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扳倒薄熙来 胡温现在最怕什么? [2012/04]
- 习近平麻烦来了 对女人不感性趣都不行 [2012/11]
- 海不归的呐喊:早知道这样打死我也不出国 [2010/05]
- 孩子眼中的中国——ABC回国札记之二(组图) [2011/07]
- 日本女人真牛X 让美国人心碎 令中国人心服 [2011/07]
- 中国行(八)馋人不倦 吃而不厌(下)(组图) [2012/11]
- 回国拾零十则 续集 [2012/11]
- 80后海归女刘俐俐给中国人上了一课 [2012/01]
- 剪不断理还乱 海外华人回国养老难于上青天?(组图) [2010/04]
- 老华侨爱国热情今不如昔 谁知原来却是这个原因 [2011/03]
- 簿熙来唱红打黑 究竟是中国的希望还是悲哀? [2011/06]
- 看了《建党伟业》才知道中国比人家领先了100年 [2011/06]
- 薄熙来风波外一章:中国改革不会成功的理由 [2012/03]
- 中国行(二)惊喜上海 [2012/10]
- 中国特色的强奸 怎一个邪恶了得? [2011/11]
- 华人第一代移民哪些毛病能改,哪些毛病改不了? [2010/05]
- 打温家宝实际助纣为虐 我为《纽约时报》感到不齿 [2012/10]
- 王立军告洋状抱洋人大腿该当何罪? [2012/02]
- 仗义执言:为小悦悦难过 你们配吗?(组图) [2011/10]
- 信不信由你,从长远的角度 其实美国比中国难搞得多 [2010/05]
- 出国后算算政治经济账:这一趟到底是赔了还是赚了? [2010/04]
- 为世界的进步欢呼—写在利比亚革命胜利前夕(组图) [2011/08]
- 年终感言:海外华人为什么老和中国过不去? [2011/12]
- 华侨酒后真言:左派如何变成右派? [2012/01]
- 海归正气篇:我是正常男人 这就是我的“天上人间” [2010/05]
- 搞不搞关系真的有关系啊 洋妞在中国搞“关系”乐此不疲 [2010/04]
(原创)海外华人迷思:让孩子当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第一代华人移民的两种态度
作为第一代华人移民,心中总有一个疙瘩解不开:到底让孩子身上多留点中国东西好,还是让他们彻底融入外国人的社会,完全变成一个外国人好呢?
有人说,如果你是大学毕业以后才出国,那么,你就基本不大可能融入当地社会了。这话虽然可能有些偏激,但还是说出了一个道理,就是越晚移民越不容易融入当地社会。我们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吃的是国人爱吃的大米饭、馒头、酱油,看的是中文的报刊,对融入当地社会似乎不大热衷,也好像有一种很强的惰性。我们也常常为自己找各种理由:反正人家也不会接纳我,我何必自作多情?
不错,我们生着一张亚洲人的脸是永远改不掉的。无论你自己是否把你当作中国人,但在外国人的眼里,你还是个中国人,这个现象一直困扰很多华人移民。这一困扰也同样让我们对下一代的培养目标产生了影响。这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比如在美国,我见到一种是父母完全把孩子当作美国人来养,家里不说中文,更不让孩子上中文学校。孩子平时吃的是美国的快餐和西餐,交往的是美国朋友。总之,离中国圈子越远越好,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把自己当成一个美国人,才能彻底融入主流社会。
另一种父母则相反,他们经常对孩子灌输中国文化,从小送孩子上中文学校,暑假带孩子回国,以便让他们对自己的根有所认识,让他们吸取中西文化的精华,将来更成功。这些父母认为,不管你是美国藉,还是中国藉,别人还会把你看成中国人,对此早有清醒的认识,以后被别人歧视时,心理承受力会相对强些,孩子的挫折感也会少一些。
第二代华人移民的尴尬
由此,我想起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文章,描述一位华人二代和一位老美一同去中国谈生意。这位华裔不会说中文,更不用说读或写中文了。而那位老美中文学的呱呱叫,以至于这位老美为老中当上了中文翻译。这件事本来也没什么,人总有长处和短处,但放在这位华人身上,好象让他非常尴尬,尤其是当当地的中国人问起他,你明明是个中国人,怎么不会说中国话时,他无言以对。
我自己的孩子小时候回国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他们中国话虽然能讲,但别人一听就不地道。去商店买东西,别人总是要问这问那,弄得他们也很不高兴。现在情况要好多了。
第二代移民有的双语学的都不错,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记得有位做过口译的美藉华人抱怨:他去中国担任口译时,中国人看着他的模样是个地道的中国人,因而似乎不放心他的美国英语是否纯正,是否真能把他们的话翻译成标准美语。理由是他能讲一口没有洋味的北京话,怎么看也不像美国人。一个华人不可能了解真正美国人的思维,也就不可能当美国人的代表。
在美国的情况有时也不会好到那里去,尤其你要是在一个移民不多的地方。记得一位朋友的孩子,大概7-8岁时来美国,上大学时,他的同学一个劲地问他从哪里来的。他说来自中国北京,但他的一口美式英语很纯正,把他们吓一大跳。他们于是又问了:你英语为什么讲得那么好,一点口音都没有?要知道,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明白来自北京的华裔美国人是什么概念,这也就无形中增加很多烦恼。
说到这里,我想起刚到美国时与一位华人ABC的对话。我看他长的一副中国人面孔,就顺口问:“你是那里来的?”他回答说:“洛杉矶。”我又问:“我是说你原来是那里人?”他仍就回答:“洛杉矶。”我不甘心,再次问道:“那你的家乡是那里?”“洛杉矶。”他斩钉截铁的回答。我正准备再追问下去:“你的父母从哪儿来?”话问到嘴边,又吞回去了,我发现他表情不自然,我脑子里闪过一个遥远的关于华裔美国人的概念。
这件事对我的震动不小,从那以后,关于中国人从那儿来的话,我只问一次,如果对方不主动告诉我,我也就不再追问了。
黑头发、黄皮肤,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汉字却不识得几个。中国人会对他们说:“你是中国人?那你怎么不会说汉语?”外国人会对他们说:“你是中国人?你的英语怎么说这么好?”这就是所谓“香蕉人”,“夹缝中的人”也许是对他们所处的尴尬最好的形容。
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美国人)?
华人诺贝尔奖朱棣文被提名美国商务部长时,华人都为他高兴。然而,朱棣文教授的一句“我不是中国人”,引来很多中国人的不快。心想:我们华人为他高兴,原来是拿自己的热脸贴他的冷屁股,他根本就不领情。据説朱棣文获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到家里时,他的父亲说:“身为父母,有子荣获诺贝尔奖,当然非常开心,更重要的是,他替中国人争了光。”这就是第一代移民的真实想法。其实,在这件事上,朱棣文也没有什么错,他本来就不是中国人。应当说,他首先是个美国人,我们也不要反应过度。实际上朱棣文的中国背景并没有让他羞愧,他在去清华大学演讲时第一句话就是:“我非常自豪,我的父母都毕业于这所大学!”他为他的中国背景而自豪。但他的的确确是个美国人,他爱美国,这有什么错吗?我们的孩子以后也会面对同样的问题。
华人移民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到目前为止,除达赖外,有7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包括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1986年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和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籍,2000年诺贝尔获文学奖,时年52岁)。从他们的简历来看,中国背景和中国文化的底蕴对他们事业的成功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他们中的很多人中国情结很深。比如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现在都回到了中国。谁也不会忘记,尽管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丁肇中用英语讲话比用汉语更为得心应手,但是在诺贝尔奖授予仪式上,丁肇中就是坚持要求用自己的母语汉语致答辞,因为他为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华人的第二代,第三代,不一定总只局限在自然科学领域,他们有人要参政,有人要当律师,有人要当法官,不完全融入当地社会是不敢想象的。让我们来看看华人参政的几个第一。
前美国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Gary Faye Locke)是第一个当选为美国州长的亚裔及华裔美国人。他目前为第36任美国商务部部长。
出生于台北市的赵小兰(Elaine Chao),美国第24任劳工部长,她是美国内阁第一位亚裔妇女,也是第一位华裔内阁成员。
去年,华裔女候选人赵美心成功当选加州国会众议员,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女国会议员。56岁的赵美心(Judy Chu)出生于加州,从政已有24年,曾三次当选蒙特利公园市市长,2003年当选加州众议员,现任加州平税委员会副主席。赵美心的当选,是美国华裔尤其是华裔妇女从政的一个历史标志,意义重大。
从他们的从政简历来分析,他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至少与他们多年来不遗余力地融入主流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有多大?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 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到底能有多大呢? 如果你的孩子是在中国学习过一段时间, 对中国有一些了解, 可能还好一些。而如果你的孩子是在国外出生, 对中国的了解完全来自父母的传输,则情况恐怕相当不乐观。孩子们在学校或在各自的生活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事情,会改变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让我们无所适从。
记得我的孩子小时候就因为他的小朋友们说中国的坏话而闷闷不乐。事情的起因是他的同学们说中国人残忍,吃狗肉。大家都知道,美国人对狗是怎么看的,他们的狗权往往比人权还要大。狗是人类的朋友,中国人竟然吃狗肉,这还了得?孩子回来和我们谈起这件事,我们也为难。只好对他说,美国人不了解情况,中国人很多年前,有些地方确实有这个不好的习惯,但现在已经没有人吃狗肉了,爸爸妈妈都没吃过狗肉。
不幸的是,中美这两个大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利益,一直冲突不断。问你自己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中美发生冲突了,你的孩子会向着哪一边?
北京奥运会对很多父母和孩子是个考验。当时很多家里都出现了父母为中国队加油,而孩子为美国队喝彩的尴尬场面。我们很多人虽然离开中国多年,现在不少人已经入了外国籍,但碰到像奥运会这样的体育比赛还是自觉不自觉地为中国队员加油。而孩子对我们就不那么理解了,我们是否也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呢?有一次我看到孩子在为美国的体操队员战胜中国队喝彩,我无意识的问了一句:“美国队赢了,中国队输了,你高兴呀?”孩子也不假思索地顺口答道:“当然。”我这才恍然大悟。
有鉴于此,后来,我对奥运的很多比赛结果和纠纷都不予置评了。为了缓和气氛,我只好这样对孩子说:“我们都应当高兴,因为比赛成绩最好的两个队与我们都有关系,不管美国队赢,还是中国队赢。”孩子们对我这句话也大表赞同。
这种情况尚属于可操控范围的,可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我觉得无能为力。孩子越来越大,学的东西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当他们学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国际政治时,很多敏感的话题都会涉及,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以及与民主、自由、人权相关的部分。美国的教科书加上美国的老师,不大可能有什么对中国友善的话。我能感觉到孩子对中国的印象在变,他们谈起中国的时候,没有多少让他们值得骄傲的,在朋友面前也有点不光彩,似乎只有与中国撇清关系才是最体面的方式。我有时问自己:让孩子做中国人是否太沉重?
孩子大了,还有一个不受我们制约的因素是他们对自己婚姻大事的态度和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终身伴侣。你是否担心你的孩子给你领回来一个你最不想看到的朋友?说实话,对大多数父母来讲,不参与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话说回来,即使我们想参与,恐怕也没有这个权力。我对自己说,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我们这么多年的投资,如果连孩子这一点都没教会,那将来再多的投资也可能是只赔不赚了。
结语
早在1996年骆家辉当选州长时,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曾说,骆家辉是数百万美国亚裔移民中值得骄傲的人,“这些亚裔移民用他们的辛勤劳动、他们的家庭价值观和他们作为公民的良好表现,增强了美国的力量。他代表着我们大家都能够实现的未来。” 那么,就让这位美国前总统的话来作为本文的结语吧。祝愿我们的孩子们既保留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又能坚定不移、勇敢地融入主流社会,成为一个所在国和中国人民都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