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在和谐社会脸上一记响亮的耳光! [2011/10]
- 中国社会已经呈现出严重分化的趋势 [2013/01]
- 衙门里的故事(5): 乱伦 [2010/04]
- 小平错了 [2013/06]
- 奴才,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2010/04]
- 男人出轨的十大征兆 [2011/09]
- 最新的调查结果, 女人嫁不出去的原因 [2010/04]
- 梦里的白桦树 [2009/10]
- 金融危机下的地产投资 [2010/09]
- 再谈中国的房价问题 [2013/01]
- 也谈美国的枪枝问题 [2010/04]
- 也说芝加哥 [2013/04]
- 中国文化"富"不得, 一"富"就会丑态百出 [2010/05]
- 海外华人面临一个道德上的难题 [2010/04]
- 关于奴才和精英的教育问题 [2010/04]
- 如何解决地沟油的问题 [2010/04]
- 谁不允许中国人为中国政府说一句好话? [2010/04]
- 衙门里的故事(1): 罢工 [2010/04]
- 公民社会和法制建设应该从何处抓起? [2009/10]
- "卖国"君子与"爱国"痞子 [2010/10]
- 咱开动车了 [2011/09]
** This is an old one posted on my blog on a different site about 3 years ago.
朱自清曾经说读经典不是为实用, 而是因为经典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围城>>不愧是一个特定时代文化和历史中的精品.
经过多年流行音乐的变换后, 一首古典音乐会把听众带回到已经逝去的时光, 但是许多的片段已经不堪回味.
一部经典的小说不仅能够从特定的角度去刻画特定时代的人事是非, 尤其能够使认真读她的人从中体味到世态炎凉和人世间的沧桑. 这些对人性的认识,
对一种文化自觉的体验, 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淡薄, 反而是愈久弥坚.
记得多年前, 朋友问我<<围城>>是讲什么的.没有读过的人,
也许认为她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而已. 许多读过的人大概也就记得书中关于婚姻和围城的描述.
但是一部经典的作品如果仅仅是如此而已也就不可能成其为经典. 实际上其中包含的对人性的深刻描述, 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 愈加闪烁其超越时代的壑智,
犹如历史长河中的翡翠, 岁月的流失只会使她磨炼得更加夺目.
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同时具备至少三个条件条件. 首先是博览群书, 广泛而又全面吸收人类的知识. 第二是对周围事物的敏感,
对生活细致和准确的刻画即来源于对生活细致的观察, 来源于作者对中国文化一些本性东西的准确深入的观察. 第三就是善于思考. 在前面两个的基础上,
经过思考才能真正从前人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吸收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 最终形成独特的思想进而创造出杰出的作品. 因此有人把读书理解成一个修练的过程.
<<围城>>对人物的刻画微妙微俏. 尽管大半个多世纪后, 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仍然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
对这些人物如此准确的刻画即来源于对生活细致的观察. 来源于作者对中国文化一些本性东西的准确把握.
<<围城>>这部小说的背景是中国"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 表面上经过晚清的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后,
现代西方文明在各个领域开始进入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 小说围绕一批留洋"海归"的生活展开的.
如果把<<围城>>这部小说当成一台舞台剧, 可以把它分成几个主要的场景来展开.
方鸿渐生长在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不过由于国运的衰落,他的家庭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方老爷子的迂腐或多或少地在方鸿渐的身上留下影响.
和西方的 "Intellectural" 不同, 中国的知识分子或士大夫们从来至今都没有具备西方 "Intellectural"
在政治经济社会许多方面所具有的地位和影响. 可悲的是他们的这种地位决定了我们文化的一些可悲的特征.
在感情生活方面,鲍小姐的轻浮, 苏文纨的虚荣, 唐小姐的老练, 游戏人生的主人公一历历感情起伏跌拓, 最终如哥们赵辛楣所点破的,
方鸿渐被孙柔嘉的心机拉入围城.
三闾大学是<<围城>>的重头戏. 赵辛楣的哥们义气, 李梅亭的小人, 韩学愈的厚黑, 高松年的俗气, 尽管国难当头,
一幕幕的闹剧你方唱罢我登场, 活脱脱一个当今中国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的真实写照. 三闾大学的实质依然是中国几千年来士大夫阶层文人相轻, 勾心斗角,
尔虞我诈的那一套. 一直延续至今, 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一点并没有因为"海归"们而有所改变.
小说的末尾, 方鸿渐经历婚姻和职业的双重失落, 领悟到生活的无情, 无奈和失望.一种典型的中国文化式的苍白无力的收尾.
<<围城>>的基调是一种苍白无力的悲剧. 和西方同样是大变革时代的悲剧作品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
中国文化在近代明显缺乏力感. 我们可以在<<悲惨世界>>,
或<<基督山伯爵>>中可以体验到的那种力的美感.
也许我们中国的读书人在今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将仍然面对这样的现实, 直到有一天中华文明真正成为一个强势的文明. 遗憾的是由于主要是教育的原因,
我们恐怕连<<围城>>这样的杰作都将很难看得到. 今天的中国教育已经僵化到了成为扼杀思想的元凶,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可以和科举比肩.
新文化运动曾经给中国的各个领域带来一批杰出的大师级人物, 从教育,哲学,到科学和艺术等等. 而后的中国是一片死寂.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三闾大学是我们民族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