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龙用双截棍打乒乓球 [2010/09]
- 国人讲英语(十九)完美张国荣 (ZT) [2010/09]
- 我来说一个方言笑话,懂四川话的估计会会心一笑 [2011/02]
- 和解滨大侠探讨核电站 [2011/04]
- 戏说63 [2011/08]
- 非诚勿扰观后感--找个喜欢的人捂脚 [2011/12]
- 男人必修之10部电影――(ZT) [2010/12]
- 给烟花交作业 异国生死恋(一) 原创于 【丹奇之约】 [2011/10]
- 响应彩舟云淡和翻老,我就是上海人。 [2010/11]
- 冬天安全驾车要诀 (ZT) [2011/01]
- 解滨 嬉皮笑脸地要咱 捐几个小钱 [2011/08]
- 追寻半世纪,今日拜真神 ZT [2011/07]
- 给老A出点主意,继续不要钱 [2012/09]
- 七夕说老婆 [2011/08]
- 重色轻友是有理由的 ---贝壳村大母定律 (ZT) [2011/01]
- 微风大历史(一)《96号潜艇》未从海底出击 [2010/07]
- 怀念和老婆在一起的日子 [2011/06]
- 与友人闲坐 [2010/11]
- 我的家,在上海黄浦江上,原创摄影 [2011/07]
- 夜,无眠 (原创) [2011/01]
- 有感 [2010/07]
- 姜育恆 - 梅花三弄 [2011/07]
- 上海人,北京人,都是一家人 以及我在贝壳村的人事关系粗考 [2010/12]
http://q.sohu.com/forum/7/topic/49371013?success=pst
战后60年来,二战战败国德国对这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进行了全面和深刻的反省。
《Das Boot》《潜艇》 (导演沃尔夫冈 彼德森)是八十年代初德国为数不多脍炙人口的反战争题材影片,影片一经公映,获1983年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改编,摄影等6项奥斯卡奖重要提 名,和1982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以及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大奖提名。
《潜艇》根据作家洛•布赫海姆1973年发表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他曾在二战期间担任海军军事记者,其亲身经历更增强了作品的传奇色彩。
《96号潜艇》很少有战火交加的血腥画面。和一般战争片不同,既没有对正义的讴歌,亦没有对邪恶的谴责。影片以纳粹德国海军96号潜艇官兵为创作核心,一般意义上的狼群中一元,以他们的命运遭遇烘托出战争制造的悲剧。
如 果说把普普通通的电影《Waterloo Bridge》“滑铁卢桥“ 意译成回肠荡气的《魂断蓝桥》,是翻译上经典的话,那么国内把《Das Boot 》引伸为《从海底出击》,或《 潜艇风暴》,则和创作本意完全南辕北辙。不如直接翻译成《潜艇》,或《96号潜艇》。
汗流满面,胡子拉碴的潜艇官兵,忽明忽暗的灯光里那惊恐万丈的眼神,歇斯底里叫声,轰鸣的机器声和舰长阴沉冷静的命令贯穿了整个影片。
全 片最浓墨重彩着意刻划的,莫过于舰长。在岸上,醉醺醺的水兵在他的奔驰车上撒尿,被同行的军官斥责为“猪猡兵“ 。舰长一笑置之,戏成为“手下消防演习” 。大难临头之际,他极平静的一句话,“安静,保持安静,伙计们,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吗“ 把这帮已经魂飞魄散的“猪猡兵“ 又变成了真正的的勇士。
庆 功酒会上喝得酩酊大醉的舰长大喊警报,丝毫不引人注目的电话铃刺激了他的神经,骤然之间,他又控制住情绪。这一安排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时时刻刻作为舰长的责任,一刻不得安宁的焦躁,功勋背后的无限精神压力。
各位女士如果有空,不妨看看这位舰长,充满雄性魅力,不愧为男人中的男人。
战
斗中,潜艇为躲避敌方舰艇的深水炸弹攻击,失控跌入海底时。其他系统相继失灵,刻度盘的指针, 却还在不屈不挠地工作,准确地指向一个死亡数字,“280米“,三倍于设计极限90米,实在是上帝的造化。潜艇外壳因水压而发出的吱吱嘎
嘎声,像利刃般撕扯将士随时崩溃或已经崩溃的神经。所有的目光痉挛地死盯着舱顶。。。。。。
突然间,压力迫使潜艇内部管路阀门四处崩裂,汹涌冰冷的海水把这些灵魂上早已上了天堂的死鬼,以一种残暴的方式又重新拉回人间。
每次躲过死亡威胁的泪水与欢呼,无非是迎接下一个催命时刻。在黑幽幽的海底,除了这一层‘金属外壳’的保护,他们无处可逃,海底就是他们宿命。
回归自然之后的生命,却再也不会属于他们自己。
当潜艇跃出水面,海,变得如此温柔恬静,一抹红霞荡漾在碧波之上,迤逦万千。微清新的海风迎面拂来,带着淡淡的激情,奔向远方。
但这风光无限的的世界,对他们只是短暂的一瞬间。
看完这部三个小时影片的人,都不约而同感到沉闷,压抑,好像永不会结束。也许这就是导演的本意,以令人窒息的形式表现出人在煎熬中求生,那种与生俱来的的恐惧。
在影片和其他塑造英雄,为完成使命而出击同类潜艇片相比,《96号潜艇》的历史深度在于,记述了人在周而复始的绝望中走向覆灭的心理历程。
更多的思考空间则留给了观众。
纵观西方近三,四十年来的反战片, 七十年代的《现代启示录》已经融入了战争对人性异化的反思。
八十年代中后期两部反战扛鼎之作《生逢七月四日》,野战排》 (导演皆为奥利弗•斯通 )更旗帜鲜明,是美国文化自身的矛盾导致这场荒谬的越战,甚至导致美国人之间的自相残杀。
而八十年代初期一部由德国拍摄的《96号潜艇》以悲怆冗长的细节描写来揭示战争中人性的脆弱,烘托出战争残酷无情。《96号潜艇》对战争的反思,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内涵,以其战败国特殊的地位,以这种冷静的,近乎绝情的极端写实风格,独领风骚。
如果我们再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第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奖得主《西线无战事》,早已经揭开了蒙在战争头上的"神圣"面纱。
电影刻划了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个德国少年兵保尔怀着英雄梦投身军旅,战争的摧毁一切的本性使他的理想象肥皂泡一样破灭。终于一天,他爬出战壕去捕捉蝴蝶,被冷枪打中身亡。
而那一天前线司令部的报告中却只写道:"西线无战事"。
德语的原文翻译尤其点睛:“西线一切照常。“ Im Westen nichts Neues“/ In the west nothing new。
不禁联想到《96号潜艇》一句话,“上面只关心吨位“ 。(„吨位“指潜艇所击沉的敌方舰艇的吨位) “ 。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这部美德合作(由美国导演路易斯•迈尔斯根据德国记者雷马克同名原著改编)的"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得奖之后仅仅过了十年,人类便又陷入二战的血海深仇。
半个多世纪之后,历史又不约而同重蹈覆辙。
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
离《生逢七月四日》的上映不到五年。
2006
年的戛纳电影节重温了《野战排》,影片导演斯通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表示:“这真是令人羞愧,因为你拍了这些影片,你就会希望人们能够更充分地意识到战争是
什么。这部影片做到了这一点,当时让全世界为之震撼,这部片子改变了我们这些人的职业生涯。可是,20年后,准确地说,其实只过了10年,15年,人们对
战争的看法又开始发生转化,人们忘记了战争的种种灾难,他们又站在军国主义的立场上看问题……直到伊拉克战争爆发。”
斯通可谓一针见血。人们对战争的看法总是在轮回,战争的荼毒生灵,对于人性的戕害,在民族、宗教、权力、资源…….面前, 显得那么无足轻重。
电影让全世界为之震撼之后,仅仅“改变了我们这些人的职业生涯“,与其说是反战片的悲剧,不如说是反战片导演的喜剧。
从一战的“西线一切照常“到二战的“上面只关心吨位“,在武器杀伤力日新月异的同时,人类的思维却驻足不前。
那么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呢?
或许,这就是人类的本性吧。
当
96号潜艇伤痕累累,九死一生驶入港湾,在凯旋的军乐声中,盟军的飞机也不期而至。注视着那历尽艰辛的冤魂,在漆黑一团的海水中找到最后的归宿,舰长,这
位真正的男人,也慢慢闭上了他的眼睛,离开这个他曾经苦苦挣扎,但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和96号潜艇一起回家。。。。。
(照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