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荐:在家做出最鲜嫩味美的包子馅料(包子馒头篇) [2013/12]
- 大屁股,丁字裤 [2012/07]
- 种菜记--芝麻菜丰收在即(图) [2012/05]
- 周日请客在家吃饭--无敌家常菜 [2013/12]
- 吃不腻上得了台面的家常菜(组图) [2013/12]
- 人间美味:教你做黄澄澄的鲜鸡汤 [2013/11]
- 这德国女人真猛,与包工头偷情竟搞出大肚子来... [2012/01]
- KTV那些事:一个为已婚德国男人打胎四五次的中国女孩 [2014/02]
- 奢肉族大爱:口水肉片 烤鸡翅 手擀面 [2013/12]
- 美食大汇总--食肉篇 [2013/12]
- 核桃是怎样长成的(附实图) [2011/10]
- 一丝不挂 [2011/11]
- 酒吧小姐与德国客人入房之前后(少儿不宜) [2010/03]
- 【贝壳美食】详解千吃不厌意面二吃:肉酱面+培根炒面 [2014/01]
- 今儿吃这些:青椒酿肉,香煎五花肉等 [2014/01]
- “有奶便是娘”(18+) [2012/02]
- 后院的诱惑--才艺达人秀 [2012/08]
- 晴天霹雳!阴囊肿块为癌组织侵袭慈父! [2011/04]
- 在德国分娩,我的月子是怎样坐的?(慎入) [2010/03]
- 谁的美味抵得上自家种的呢(实拍) [2011/10]
- 看都是些什么德国人?!(完结篇,多图) [2011/01]
- 梦醒情在--滴血之梦(慎入) [2010/08]
- 当金发碧眼人对你打招呼时,你有几分热度? [2010/12]
- 有人说我是日本人 [2012/05]
- 红妹子声明--捍卫自己 [2012/01]
- 一个人非得要有宗教信仰吗? [2010/11]
- 外婆带我回娘家(六)体验茅坑(慎入) [2010/06]
某些时候,一家人的意见统一,也就是团结一气得到相互的支持与理解,干起事儿也就有魄力,成效也就一步到位。反之,遇到投反对票的某些人和事,费了力却不讨好,还持非常不理解的态度。
就如,前天(周四)的<<男人的责任>>这件事,老公坚持他一贯雷厉风行的作风,我虽然不想他那么辛劳奔波,但是阻挡不了他的一片热情。忙完公事的间隙往返竟然是特意去拖那“劳神”的沙发,不料到头来却以“闭门羹”收场,这事儿也就算了,本也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男人的责任尽到了,同时感动柔情的女人,双双得到安慰和理解,家事今天不成,明天一定会成的。
次日(周五)下午,老公下班后直奔家私城,傍晚便把沙发搬进了屋。我们共同协助的,他那头得用大力,我这头帮忙支撑抬起上楼。沙发组装起来便可。一家人就是要齐心协力才能把事圆,最重要的是这份辛劳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也就是值得这么去做,我们正是这样努力营造着这份默契,宽慰着彼此...
看在这么一颗为家默默奉献执着顽强的心,感动的首先是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一定欣慰有了新家私作陪,个人空间从此美妙了许多,满足更溢于言表。作为家长,看在眼里心里也很知足。一个家,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可是,周四那天下午,他的母亲在场,在她获悉了这件事后,也就是她儿子将从工作地点驱车往家的方向赶,目的只为特意去取那“恼人”的玩意儿,送回家再赶回工作地点。她母亲听闻,得到她的这样一番“评价”:简直就是“疯了”。这么件破事儿非得今天完成吗?简直不可理喻...你们这些人真叫人难以理解啊。她摇摇头完全不能理会其意。直到昨天(周五)下午,她儿子到家的前夕,她问大儿进一步得知“昨晚爸爸真的去取沙发而没取成的事”,她口上还是这样说道:跑腿的事儿多了,可是这么远为了一个破沙发的事还少之又少,你爸爸根本就是个疯子,她说完摇摇头右手作个在眼前晃动的动作,即为“脑子失灵了”,还是一个琢磨不透...
某些时候,德国父母的确难以消融,作为晚辈不予计较,很明显的就是“代沟”一词,其实还是重在文化的差异。话说德国人开明,这些都是有前提的。不能站在同一条道上,但要某些程度“服从”他们的意见...偶尔,也有一丝不快向同龄人倾诉,同龄人为中国女性,她说:在德国家庭里,德国女婿或儿媳是不会这样“软弱”的,他们会据理力争,弄不好反目成仇的都有,水火不相容呢...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例,不过我们完全没有闹成此步的必要。本身事情就很小,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予计较,多包容多体谅老人,其实都早已习惯了。其实他们还是很理智对待事物也有通融的地步,只是某些事过于敏感,或者是“胆小”,老人会把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思想施压于人,让你作出“让步”来听从他们,出发点是好的仁慈的...
相对而言,老人的“闯劲”要弱于年轻人,年轻人应多予理解和加以关怀,最深刻的是他们也需要关爱。像我一样,可能太“宅”了一点,以前还会找个理由去看看他们,带孩子过去玩一两个小时。最近两年,尤其有了小三子,这些方面明显“疏忽”,问题是家事都忙不完,有空坐下来休息休息精神娱乐一把。前两天,听老公说到我的这些事,也是他父母的“反馈信号”摄入其耳,也就是那么两句,点到为止。心里其实觉得他们内心是非常敏感和想“被重视”的感觉。德国其实保存着非常传统民风淳朴但又非常坚持自我作风的一个国度,德国人内心思想也很细腻,同时也很敏感,处事谨慎严谨不失风度。在某些层面,尤其这样的“一丝不苟”在中国人面前有些难以吃消,会被人误认为“不圆滑,呆板,不知好歹”,有时更会使人“咄咄逼人,叫人难以下台阶”等等。就是这样的环境练就了一个中国女人的“耐力”和“韧性”,看我容易吗我。换句话说,一件小事会令他们大呼小叫,“不可理喻”也就由此而来了。 在自己不能改变他人的同时试着改变自己,试着适应环境,相信很多外来人不是与生俱来就会适应他国氛围和人群的。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快乐找到自我。否则将难以生存。
在德国人面前没有投机取巧,当然个别例外,凡事都是套用一个模式,或是世代沿袭的通用模式,大致讲来有两种较为明显的类型:一种为刻板严肃固执一钉一铆都得原位归正凡事精益求精不得胡来之步;一种为嘻笑颜开不拘小节尝试放松不同于前人的,对待事物不苛刻 比较平易近人的态度。在交友圈里后者容易让人亲近。 但是,做人都有一个底线 和一套准则,既要保护好自己又要不伤及他人,助人为乐是很常见的举动。老公的父母正是处于前者,而且他与其姐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事成人,很多方面虽然表面上看似比父母“宽松,自在”很多,但是还是会潜移默化地传承着父母乃至祖先的“光荣”传统,有些方面其实比中国式教育更严,更拘小节和重形式,“精益求精”还是根深蒂固的。
这样的环境肯定不会使得孩子学坏,只是看上去近乎苛刻,表现在生活的各方面。也正是如此,孩子在爷爷奶奶家一定得中规中矩,任何一“缺点”他们会即刻指出予以纠“正”。回到家的孩子又会另一个样,也就是相对的无拘无束,这个都是心领神会的,想必他们比我们更清楚其中“要害”。但是正是介于这两者的夹杂间,对于我这个后来者其实是最困苦最无助和最矛盾的,这就是中德结合的重要文化撞击。老公是自己的,早已习惯了,也许他也已消化掉了我的诸多“不是”,更多的是相互理解扶持和默契合作。他的父母从初次见面起也早已刻入心怀,可是就是这个中的万千碰撞,走到头的可能还是一条难以两全其美的道路。因为我们的文化有太多不同,中间隔着几十年的差距,实在地说,可能大家都庆幸没有同住一个屋檐下,否则他们的“静”绝不能容忍我们的“动”,一家可是五口啊。他们可是连一只青蛙叫声都不能连绵入耳的“修身养性”,三两月的家庭集聚还可融合,时间久了是绝对的吃不消的,他们有自己的独立生活方式。话此,他们的子女或其他年轻人一定也是,所以明智的选择就是成家了或有条件了得有自己的独立住所,这样皆大欢喜。
不管怎么说,这份亲情是一定得密切关联的,常回家看看,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是通用的。有空得多聚聚,多围坐一起吃吃团圆饭,多走动并让他们多享受下天伦之乐。人性的本质都是善良而充满温情的...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由此一点感受。祝愿我们的大家庭和和美美,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尽量把自己做得更好。
2012年1月28日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