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崔哥来到了福地 [2014/02]
- 大休斯敦地区Cypress华裔灭门惨案烛光追思会纪实 [2014/02]
- 马年元宵,俺们这里闹翻了天 [2014/02]
- 休斯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美女如云 [2014/01]
- 不亚于秦皇兵马俑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上) [2015/09]
- 盛产美女的地方 [2014/12]
- 非诚勿扰来到休斯敦,孟非诱发粉丝风暴 [2014/10]
- 周洁为啥还那么漂亮呢?看周洁&晓慧舞蹈学校年度舞展感慨不已 ... ... ... [2012/12]
- 中餐在美国的出路 [2015/01]
- 休斯敦中国人怎么这么多 [2013/09]
- 不亚于秦皇兵马俑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中) [2015/09]
- 华人当彪悍,保家卫己 [2015/07]
- 调侃+实拍:来瞧瞧海外中领馆工作人员周末都干啥去了? [2010/04]
- 中国最大的大学在北美聚会 [2010/06]
- 周洁艺术人生40年 [2014/12]
- 海外中国人的香火 [2009/11]
- 成方圆为啥还那么漂亮呢 [2010/03]
- 来到异国他乡,让爱祝福着你们快乐一生 [2011/02]
- 看了一场文艺晚会,见到一群漂亮MM(靓图共欣赏) [2011/10]
- 俺身边怎么冒出了这么多美女(多图) [2010/12]
- 元宵节好爽,看看俺都干啥了 [2010/03]
- 姚明面对面邀请州长参加世博会 叶莉大肚出席,我近身观察!! [2010/04]
- 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高峰会现场实拍,最后一张是秀色可餐哦! [2009/11]
- 海外中国男士真憋屈 [2010/11]
- 海外华人庆祝辛亥革命100周年,够热闹! [2011/05]
- 你会为这样的孩子骄傲吗? [2010/06]
- 国庆节即将来临,告诉你们一个好吃好喝的好去处 [2011/09]
- 妇女能顶大半个天 [2010/01]
早就听闻休斯敦活跃着一个中国人的音乐团队,这个团队里演绎了很多动人的故事,他们来自休斯敦地区的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有专业演员,也有业余粉丝,在短短的4年时间内,该团队从最初的4个人,发展到现在40多人的演员队伍,如果由此衍生的家属亲朋好友义工队伍,则是一个上百人的团队了,他们就是让休斯敦华人赞不绝口的中华民乐团。
由于休斯敦中华民乐团影响力越来越大,2011年,路易斯安纳当地华侨华人特地邀请该民乐团到该州州立大学(LSU)音乐厅举行专场音乐会;2012年,菁英文化中心也邀请了民乐团到达拉斯市进行民乐专场表演。2013年新年刚过,休斯敦中华民乐团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又一次在休斯敦浸会大学(Houston Baptist University)隆重上演。
在民乐团光鲜的成功背后,却有道不尽、说不完的“辛酸”故事,当俺真正走近这群民族音乐的发烧友们,才真正了解到了这一群“疯子”般执着的人们的痛苦和快乐,他们贡献了自己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在美国这个中华民乐贫瘠的土地上,艰难地让中华民乐这朵民 族之花,在西方音乐的舞台上,悄然并持续地开放着。
每个星期周末的两天,都是民乐团不成文的训练日,团员们大部分拖家带口,但绝大部分团员都能到训练场进行训练。说到训练场,更是让大家难过,由于民乐团是自发的民间组织,一直没有赞助商,也没有固定的场地进行训练,大家只好动用私人关系,找到了一个家具专卖场的仓库,能免费使用好心人的仓库,已经让民乐团感恩戴德了,但由于该仓库即将转让,民乐团在2013年即将陷入没有场地的窘境,加上资金缺乏,乐器添置、乐架购买、设备完善等等,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俺不知道,中国在向海外推广民族文化的施行中,有没有考虑到中华民族音乐的普及,俺记得中央民乐团曾经在维也纳举办过新年音乐会,但一场音乐会是远远达不到持久宣传中华民乐的目的的,假如能对海外休斯敦民乐 团这样的民间团体,给予九牛一毛的雪中送炭,向海外宣传民族音乐,肯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俺下面会把这样的效果用图片向读者展示出来。
当俺和民乐团有关人员聊天的时候,俺了解到他们中发生的很多故事,他们有因为家庭困难,自己动手做胡琴参加演出;有孩子有自闭症,父亲为了帮助孩子,动员孩子参加民乐团;有在国内是专业演员,到民乐团沦为“打杂工”;有每周贡献几十个小时,为不同乐器进行改曲、编曲、配乐……即便如此,为了使民乐团能够正常运营,他们还得交会费,外人不知道这些“疯子”为什么这样,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是为一份爱,一份对民族音乐的爱。还有,就是那份情,那份排练、配合、交流、演出等结下的深厚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俺下面用图来展示民乐团的成功和成功后面的辛酸,在这里,俺想为休斯敦民乐团的生存大声呼吁:请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伸出手来,帮助这朵奇葩,给咱们海外华人增添寄托乡情的依靠,也给民族音乐在海外发扬光大培土加水!
就是在这样的仓库,灯光不够,还用上了落地灯
团员们陆陆续续前来,管钥匙的人每次都要到门口迎接,因为,周末仓库没有门卫,借人家的场地,财产出问题对不住啊
总指挥张新先生,台上看上去风光,台下就是个“店小二”,所有曲谱都需要改编配乐,还求大家集中注意力
胡琴组没来齐,大家凑在一起不容易
这位乐观的父亲,儿子也在乐队,他在乐队里面到处“打杂”,哪里缺人,他就去凑个数
这位扬琴演员是来自国内的专业演员
仓库一角还有两瓶好酒,白酒“古井贡”已开封,如果不是满屋子文人,俺没准偷喝两口了
这是乐队自制的乐器,由于人手缺乏,一人身兼数职,锣刹鼓的就由这样的设备一并解决了
每次回国,演员们跑得最多的是民乐器店,经过多年积累,聚集了一大堆“宝贝”
民乐队年轻的后生,虽然他们演奏的是洋乐器,但由于一直在民乐队熏陶,对中华民乐有了较深的认识
民乐队有不少老人,不识五线谱,乐队指挥还必须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改写并打印不同的曲谱
就要到新年音乐会开演了,大家除了排练,就是分派任务,每个人都有派票销售的任务,有的人认领了几十张,每张10美金的门票,估计大部分都是乐队成员自己掏钱买单了
派票任务落在了队内另一位打杂的人身上,杨家华先生不得不到处化缘,希望队员们多消化一些门票
下面是演出现场的情况,当天下午2点多钟,所有队员和义工都到现场,开始了彩排
浸会大学的音乐厅环境优美,其设计让扬声设备没有了用武之地
看不懂这些管子,都开了口,是不是声音都通过管子过滤了,变成“纯净声”了呢
为了保证个别乐器得到重点支持,现场还是装备了乐队带来的音响设备,如果不是手中那根“筷子”,谁会知道这就是乐队指挥
别看平时俺们T恤短裤,这时辰可不能含糊
可怜的指挥,现场还是搬运工
左边的是演员,正发挥其专业功能,排线布置音响呢
搬桌子抬椅子的义工们正在熟悉每台节目的现场配置,由于没有幕布,每个节目之间衔接,都需要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器械、话筒、椅子等摆放到位
这是“新婚别”曲目的平面安排图,前一个节目一结束,义工们就要按照这个平面图进行排放
这位父亲的女儿正在排练,做父亲的为孩子打工一丝不苟
乐队还有一部分洋乐器
看到一位漂亮MM,有人介绍,是今天晚上的主持
开饭了,每人一份三明治和一包薯片
这次开演前的最后晚餐,是这两位好心人捐助,他们不仅提供了食物,还亲自送到演员们的手上
知道的是排练,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卖艺呢,就差一个“讨饭碗”了
演出场前,正在进行着茶艺表演,“侨报”记者马上和表演MM进行了合影
只要有中国人,就不乏对中华文化的喜爱,家长们把这么小的孩子都带来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了
姐妹还是母女?大家都带着过节般的心情,在异国他乡,前来观看民族乐团的表演
这是一对母女,母亲是民乐队扬琴演员,女儿就是当晚的主持
演出开始,主持MM登场,中英文解说,非常流利,能流利阅读中文的海外华人第二代,不多见
指挥出场,看这个表情,就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了
这个小MM是个ABC,独奏琵琶曲“四面埋伏”,读者如果有心,可以看到,她也是民乐队大提琴演奏演员,孩子对民乐的喜爱,能独立演出这样高难度的琵琶独奏曲,可喜可贺,中华民乐在海外,并不是缺乏喜爱的年轻人,而是缺乏持之以恒给予支持的部门和团队
乐队指挥也是个专业演员,其演奏风格和指挥一样,面部表情极为丰富
最后一曲“德州黄玫瑰”,让全场达到高潮
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