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国庆节 [2012/07]
- 房事多谋 [2013/12]
- 去休斯顿换护照 [2010/04]
- 《古兰经》里早就预言了世界末日要到来的100个征兆 — ZT [2010/12]
- 乌镇 --- 中国十大古镇 [2010/03]
- 年年国庆今又七.四 [2011/07]
- 重游赌城 [2011/05]
- 小城故事并不多 [2010/02]
- 印度的 Network [2010/07]
- 国内国外,在哪都是一辈子 (ZT) [2010/02]
- See you tomorrow vs 酱油没有了 [2009/10]
- 我为什么忘不了他? [2009/09]
- “总统山” [2009/10]
- 就业的迷思 [2010/06]
- 震惊 [2010/06]
- 莉莉的爷爷冻死了 [2009/12]
- 今年小城国庆游行 [2010/07]
- 比特,菲尔和他们的中国妻子 [2009/12]
- 我们地球有多大? [2009/10]
- 新婚第一关 [2009/11]
- 请继续为丹奇投票加油 [2010/02]
- 偶们这里下雪了 [2010/01]
- 在印度的 Service Support [2010/07]
短期一个人遭遇到那么几件飞来横祸倒霉事的确够稀罕烦人的。分析原因呢?就是醉酒驾驶,近距离尾随,和不清除高速公路危险障碍物,等等的受害者。在交通管理上,美国真有向德国学习的“空间”。
酒后驾驶,美国是测血液酒精浓度,什么样可以什么样不可以,很“人性”的给贪杯者留有“余地”,因此就会有醉酒驾驶的事发生。我在德国时他们对酒后驾驶是“零容忍”,要喝酒别开车要开车别喝酒。过年过节有party,能坐公共交通的就坐公共交通。非要自己开车的就推派一个兄弟接送大家,在聚会时光喝饮料滴酒不沾。法律严格了,还是会有人“试法”,但数量就会大大地减少。
行车时的间距,德国的交通规则规定时速每增加10公里就增加一个车距。美国怎么规定的?别看我在这里开了那么多年车,我说不清。但我十几年的痛苦经验是,只要你刚按德国习惯留足车距,马上就有车插进来。前面你有主动权,松一下油门有距离了。可后面的事不好办,美国人开车喜欢做“跟屁虫”,哪怕在高速上开65-75迈(英里,约 105-121 公里)时速,他就两三个车距跟着你,哪怕他后面一辆车没有也那么近距离跟着你。嫌我慢有种就超车啊,不的,他就那样。尤其是晚上,一辆SUV
或 PICK-UP 近距离跟着你,那灯光照得你眼晕。所以尾随撞车就普遍,不死伤也让你吓一大跳。
德国学开车必须去驾校,最短学习时数是“年龄+10 小时”。二十岁的人,至少要学30小时,四十岁的人就要学50小时。有两小时开夜车训练,有两小时高速公路训练。考交通规则时外国人可用英语考,但有75个有关行车标识的德语单词一个也不许错。路考时要用驾校的车,老师坐考生边上,警察坐后座。不但看你车开怎么样,还观察你的反应。比如在住宅区每到十字路口你是否把右脚从油门移到刹车踏板上,老师是否帮你带过刹车,一个细微的过错就导致你这次考试流产。当然,学费那可是一笔银子。我记得当时是37 德马一小时,50课就是 1850 德马!但培养出来的驾驶技术就“硬当当的”啦。而在美国就简单多啦,交通法规考过就给你“学习驾照”,只要旁边有有正式驾照人陪着你就可学开车。年轻人一礼拜(每天开一小时),年纪大点的两礼拜,有的第一次考就过了。这种做法符合了“在战争中学战争”的理论,可这“无形杀手”有后患那。
在德国上高速公路,并进前这段路(加速道)比较长。让你把车速提高到正常车速,然后“见缝插针”。美国没这个考虑,要么老老实实等机会,后边一大溜车跟着你等。要么也“见缝插针”,硬挤进去,车速没起来就让后边的车不是为你减速就是换道。在德国,最左边的道是“超速道”,超完前面的车就又回到中间道。大家一丝不苟。而在美国就不在乎这点。我记得那时去柏林有一段路最高时速允许150公里(不很确定,请德国的村友指正。),折合英里93迈!大家遵规导矩了就有了开快车的安全保证。
德国的行车标识很全面很清晰。城市里到处有指向市中心的标牌,这样不管你在城市的哪个位置都能搞清自己所在方位。道路分“有优先权”和“一般”的,这样会车时谁该让谁就很清楚。一有交通事故专家就会分析原因,增加或改变标识。美国的交通标识,知道的人不用看它,不知道的人看它就会走错路。
美国的路桥修理周期太长,修路就把桩标往那一放,也不见有人在修,遥遥无期。纽约的 Williamsburg
大桥我上世纪90年代搬去时在修,我2005年搬走时还没修完。而德国修路一般都在半夜修,第二天早上交通高峰前就收工了。我半夜坐地铁回家就看到过工人在冲洗地铁站。纽约地铁不知八十年是否冲洗过?
十五年过去了,美国在这方面没见什么长进。也不知道德国现在是否比以前退步了?这样就可以“拉近距离了, 呵呵。事实上,德国一定更先进了,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