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粉过敏治花粉症小偏方(转贴) [2010/04]
- 在美国找女朋友为什么这么难zt [2010/10]
- 是什么原因造成西方这么多过敏症呢? [2010/10]
- 夏天回国机票好象特别贵zt [2010/04]
- 中国人涌上邮轮,航游业迎来春天 [2013/09]
- 犯罪团伙引诱受害人的新招zt [2010/10]
- 美国各类医生的收入状况ZT [2010/02]
- 在美华人女性的感叹引热议:找个合适的男朋友怎么这么难?zt [2010/10]
- 纽约人要注意: 地壳变化,纽约随时会有大地震 [2011/08]
- 北欧女神夫君声明 [2010/08]
- 山哥:国内同学那些淫乱事儿( men only) [2010/04]
- 为了您身心健康,小鸡鸡保健操(黄色的)zt [2011/02]
- 贝壳网上一男一女死缠烂打对话聊天记录 [2010/06]
- 选房看房有学问zt [2010/10]
- 为什么要结婚?不如找红颜蓝颜 [2010/05]
- 不让上网隐私泄密zt [2010/08]
- 大有炸平贝壳村停止地球转动之势 [2010/04]
- 认识你,真好! read by 娃娃W-W719 [2010/07]
- 老三届 [2011/09]
- 朋友们,请把剑收起来,让贺梅们在爱中成长吧!zt [2011/08]
- 和村里的爱,反党朋友们谈心 [2010/07]
- 老头, 你又不是姑娘, 发这种感慨 [2010/09]
不知你发现没有,家里的老人常常趁孩子外出或夜深人静的时候,关起门来,偷偷摸摸地干起活来;一旦听见门外有人走动,或者赶紧把灯灭了,或者把手中的活藏了起来。
他们如此偷偷摸摸地背着孩子在干什么事儿?走进他们的房间一看就真相大白了:
这位爷爷,一手拿着鞋子,一手拿着醮了“万能胶”的皮子正在补鞋底;
那位奶奶,戴着老花镜,手拿针线,聚精会神地缭着已经磨破了的袜底;
这位姥姥,正在修剪孩子穿过了的旧衣服;
那位姥爷,轻轻地蹬着缝纫机,修枕套、补被单;
……
这些针头线脑的事,可能让你觉得可笑,感到不可思议,甚至发出呛声:这些东西值几个钱,值得这么穷抠吗?
确实如此,此类修鞋补袜的事,别说在美国,就是在国内,很少有人再干了,就连摆地摊的修鞋匠,见了老人拿去的旧鞋也不屑一顾地说,这鞋,还值得补?
就我所知,这些年届古稀的老人,在国内多少都算有点“身份”,除了三年困难那段特殊时期,男同胞中很少有人做过针线活的。
像这样背着孩子开“地下作坊”的探亲老人究竟有多少,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但我最近碰到的几位老人,无一例外的都在干着这些叫人笑掉牙的事儿,以致乐得我拍着他们肩膀:咱们这可是真正的他乡遇故知了!
为什么到了这么大岁数,到了孩子这里,又拾起这些让人不可思议的活来呢?
缺钱吗?不是。一位老人说,我在国内,每次上街,少有空手回来的,买盆花,花个一百二百的,没有在乎过。
这里买不到鞋子、袜子嗎?也不是。一位老人说,这儿商店里,名牌的、普通的鞋子袜子有的是,想买什么样的都有。
……
那么因为什么呢?听听一些老人的肺腑之言吧:
“这些事,以前想干没时间。现在有空了,觉得缝缝补补还能穿的东西扔了可惜…… ”――告诉你,我这样干,源于早就养成了的勤俭美德;
“我这年纪,已经不能再创造什么财富了,但也没有权利去浪费财富啊,”老人认为,“修修补补还可以穿的东西,都是宝贵的社会资源,能省一点是一点。”――随着年岁的增长,老人越来越增加、越来越珍惜自己对保护社会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我跟你说实话,我觉得孩子们在这儿,辛辛苦苦挣点钱不容易,我们在这,自己没収入,就在帮和省上打主意,能帮一点是一点,能省一点是点……”――朴素而深厚的父爱、母爱。这种伟大深厚的母爱,从孩子接到录取通知那一时刻起就一直延续至今――
第一次送子/女负笈远行时,每个家庭都会把所有的现金、存款拆子拿出来,甚至求亲告友,借贷卖物,给孩子制衣,购物,筹备路上吃的,花的………
每次赴美探亲,老人们都是大包小包地往这带东西,“恨不得把整个中国的东西都买了搬来”;
到了这儿,无论购物、做饭、带孩子,或者别的家务,那个抠啊,省呀,常令子女们忍俊不禁。
……
要说这些老人的脑子就那么顽固、思想就那么守旧,也不确切,到了美国,住的长了,耳濡目染,多少也懂点消费出进步、消费出发展、消费出繁荣的道理,但是 你要叫他把吃剩下的白生生的米饭、馒头扔了,他/她舍不得;你叫他吃披萨自助餐只吃馅不吃边,他/她同样做不到……老人心目中,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是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要他们跟上“大大咧咧”的消费新时尚,当个弄潮儿,很可能是下辈子的事了。所以一些家庭就会不断擦出“浪费”与反“浪费”的火花, 家庭影院也时而上演拿老爸、老妈“开涮”的“戏说”节目。
……
如今事态好像又有新动向、新进展,有些老人让亲友 把国内的退休金定期换成美元汇过来贴补家用,有的宣布成立家庭助学金、奖学金,向第三代捐赠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一些积蓄……虽然这些钱数额有限,杯水车 薪,但它代表着老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关照孩子的一颗心,尽管孩子都事业有成,不需要这些“外来之财”。
面对“作坊”内的针头线脑,想到“作坊”外的点点滴滴,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千古传唱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游子吟》是继《诗经》“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后又一首歌颂伟大母爱的鼎力之作。作者孟郊,唐朝诗人,出身贫寒,居无定所,四下 颠沛流离,熬到50岁,才当了个比徐九经还小的溧阳 (今江苏) 县尉(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长),又因情钟诗文,公务有所松弛,县令罚他只领半份薪水。
在非常窘困境况中,孟郊仍然念念不忘母亲春天阳光般的深厚母爱,觉得自己这个区区小草般的儿女,作出怎样的努力也难以报答伟大母恩于万一。为了终身侍候老母,他把母亲从老家接到任所赡养。此诗就是他接母时所作,全文六句三十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难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白纸素描,言简意骇,情真意切,字字珠矶,不仅深得历代文人的景仰传颂,就是一些大字不识的妇女都能久诵不忘。
《游子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宋朝大文豪苏轼《读孟郊诗》云:“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到了清朝,仅孟郊曾任职的溧阳,就有两位文人彷 《游子吟》写了赞母诗(史骐生诗:“父书空满筐,母线索我礝。”彭桂诗:“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足见影响的深远。
如今,万 千留洋学子中,像孟郊这样孝顺父母的并不鲜见,有的刚刚“混出”一点眉目,就把父母接来享受“洋福”;有的明明觉得自个儿的小家庭生活过的自由自在,但仍 主动给老人们办了绿卡;有的深知老人在这养老终生,麻烦多多,负担重重,会给自己带来很大压力和困难,,但是仍然对是去是留尚持犹疑态度的老人反复做说服 动员工作……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无微不至”就更不必说了。一些年轻人的说,透过父母点点滴滴、针针线线,让他们更懂得人世间最难得的缘分是什么,最宝 贵的感情是什么,最伟大的爱是什么,那就是血缘、亲猜和母爱。
老人们同样很感动,感动于孩子每一句温暖的话语,每一个关爱的举动。
就这样,老人感动孩子,孩子感动老人,互存一颗感恩的心,按一些网友的说法,家庭就会越过越亲情,世界也就越变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