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在和谐社会脸上一记响亮的耳光! [2011/10]
- 中国社会已经呈现出严重分化的趋势 [2013/01]
- 衙门里的故事(5): 乱伦 [2010/04]
- 小平错了 [2013/06]
- 奴才,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2010/04]
- 男人出轨的十大征兆 [2011/09]
- 最新的调查结果, 女人嫁不出去的原因 [2010/04]
- 梦里的白桦树 [2009/10]
- 金融危机下的地产投资 [2010/09]
- 再谈中国的房价问题 [2013/01]
- 也谈美国的枪枝问题 [2010/04]
- 也说芝加哥 [2013/04]
- 中国文化"富"不得, 一"富"就会丑态百出 [2010/05]
- 海外华人面临一个道德上的难题 [2010/04]
- 关于奴才和精英的教育问题 [2010/04]
- 如何解决地沟油的问题 [2010/04]
- 谁不允许中国人为中国政府说一句好话? [2010/04]
- 衙门里的故事(1): 罢工 [2010/04]
- 公民社会和法制建设应该从何处抓起? [2009/10]
- "卖国"君子与"爱国"痞子 [2010/10]
- 咱开动车了 [2011/09]
注意到最近李克强谈到今后十年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就是进一步的城市化。从理论上,分散在农村自给自足的农户,生产效率低下,消费意愿和能力非常低弱。城市化后这些人口就有可能转化成相对高效的劳动力,从而转化成相应的消费能力,两者相加推动经济总量的增长。
今天的城市就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的中心枢纽。我们讲城市的发展, 比较多的是考虑到这些经济、政治、人文、教育、环境和历史等等因素。这些都很重要,但是所有这些都受到各种资源的制约。离开了资源方面的考虑,其它所有都有可能沦为空谈。
要谈资源的问题,先从房价谈起。 这一、两年中央才开始认识到高房价对经济的为害并开始调控房价。高昂的地产价格最终会分摊到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抬高整体经济活动的成本。过去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就是依靠相对低廉的劳动力通过国际交换去获得国内紧缺的材料、能源、技术、设备和人才等。
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内部资源紧缺的限制,必然会依赖国际交换。保持国内劳动力具有国际交换的成本优势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这个成本优势要一直保持到国内的教育和科技创新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并能利用此去交换国外的资源。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必须保持比较长的时间,因为教育和科技的提升都需要经过比较长期的努力才能达到。
造成房地产价格过高主要的问题在政府。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目前的财政体制有问题。中央财政拿走税收的大头,但地方上的各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务基本上由各级地方政府买单,结果就是所谓的土地财政。二是土地资源紧缺, 加上政府的垄断,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必然造成土地价格过高。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的调控房价反而会发出扭曲的市场信号,一旦调控松动,房价反而会变本加厉地涨回去。所以说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解决房地产的供需平衡问题。
第一个分配机制的问题解决比较难,涉及到大的体制改革以及机构精简等复杂问题。目前看不到解决的希望。
第二个资源紧缺的问题解决相对容易一些。(在中国让老百姓改比让政府改要容易一些)
在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国家有一个十八亿耕地的红线,另外一方面对住房的面积等并没有国家统一的战略规划。那些政府官员到国外转一圈,回去就照样子画瓢,这个时候就不知道要讲国情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国家通过立法、税收等手段鼓励节约土地资源。应该用立法强行限制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城市的容积率(单位平方公里的居住人口数量),增加公共绿化,改善大环境,同时加强公共交通建设等,建设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城市。如果把人均居住面积减少到目前规划水平的一半,同时通过其它的一些改革措施,完全有可能大幅度降低居住单元的价格,保持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为教育和科技体制的改革赢得宝贵的时间。这样的城市不仅房子价格便宜,而且能源和材料等的消耗要比现在的低许多,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我注意到国内城市有一个现象,八、九十年代房改初期建设的许多商品房很难进行拆迁改造。当时的房子多数建了4-7层,各栋楼之间间巨很小、密度高,这种小区开发商很难进行拆迁改造,因为不划算。因此下一步的城镇改造逐步进入啃骨头的阶段,在房价宏观调控的背景下用传统的城市建设思路基本上行不通。
从大的方面讲,目前中国的这种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思路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东西。世界上总共就那么点资源,让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过上接近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准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盲目的赶超结果就是少数人先达到,而多数人达不到,造成严重的贫富分化,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对此必须加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