么还不把门口这绿拱门拆下啊?圣诞节早没影儿了呀。”“这个不用拆,以后还可以用的,你可知道我扎这个树圈有多难,圣诞节那些挂饰我早取下了呀...”我如实回应她。“那也不行啊,这与季节不符,还是拆了吧,准备复活节的东西,春天的花儿...”“花儿我有种啊,今天刚种下一些呢,在门口木槽里没瞧见吗?”我说着,估计她也没细听。“这样可不行,拆了最好了,”她表面带着笑继续意见。“我知道对于德国人这些事儿很严重,我无所谓的。”心想:这么个绿树圈非得与圣诞节挂钩吗?她显然听出了我的弦外之音,她低头收起一丝笑不再回复,进入客厅呼唤她儿,与坐在地上的小儿逗乐,缓解僵局...
文中的“来人”为亲近之人,不是孩他爸,他没那么一根筋,偶尔也会,合理利用。
最后这位是朋友,很传统的德国妇女,常见的“一根筋”。遇到小事与这“来人”常会大呼小叫的“一根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