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天下父母心zt

作者:TCM  于 2010-11-27 01:4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网络文摘|已有2评论

―― 探亲老人的“地下作坊”

  不知你发现没有,家里的老人常常趁孩子外出或夜深人静的时候,关起门来,偷偷摸摸地干起活来;一旦听见门外有人走动,或者赶紧把灯灭了,或者把手中的活藏了起来。

  他们如此偷偷摸摸地背着孩子在干什么事儿?走进他们的房间一看就真相大白了:

  这位爷爷,一手拿着鞋子,一手拿着醮了“万能胶”的皮子正在补鞋底;

  那位奶奶,戴着老花镜,手拿针线,聚精会神地缭着已经磨破了的袜底;

  这位姥姥,正在修剪孩子穿过了的旧衣服;

  那位姥爷,轻轻地蹬着缝纫机,修枕套、补被单;

  ……

  这些针头线脑的事,可能让你觉得可笑,感到不可思议,甚至发出呛声:这些东西值几个钱,值得这么穷抠吗?

  确实如此,此类修鞋补袜的事,别说在美国,就是在国内,很少有人再干了,就连摆地摊的修鞋匠,见了老人拿去的旧鞋也不屑一顾地说,这鞋,还值得补?

  就我所知,这些年届古稀的老人,在国内多少都算有点“身份”,除了三年困难那段特殊时期,男同胞中很少有人做过针线活的。

  像这样背着孩子开“地下作坊”的探亲老人究竟有多少,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但我最近碰到的几位老人,无一例外的都在干着这些叫人笑掉牙的事儿,以致乐得我拍着他们肩膀:咱们这可是真正的他乡遇故知了!

  为什么到了这么大岁数,到了孩子这里,又拾起这些让人不可思议的活来呢?

  缺钱吗?不是。一位老人说,我在国内,每次上街,少有空手回来的,买盆花,花个一百二百的,没有在乎过。

  这里买不到鞋子、袜子嗎?也不是。一位老人说,这儿商店里,名牌的、普通的鞋子袜子有的是,想买什么样的都有。

  ……

  那么因为什么呢?听听一些老人的肺腑之言吧:

  “这些事,以前想干没时间。现在有空了,觉得缝缝补补还能穿的东西扔了可惜…… ”――告诉你,我这样干,源于早就养成了的勤俭美德;

  “我这年纪,已经不能再创造什么财富了,但也没有权利去浪费财富啊,”老人认为,“修修补补还可以穿的东西,都是宝贵的社会资源,能省一点是一点。”――随着年岁的增长,老人越来越增加、越来越珍惜自己对保护社会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我跟你说实话,我觉得孩子们在这儿,辛辛苦苦挣点钱不容易,我们在这,自己没収入,就在帮和省上打主意,能帮一点是一点,能省一点是点……”――朴素而深厚的父爱、母爱。这种伟大深厚的母爱,从孩子接到录取通知那一时刻起就一直延续至今――

  第一次送子/女负笈远行时,每个家庭都会把所有的现金、存款拆子拿出来,甚至求亲告友,借贷卖物,给孩子制衣,购物,筹备路上吃的,花的………

  每次赴美探亲,老人们都是大包小包地往这带东西,“恨不得把整个中国的东西都买了搬来”;

  到了这儿,无论购物、做饭、带孩子,或者别的家务,那个抠啊,省呀,常令子女们忍俊不禁。

  ……

   要说这些老人的脑子就那么顽固、思想就那么守旧,也不确切,到了美国,住的长了,耳濡目染,多少也懂点消费出进步、消费出发展、消费出繁荣的道理,但是 你要叫他把吃剩下的白生生的米饭、馒头扔了,他/她舍不得;你叫他吃披萨自助餐只吃馅不吃边,他/她同样做不到……老人心目中,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是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要他们跟上“大大咧咧”的消费新时尚,当个弄潮儿,很可能是下辈子的事了。所以一些家庭就会不断擦出“浪费”与反“浪费”的火花, 家庭影院也时而上演拿老爸、老妈“开涮”的“戏说”节目。

  ……

  如今事态好像又有新动向、新进展,有些老人让亲友 把国内的退休金定期换成美元汇过来贴补家用,有的宣布成立家庭助学金、奖学金,向第三代捐赠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一些积蓄……虽然这些钱数额有限,杯水车 薪,但它代表着老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关照孩子的一颗心,尽管孩子都事业有成,不需要这些“外来之财”。

  面对“作坊”内的针头线脑,想到“作坊”外的点点滴滴,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千古传唱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游子吟》是继《诗经》“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后又一首歌颂伟大母爱的鼎力之作。作者孟郊,唐朝诗人,出身贫寒,居无定所,四下 颠沛流离,熬到50岁,才当了个比徐九经还小的溧阳 (今江苏) 县尉(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长),又因情钟诗文,公务有所松弛,县令罚他只领半份薪水。

  在非常窘困境况中,孟郊仍然念念不忘母亲春天阳光般的深厚母爱,觉得自己这个区区小草般的儿女,作出怎样的努力也难以报答伟大母恩于万一。为了终身侍候老母,他把母亲从老家接到任所赡养。此诗就是他接母时所作,全文六句三十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难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白纸素描,言简意骇,情真意切,字字珠矶,不仅深得历代文人的景仰传颂,就是一些大字不识的妇女都能久诵不忘。

   《游子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宋朝大文豪苏轼《读孟郊诗》云:“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到了清朝,仅孟郊曾任职的溧阳,就有两位文人彷 《游子吟》写了赞母诗(史骐生诗:“父书空满筐,母线索我礝。”彭桂诗:“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足见影响的深远。

  如今,万 千留洋学子中,像孟郊这样孝顺父母的并不鲜见,有的刚刚“混出”一点眉目,就把父母接来享受“洋福”;有的明明觉得自个儿的小家庭生活过的自由自在,但仍 主动给老人们办了绿卡;有的深知老人在这养老终生,麻烦多多,负担重重,会给自己带来很大压力和困难,,但是仍然对是去是留尚持犹疑态度的老人反复做说服 动员工作……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无微不至”就更不必说了。一些年轻人的说,透过父母点点滴滴、针针线线,让他们更懂得人世间最难得的缘分是什么,最宝 贵的感情是什么,最伟大的爱是什么,那就是血缘、亲猜和母爱。

  老人们同样很感动,感动于孩子每一句温暖的话语,每一个关爱的举动。

  就这样,老人感动孩子,孩子感动老人,互存一颗感恩的心,按一些网友的说法,家庭就会越过越亲情,世界也就越变越美好。


高兴
4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0 回复 jianglei 2010-11-27 02:49
我在新西兰就补鞋子,找旧轮胎,轮胎到处是,可那是汽车轮胎,好辛苦的。。。呵呵
1 回复 yulinw 2010-11-27 07:47
   感动~~感恩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7 23:2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