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看病 [2009/03]
- 在美国考驾照 [2009/03]
- 第一次吃罚单 [2012/01]
- 面签时穿衣服的故事 [2009/03]
- 稀烂的美国航空 [2009/03]
- 闹了一个笑话 [2009/04]
- 魁北克的交通和老城 [2012/04]
- 公路惊魂 [2009/03]
- 神经病似的同事 [2010/06]
- 闲谈美国的中医 [2009/03]
- 美国人的效率 [2009/04]
- 再次参加驾照路考 [2009/04]
- 退不掉的电饭煲 [2012/05]
- 巴拿马纪行 [2012/01]
- 委内瑞拉纪行1 [2010/11]
- 机油漏光了 [2010/06]
- 温哥华印象(一) [2009/04]
- 看鼻炎 [2009/03]
- 遭遇无赖(一) [2009/06]
我的一个同事对于体育运动中的球类、田径类都不感兴趣,唯独对HIKING是情有独钟。据他自己说,在国内的时候,他就经常步行半个多小时到单位上班。此种精神实在是令我辈佩服。来到美国之后,依然保持着对于“暴走运动”的执着,只不过在美国,运动的名字被改成了HIKING。周围的几个能HIKING的山川、峡谷都被他走遍了。
近日,他在网上又发现了一个比较大的HIKING场所,并讲给我们听,貌似叫做圣安东尼奥山什么的。在210公里的北边。我们约好今天一早开车去那边。
我把他提供的地址输入到车载的GPS,居然不太远,只有51MILES,也才80多公里而已,开车一个多小时。一路无话,顺利地开到山脚下,路边的牌子告诉我们:这里是天使国家森林公园(angeles national forest)。这才发现这个地址所在地方是一个游客中心,里面只能临时停车15分钟,而游客中心的外面不宽的路边已经停满了车辆。我们一商量,干脆换个地方登山。
于是走了一点回头路,然后向山顶冲去。这里的山路九曲十八弯,开车的时候得非常小心,尤其是转弯时,弯道都是向上的,会挡住一部分视线.还好我精力集中,平安到达目的地。这里是一个缆车站,有好几种选择:坐缆车来回,20美元;缆车上,步行下或者步行上,缆车下,10美元。我们选择了后者。不过我们走出缆车站时,并没有发现可以步行的道路,回头问问了缆车站的管理员,人家指了指旁边的斜坡说:那里就是上山的路。在我们看来,那根本就不是路,只是一道斜坡而已,上面布满了石头,向上也看不到尽头。不过既然人家说的这么肯定,那就走吧。
给我们提供地址的同事一马当先地冲在前面,步伐极快,我和另外一个同事都跟不上他的步伐。那可是30多度的坡啊,而且根本没有路。这种坡度极耗体力,爬一会就让人觉得气喘。我号称每个周末都打篮球、踢足球,体力应该还凑合的。可是和那个同事一比,就自愧不如了。不得不时不时地停下来休息。
越往上走,坡度越陡,温度也越来越低。好在我除了长袖T恤之外,还带了一件阿迪的运动外套,虽然很薄,但是好歹还能挡挡风。另外一个同事就有点惨,他也学我带了件外套,但是由于体重比我大,爬了一会山就开始出汗,一出汗,衣服就沾在背心,凉飕飕地。
渐渐地,开始下雪了,且越下越大。上面的树和坡也逐渐变得模糊起来。我们气喘吁吁地爬了半个多小时,指遇到了3个从山顶走下来的人,并没有发现和我一样从山下走着上山的人,坐缆车上来的人倒是不少。莫非美国人比我们还不善于爬山、锻炼?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啊,印象里的美国人应该是很喜欢徒步登山远足的。
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跋涉,终于胜利在望。可是接近山顶目的地的坡度也是越来越陡,雪也是越来越密集。头发早已经被染成了白发。鼓足勇气,终于登上了山顶,大口地喘着粗气,慢慢地变得均匀。真他妈的舒服,呵呵!
本想在山顶多待一会,看看风景,可是雪下的很大,周围的景致都被遮住了,无法看到。我们在山顶的咖啡厅稍事休息调整,就乘坐缆车下山。
这下可遭了罪了。这里的缆车就和武汉磨山的缆车似的,没有封闭,就是两个座位而已,完全暴露在风雪之下。经过了一阵子雪的洗礼,座位上早就积满了雪。可是我们别无选择,只得坐上去。这个缆车很慢,我们爬山上来花了一个小时多一点,而坐缆车下去也花了10多分钟。如果天气好、温度好,还可以欣赏两边的风景,不失为一种享受。可是今天,我们穿着单衣,迎着大雪,坐在积雪的板凳上,就完全是在受罪了。
来到停车的位置,这里居然也在下雪。要知道,我们到达的山顶的海拔是6800尺,而这里是5000尺,海拔差了1800尺,约合600米。也许是我们少见多怪了吧,不管怎样,我们赶紧躲进还算温暖的车里,打开引擎加温。前挡风玻璃上早已经堆满了雪,连我们特意提前购买的停车许可都看不到了。想来这里的管理员也不会因此给我们罚单的。
我们往山下开去,一路风雪渐小、天色渐青。大概也就是20多分钟的时间,完全就是两个世界。这里天高云淡,温暖舒适。与刚才相比,仿佛就是在梦中。
我来加州2年多了,只是远远地看到过雪山,真的没想到在5月份居然还能爬一次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