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知识产权征费?那我们的四大发明又当如何呢?

作者:jimx98  于 2009-2-26 07:3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其它日志|已有2评论

关键词:

知识产权是有时效的. 比如一般实用新型专利的有效期是15年. 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有两个最基本的目的. 一个是保护发明, 第二个是鼓励发明. 保护期的时间长短很有关系. 太长是保护过头而鼓励不够. 太短是鼓励过头而保护不够. 保护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鼓励. 归根结底就是鼓励发明和创新.


别老是说来说去就那几件老掉牙的东西. 看看今天的中国, 大到宪法政党、小到衣食住行不知道有多少东西是抄袭人家的.

邓小平先生一举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 靠的是两样东西. 一是多年科技进步的积累, 二是解决了农业生产的 incentive 问题.

科技和文化事业的进步不能仅仅依靠政府, 更加重要的是要依靠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

要解决科技和文化事业的进步问题、建立创新型经济, 首先还是要解决 incentive 的问题, 就是说要解决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 中国的软件行业的相对落后就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做得不够.

当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经济和文化产品实力相对落后很多的时候, 这个阶段消化和吸收是快速发展的主要手段. 保护知识产权就可能阻隘快速吸收. 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 创新和建立品牌经济就是进一步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 这个时候就是要开始重视保护知识产权. 在具体的政策上的拐点就是由经济规模所决定的.

当经济规模相对比较小的时候, incentive 问题就比较难以解决. 只有当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 这个问题才有可能有效解决.

如果说解决粮食生产的问题依靠的是科技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那么解决科技文化进步的问题依靠的就是规模经济和保护知识产权--即保护创新的积极性.

笔者的博客里面有一篇文章 <&lt;规模才能出科技>&gt;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是个大国, 大国就是大市场, 就有其天生的优势.

仅以汽车工业为例, 如果国内汽车市场的容量达到500万辆的年销售规模, 而且这样的规模是通过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生产出来的, 假如企业从每一辆车中提取1000园用于研究与开发, 这样光汽车行业每年就会有近7亿美元的研发投入, 用这笔钱可以聘请到全世界最好的设计师, 买到最好的设备.

笔者服务的一家全美通信服务公司, 该公司拥有近5千万客户, 也就是说每月要制作近5千万份帐单. 国内对此类问题的处理, 往往分布到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去分散处理, 因而效率低且成本高. 这家通信公司不仅统一处理所有的帐单, 而且外包给一家专门印刷此类帐单的公司.

这家外包公司要处理若干客户如此巨大数量的帐单就必须采用专用设备和技术. 传输和存储客户帐单有关的技术和安全问题都会带来市场需求. 这就是规模出科技的道理.

我想多数人对规模出效益都不会有异议.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规模才能出科技. 对这一点, 许多人并没有比较深的认识.

所以说西方人讲中国威胁论, 从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角度看是有道理的. 只是我们自己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我们的长处.

以中国这样的人口和经济规模, 从长远的看, 成为科技和文化输出大国仅仅是个时间问题. 因为科技和文化的创新是一次性投入无数次收益. 这样经济规模越大, 单位产品或单位 GDP 的创新成本就比别的国家要低很多. 在这个意义上是相对不平等的竞争.

尽管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启动相对滞后, 但是只要政府、立法和执法机构能够从现在开始真正重视这个问题, 应该说为时尚不晚.

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关键问题能否有效解决. 一是完善法制, 建立相对公平的市场经济以及一个和谐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 再一个就是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特别是文化事业的发展将会为经济和科技进步提供持续和长远的发展动力. 后者的解决, 关键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和保护创新的战略意义.

建议国内的大学无论文理专业, 都应该开设专利、商标和版权相关法律的必修课程. 同时增设有关发明创新的选修课, 全社会一起努力向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国人在市场经济中的时间并不长. 真正的"经济"头脑并不多. 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认真学习和了解西方经过几百年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体系. 这种学习不仅仅能够有助于推动国家政策的进步, 而且也会有助于个人职业长远规划、个人的投资理财等等.

2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0 回复 hr8888hr 2009-2-26 22:15
学习了
1 回复 yulinw 2009-10-7 16:49
中国缺乏整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传统,现在更是基本全民急功近利,所以很难。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4-20 10:4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