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饭馆滥用食品添加剂难监管ZT

作者:HappyUSANA  于 2011-3-9 12:1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网络文摘

2011年03月08日新闻晚报

  晚报见习记者 俞佳 报道

  民以食为天,最近一则名为《少在外面吃饭》的帖子却让人不得不为了吃饭
这点事忧心忡忡。一名自称是厨师的匿名网友,通过拍摄照片,揭示了饭馆后厨
的“秘密”。

  食品添加剂再度成为关注热点。

  自揭内幕,厨师呼吁“少在外吃饭”

  这则名为《少在外面吃饭》的帖子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当前广泛流行于餐饮行
业的一些“佐料”,据称都由一名匿名厨师拍摄。

  这些图片可以说是触目惊心,在一道道佳肴从餐馆厨房端出的背后,隐藏着
的是各种不知名添加剂的使用甚至滥用以及食材的偷梁换柱。比如说,奶茶里加
三聚氰胺以达到香嫩润滑的口感、无色无味的A料据说会让人吃上瘾、增香膏和
飘香剂“香得要命”、刷了色素的红烧肉色泽诱人、加了高弹素的肉丸嚼劲十足、
芝麻油的香味也可以用香精模拟……

  此帖一出,再度引发网友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热议,转载分享不计其数。不少
网友留言连呼震惊,怒斥商家无良,也有网友调侃表示,自己吃了多年馆子已经
“百毒不侵”。

  无独有偶,近日在天涯论坛“吃遍上海”版块,一则名为《饭店里为什么烧
得这么好吃好看的原因》的帖子也非常火热。帖子中列举了各种饭店常见菜品的
特殊配药,例如鱼香肉丝使用了嫩肉精、石粉和色素,烤肉和香酥鸭均含有硝等。

  方舟子开火,微博揭露罂粟油

  昨天傍晚,“打假斗士”方舟子也开始将炮火对准了食品添加剂。

  在方舟子微博发布的一组照片中,一些人正在吃火锅,方舟子则手持一个白
色塑料瓶站在一边。他称:“我手里拿着的就是传说中的 "一滴香",其实根据
其在火锅的用量应该叫 "一杯香"。另一个瓶子装的"魔籽油"其实就是罂粟油。
罂粟油如果未经去毒处理,可能会含有微量的吗啡成分。 ”

  方舟子表示,其实火锅涮料比“一滴香”更可怕。牛百叶、牛肚、凤爪、肥
肠、鹅肠等都是用工业烧碱、双氧水处理过的,可能含重金属等杂质;鱿鱼是福
尔马林泡过的;肉是用苏丹红染的;海带和菜丸子是用可致癌的工业染料孔雀绿
染的,丸子还加了不知道什么成分的弹力素。

  偷梁换柱,“魔油”“魔精”“魔膏”泛滥

  昨日中午,记者专门走访了毛家塘南北干货批发市场。

  在批发市场的众多调味品专卖店中,出售一滴香等添加剂的不在少数。在其
中一家小店,听闻记者是想为麻辣烫增味,老板娘立马推荐了一种名叫“魔油”
的添加剂,售价40元/瓶,加一点就能香飘四溢。记者观察了一下,“魔油”用
黄色塑料瓶包装,产地为云南,印有QS标志。它还分了多种香味,可用于火锅等
用途,包装上均有“魔油”二字。

  在“魔油”的左侧,还有一种标着“魔精”的塑料瓶,可加入烧烤、方便面
等。上方排列着“魔膏”,用于熬制猪骨汤等高汤。

  在另一家调味品批发店,店主推荐了更为常见的白色瓶火锅添加剂。一名女
店员介绍:“一瓶是让食物吃起来香的火锅增香剂40元,一瓶是让食物闻起来香
的飘香剂60元。”在使用说明上,注明了使用量为菜量的0.3%-1%,如想提高香
味,可使用1%-2%。记者拿到手后,连瓶盖都还没拧开,就已经闻到一股香气。
老板表示,这两种添加剂都卖得很好,一般都是餐馆来买的。

  走访下来,除了火锅的香剂,记者还见到了其他五花八门的添加剂。牛奶香
精能玩“水变奶”的魔术;牛肉精粉可以让其他肉类吃出牛肉的味道;嫩肉粉也
很神奇,较老的肉拌上它后会变鲜嫩,还可以缩短烹饪时间。

  “一滴香”虽合法生产但应合理使用

  3月1日,卫生部官员为“一滴香”正名,“一滴香”与鸡精一样,属于咸味
香精,为合法产品,但仍未平息争议。民众不解,食用化学制品难道不会损害身
体健康吗?

  上海市食品添加剂协会副秘书长吉鹤立解释,根据国际惯例,并非完全无毒
无害的才是安全,只要少量食用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就可以被归为安全。比如说
家里自制的咸肉、咸鱼等,也含有少量亚硝酸盐。吉鹤立表示,除了一些无证非
法生产的,大部分食品添加剂都属于合法的生产和使用。但是,他也表示,添加
剂种类众多,不同添加剂的差别颇大,合理的使用剂量很难断定,再加上法律上
相关标准的缺位,导致了一些人滥用添加剂。

  添加剂使用监管难、检验难

  记者从上海市餐饮行业协会获悉,自《食品安全法》颁布后,协会也对餐饮
企业实行了“专柜、专人、专门文档”的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有专门的保存柜
放置饭店里的食品添加剂,由专人保管,进出货都要有相关记录,对什么人拿、
拿多少都有规定,而不是过去随随便便的乱状。

  不过,餐饮协会旗下只有近5000家会员单位,与全市近5万家餐饮店相比只
是少数,众多小饭馆存在更严重的问题,但很难进行有效监管。

  市民张小姐告诉记者,她曾拿着不放心的食品专门去找检验机构,没想到却
被告知被检物质标准还是空白,而且在一件食品存有多种不同添加剂的情况下,
检测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张小姐建议:“像飘香剂这样非必需的食品添加剂,为何不像面粉增白剂一
样直接禁止呢? ”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1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19 13:0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