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不同加油站的汽油质量是否有区别? [2009/09]
- 自己动手:修理淋浴冷热水开关 [2009/09]
- 在美国自己动手修车:刹车灯不熄 [2010/01]
- 不把青蟹翻过来,怎样分辨公母? [2010/05]
- 女儿的舞蹈队上了美国达人秀,老爸怎么办? [2014/07]
- “怪鱼”雀鳝 [2010/10]
- DIY: 修理割草机启动拉绳 [2010/10]
- 孔乙己编外:"回"字的9种写法 [2010/05]
- 介绍正宗的"Auld Lang Syne"(友谊地久天长) [2009/01]
- 电影《最后的舞者》(Mao's Last Dancer) [2010/10]
- 忆中国鲥鱼 [2009/06]
- 自做酒酿(图) [2010/05]
- 假日练射击 [2011/01]
- 大面值的美元纸币 [2009/08]
- 亚特兰大上海联谊会的春节庆典 [2012/01]
- 美国开车:“超级超速法” [2010/01]
- 自烤京葱小包 [2009/07]
- 童年的回忆:从缝纫机专利日(9月10日)说起 [2009/09]
- 德国旅游:冬天的新天鹅堡 [2009/07]
- 坐地铁的“艳遇” [2009/07]
- 童年看电影的乐趣 [2009/06]
- 就是为要个名份(7) -- 成高级村民啦! [2009/07]
- 地铁上遇到的黑人女孩 [2009/08]
- 就是为要个名份(2) [2009/06]
- 我家的仓鼠(Hamster) [2009/08]
电影“Taking Woodstock” (台湾翻成《胡士托风波》)是台湾导演李安的一部以“Woodstock音乐节”为背景的喜剧作品,以于2009年5月的“坎城影展”上首映,8月28日起在全美上映。
“Woodstock音乐节”是1969年8月, 在美国纽约州北部的一个乡下小镇Bethel(距离Woodstock 43公里)举办的, 为期3天的大型露天摇滚音乐音乐节,近50万音乐爱好者和嬉皮士涌入,使得“Woodstock音乐节”成为史上最成功的摇滚音乐节之一。当时正值美国1970年的纪录片《胡士托》与现场录音专辑皆获得相当大的成功。音乐节被《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誉为流行音乐史上“改变摇滚音乐的50个历史时刻”之一。
这部真实故事电影是根据一位无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当事人的一本新书回忆录而改编的。作者艾略特·台伯(Elliot Tiber)一不小心就成了这次音乐节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原本在纽约担任室内设计师,不太成功,所以不得不回到Bethel他父母家。他父母在那里经营着一家破旧的汽车旅馆(Motel)。旅馆因拖欠房贷,将快被银行收回。他要尽快想出对策。
当艾略特听说邻近的一个小镇取消了一场嬉皮士音乐节的演出许可证后,他马上游说,因为他也是Bethel镇的“镇官”,而且自己给自己发了演出许可证。这时离开演时间只剩下三个星期,而且已经卖出了18万张预售票,演出单位这时别无选择。虽然演出单位没有用艾略特家的后院,但是看上了附近一家有600顷地的奶牛场。艾略特家的汽车旅馆就成了中心指挥部,连仓库里都睡满了人。
三个星期后,50万年轻人来到此地,汽车排成的长龙有30多哩(48公里)。天降大雨也无法阻止来自全美各地的年轻人的热情。这场音乐会不仅改变艾略特和他家人的生活(他家赚的钱付清了所有房贷和债务),也彻底改变了美国文化。
也许对于我们这些来自中国大陆的观众来说,对这场音乐会的历史背景以及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认识模糊。那时,中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狂热中,而美国则深深地陷在越南战争的泥潭里。美国青年反战情绪高涨,要和平、博爱(性滥爱)、吸毒这类反传统的潮流席卷全美,流向世界西方各国。所以电影中也有不少男女全裸,野外做爱,抽大麻等等当时的做法。这一切都是当时“反潮流”的表现。当年也有不少欧美青年崇拜毛泽东(电影里也有毛的画像),学生罢课,等等等等。不过,这次音乐会没有发生任何暴乱,所以成为以后的所有露天大型音乐会的楷模。
1969年“Woodstock音乐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