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荐:在家做出最鲜嫩味美的包子馅料(包子馒头篇) [2013/12]
- 大屁股,丁字裤 [2012/07]
- 种菜记--芝麻菜丰收在即(图) [2012/05]
- 周日请客在家吃饭--无敌家常菜 [2013/12]
- 吃不腻上得了台面的家常菜(组图) [2013/12]
- 人间美味:教你做黄澄澄的鲜鸡汤 [2013/11]
- 这德国女人真猛,与包工头偷情竟搞出大肚子来... [2012/01]
- KTV那些事:一个为已婚德国男人打胎四五次的中国女孩 [2014/02]
- 奢肉族大爱:口水肉片 烤鸡翅 手擀面 [2013/12]
- 美食大汇总--食肉篇 [2013/12]
- 核桃是怎样长成的(附实图) [2011/10]
- 一丝不挂 [2011/11]
- 酒吧小姐与德国客人入房之前后(少儿不宜) [2010/03]
- 【贝壳美食】详解千吃不厌意面二吃:肉酱面+培根炒面 [2014/01]
- 今儿吃这些:青椒酿肉,香煎五花肉等 [2014/01]
- “有奶便是娘”(18+) [2012/02]
- 后院的诱惑--才艺达人秀 [2012/08]
- 晴天霹雳!阴囊肿块为癌组织侵袭慈父! [2011/04]
- 在德国分娩,我的月子是怎样坐的?(慎入) [2010/03]
- 谁的美味抵得上自家种的呢(实拍) [2011/10]
- 看都是些什么德国人?!(完结篇,多图) [2011/01]
- 梦醒情在--滴血之梦(慎入) [2010/08]
- 当金发碧眼人对你打招呼时,你有几分热度? [2010/12]
- 有人说我是日本人 [2012/05]
- 红妹子声明--捍卫自己 [2012/01]
- 一个人非得要有宗教信仰吗? [2010/11]
- 外婆带我回娘家(六)体验茅坑(慎入) [2010/06]
德国女人玛好谈好侃,近50岁的人,个头高大,1米75的样子。她老公西不算高,她常说她穿上高跟鞋高出她老公的头,鞋子可以穿同码,42码的鞋。论体重,论外形可能西还称不过玛。用老公的一句话概括:玛的身形在德国女人中都算巨型了。高度不稀奇,是宽大。
玛有三个子女,最小的是儿子,大女20,次女16。她是个快人快语热心肠的人,这也正是她的优缺点并存。
其子尤与大儿从幼儿园同班,相伴5年光景,如今更是好朋友亲密无间。放学后,尤常骑车过来,熟门熟路的像是自家人一样,一来直奔大儿房间的电脑,他们爱玩一个网络游戏,有时还与另一同学Skype对玩对聊,酣战...乐啊。在他们家,没有这先例,电脑是属于大人和大孩的,使用需征得父母同意,而且一些游戏是大人反对的,只要大人不喜欢,小孩没有问的必要。很多德国家庭都是如此,就不赘述了。
玛的话语向来多,能聊能侃,一开闸难收闸:在接儿子的空档,为其侍座和饮品后,她的话就像滔滔黄河水滚来,挡都挡不住。她说话还快,霹里扒拉好似放鞭炮般,有时难插上话。有时听着听着就抛锚:她怎么这么能说啊?介于礼貌,继续倾听...所以有时她儿子抓紧分秒,其实理该知其母嗜好,就又折转去与大儿玩...
有种感觉,玛的思想和言论不无守旧,不无保守,不无固执,她的见识和见解不能概全,只能代表其个人立场,听众有时不能苟同。随她言而辩其论,不予同赞可以即刻指出提出,发表自己的一番立场。这时的她有的赞同有的坚持己见,她认为她的话天经地义,就是如此这般。她想其所然,道其所然...
对于亚洲,对于中国,她从来没去过,也从来没想去过。我想,就算她去了,也会有诸多不适应和不喜欢。实然,中国对她永远只是个谜,只是她印象中的远古和落后的国度。遇到这样的人,还真是没有办法。
有次,在圣诞节的集市上,我们一家与他们一家还有公婆在镇上集合,他们喜欢喝这节日前后的热葡萄酒,我喝不惯那味,太冲,如同中药般难下咽。我看着他们一人揣一杯在手上,品得美味绝轮般。我喝了一口,说那味不适合我,推给了老公。有些时候是盛情难却,不想扫他们的兴而已。大众面前,免得说我不懂人情味儿,不入他们围。
玛说:“红妹子,你来德国也好几年了,该做个德国人才对啊。意则入乡随俗,做大众所做的所爱的。”我说:“这要看自己愿不愿意,不要勉为其难的好啊。”玛说:“你们中国是男女有别,这里是平等的,你们那里是不是有些场合只限男人女人禁忌的吧...”说这话,玛不无偏见不无偏激还好似语重心长般在“教导”我--入流,入流...
这话真是听得有些不自在,就我一个中国人在场,我如“另类”般被人从头至尾般被“整修”一番:这德国女人说话怎么不留点余地呢,太喧宾夺主强人所难了吧...这就是德国人的固执己见和坚持自我。对于一个对全世界了解得稍微多一点的人,不会说出这些话的。对他国处于完全陌生的情境下不要想当然地话当然,这样只会凸显自己的无知和愚昧。
我说:“不是,不是的,如今女权强大,女人早就走出家门干着与男人相当的事业,有些比男人更出色和卓越,你想像的哪年代的事啊?”...
被我这么反问,玛有点窘,无言以对。这样的德国人比比皆是。
碰到这种人,有时还真不能较真,就算入耳了也不要深想,免得自己心里不好受,吃不消。
上周五,玛与其丈夫西随访捷克,是西公司应邀的。他们周五早六点就已上了由北至东的火车,直挺捷克。周日凌晨回。两月前,她就与我们取得计划,周五至周日,她儿子尤托我们照看,与我们同吃住。大儿欣喜,尤更是。
玛回来后,我问她旅途如何?她说非常完美,那里山地多,他们一天走了不下30--40公里路,翻越一座一座的山包,虽然疲劳但是满足兴奋。听话语,应该是首次登入捷克,我们还没去过呢。她说:“捷克的女人普遍柔弱,不像德国女人身材高大,捷克女人穿着比较淑女,裙子高跟鞋的比较多”。说这话时,玛作了个掂起脚跟身形扭摆的夸张动作,给她这装扮是穿不来的。我看也是,穿了也不像,当然没说出口。她并不觉得这样的装扮漂亮,只是觉得女性化而已。她说捷克男人都很丑,个头还矮。她的个子是巨人级别了。我说:“中国女人也是这般,很会装扮的,出门很讲究的样子”。她说捷克女人正是如此。我说德国人多讲究服饰的舒适度吧?她说是,舒适和运动型。我玩笑道:“那你还是喜欢德国男人哈?德国男人好看多了,对不?”“那是那是啊,捷克男人看着叫人挺不顺眼的,”她笑道。
说到中国教育,她说听婆婆说,因婆婆去过中国很多次,接送过上幼儿园的大儿好几次,老师认得他。一次在接大儿时,没被接到的孩子坐在小椅子上手背着手地齐声朗诵着<<三字经>>,那场景在中国太正常了。对于婆婆她永生难忘。回来德国,她逢人便说:中国教育严啊,小孩子太无自由了,上课不可以说话,不可以举动,才幼儿园呢...那情形,她看后刻在脑海里,扎根在心灵里,为孩子发忧,越想越可怕...这就是德国婆婆对中国式教育的初步认识。只是她的一番认识。
听玛言,她一定是听过婆婆言论了,老人的见解不无偏见和偏激,文化的不同看待事物的问题完全两路。说得严重点,听众自然随她言,因为对于那些没去过中国的德国人来说,在见识过中国的一切的人哪怕只是片面的人说话才有相对发言权,哪怕所言之词就是片面之词,听众也信之又信了,根深蒂固了。所以玛在此提到中国教育,她说:“对于孩子肯定受不了你们的教育,言行太受约束和限制,当然中国也有很多精英,不完全是好的,还有很多不利的方面,最重要的是严厉和不自由”...她说这话时脸上凸显那份不安宁的感觉...我说“在哪儿不是一样呢?好坏自在分辨啊,不是样样搬抄,学会取其精髓便可。话说严厉,你们德国人餐桌礼仪,孩子吃饭要坐得端端正正,不得有半点扭捏作态,众人没吃完不得离桌,离桌要请示,这些严厉规矩又如何解释呢?这更苛刻吧?德国教育是自由一些,松散一些,对于孩子是幸运的,这个我也在感知...”。“自由多了!”玛利马插话。可是玛在话语时总觉得处于强势,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就是叫人难以接受。像鬼迷心窍般在辩论着自己的那套独家评论,看事物不能太武断了吧?...
所以说真受不了德国人那张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好了,俗话说“忠言逆耳”,可这些德国人说出来的话与“忠”字毫不相干。如果真是辩论下去,估计都相见为敌了,可以用一辈子去衡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