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菜小记 [2009/03]
- 新老盛会空前 文学之树常青——“朱启作品学术研讨会”掠影 [2010/05]
- 自嘲 [2009/10]
- 揭秘夺走罗京生命的真实原因,斩断淋巴癌的致命黑手 [2009/06]
- 由这里走进地狱之门 [2009/05]
- 天佑吾师 [2009/03]
- 写作、赚钱、泡妞及其它 [2009/03]
- 永不停息的探索与追求 [2009/05]
- 生日的答谢 [2009/07]
- 冲浪 [2009/03]
- 从盖斯诺传来的枪声——张纯如逝世5周年祭 [2009/11]
- 我看网络写作与出书 [2009/03]
- 挑战命运极限,无臂飞上蓝天 [2010/03]
- 人在节口上,就该紧紧咬住牙——2009年,我的文学历程 [2010/03]
- 梦中女郎 [2009/03]
- 生 活 [2009/04]
- 母亲1960 [2009/11]
- 盼 [2009/05]
北美成功人物系列之一:
挑战命运极限,无臂飞上蓝天
旅美作家 朱 启
杰西卡
人物档案:杰西卡•考克斯,女,天生缺少双臂,然而她坚持不懈地学会了用双脚代替双手做许多事情。前不久,她又成功考取了飞机驾驶执照,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只用双脚驾驶飞机的合法飞行员!
敢向命运说“No”的勇敢少女
杰西卡用脚驾驶汽车,自由行驶
1983年的一天,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一个名叫杰西卡•考克斯的无臂女婴诞生了。对于这位上帝并不垂青的女孩,技术高明的美国医生至今也不明白她为何天生缺少双臂。
在杰西卡小时候,她的父母请医生为她安装了一对假肢。然而,性格要强的杰西卡却对父母的关爱不够领情,她甚至一直讨厌佩戴假肢。
等到14岁那一年,杰西卡终于面对父母和自身的命运,大声说“No”!她一劳永逸地彻底抛弃了假肢,并下定决心要学会用自己的双脚来代替双手做许多事情。
对于自己当初这异乎寻常的决定,杰西卡解释说:“使用假肢总是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残疾,所以我将那副假肢一劳永逸地扔进了壁橱里。”
用双脚代手去做别人所做的一切
杰西卡用脚戴隐形眼镜
在一个花季少女的年龄段中,缺少双臂的杰西卡毫不气馁,她不仅学会了用双脚写字、打计算机、弹钢琴、梳头和打电话,甚至还学会了游泳。
此外,杰西卡还获得了亚利桑那大学的心理学学士学位和跆拳道“黑腰带”称号。并且,杰西卡还成功考到驾驶执照,熟练地用双脚驾驶汽车!
为了让自己的双脚保持柔韧有力,杰西卡经常通过走路和游泳的方式锻炼自己的双腿。她说“保持我双腿的力量和柔韧度非常重要,我的双脚是如此敏捷,最近我到医院拍了一张X光照片,照片显示我的脚趾关节看起来更像是手指关节,因为我的脚趾头能像手指一样自由弯曲。”
这位命中注定要让世人瞩目的女孩,以她顽强不屈的意志和持续不懈的坚韧,一点一滴学会了用双脚代替双手,去做那些甚至常人都未必全能做好的若干事情。
以脚驾机,飞上蓝天
杰西卡用脚驾驶飞机
也许令你不可思议,杰西卡从少儿时期就热怀着一个梦想,有朝一日,用脚驾驶飞机,飞上蓝天,去挑战命运的极限,倾听那毫无人世噪杂的天籁之声。
看哪,在众目睽睽之下,她青春焕发,步履坚定地朝向一架矫捷美观的轻型运动飞机走来。微风,轻轻吹拂起她那特制上衣的短袖,阳光挥洒在她那青春焕发的修长身材,她的嘴巴微微抿紧,显示出这位刚毅女孩的不寻常个性。
在人们心弦绷紧地注视下,杰西卡娴熟地用脚打开仓门,跨入机舱。又把头探向驾驶窗口,向着殷切期待的教练、亲友微笑着点了一下头。
随着引擎的启动,人们的心弦绷得更紧。螺旋桨由慢到快地转动,滑翔,起飞,升高……100米、500米,直到限定的3000米高空。观众热情洋溢,心潮逐浪高!
而此时的杰西卡,正从容不迫地用一只脚管理控制面板,另一只脚操纵驾驶杆。同时也偶尔抬起眼睛,瞥一下那无数次进入她的梦境的朵朵白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挑战极限,激励世人
杰西卡驾机归来
在庆祝宴会上,美国圣曼纽尔市雷•布雷尔机场42岁的飞行教练帕里什•特拉威克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他说,过去曾培训出许多飞行员,但一些飞行学员的飞行能力甚至无法和杰西卡相比。
特拉威克还回忆说:“当杰西卡驾驶一辆汽车来报名的时候,我立即知道她驾驶一架飞机应该毫无问题。事实证明,她是一个优秀的飞行员,她驾驶飞机时非常冷静和稳定。一旦你和杰西卡在一起呆上20分钟,你甚至就会忘掉她没有双臂的事实。杰西卡向人们显示,人们可以克服一切上帝造成的缺憾,面向人类的极限成功挑战。杰西卡真是太令人难以置信了!”
在一切都可能变为现实的美国,杰西卡不但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用双脚驾驶飞机的合法飞行员,她的身残志坚也给美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鼓舞。她经常到美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讲述自己学会靠双脚生存和奋斗的感人故事。
据悉,杰西卡还打算将自己的故事写成一本书,目前她正在和出版商进行联系。人残志坚的杰西卡诉诸大家:“我从来不会说做不到,只会说现在仍未做到,努力吧。”
2009年3月5日初稿于美国加州,刊载于《美华文化时报》总第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