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拉盛- by 北京胡同串子 [2014/03]
- 混在法拉盛-老裘遇到不公,咋办? [2021/01]
- 塑化劑比三聚氰胺更恐怖 [2011/05]
- 赵燕为什么会输? [2009/06]
- 維州華裔工程師 Oakland, California 遇害 [2010/07]
- 史諾登背後的真相(ZT) [2013/06]
- 无德无信? [2013/05]
- 为啥郭文贵会拯救中国? [2020/09]
- Chinese in Oakland, CA-Copy from the World Journal [2010/07]
- 华人老裘在法拉盛-为我加油 (ZT) [2021/01]
- 中國女孩廉價?(ZT) [2013/07]
- 华人老裘的新生活 [2021/01]
- 買鑽石、黃金保值? [2009/07]
- Best Defence is Offence! [2010/08]
- 地痞各霸一方,敢作敢当,越来越像警察 [2009/07]
- Cartier - Men's Watch [2011/03]
- U.S vs China [2010/11]
- 郭文贵还能骗到那一天? [2021/01]
- If you do not like the U.S.... [2010/08]
- 对抗诺奖 中国向连战颁孔子和平奖 [2010/12]
- 誠信是中國「軟實力」崛起的基礎 [2010/07]
作者:贾三都
至2004年10月16日止,由黔南州驻上海办事处刘世祥主任操办,张先生及其学生、亲友出资53700元资助黔南州部分中、小学生,使28名家庭贫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子受益。
张,祖籍上海,66年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拜别身患胃癌的母亲,到三都县周覃区医院工作,面对缺医少药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他把对母亲的崇爱注入工作,一盏马灯、一把雨伞、风里雨里、不分昼夜、救死扶伤,足迹遍及周覃地区。他高尚的医德、精湛折医术,深得当地乡民的赞誉。12年后,他考回母校深造,获博士学位。88年移居美国纽约,从事教育科研及临床工作。
他身居海外,仍眷顾周覃,从2001年4月19日起,每年拿出薪金4000元资助周覃中学的贫困生,他在上课和医治病人中,常常讲起周覃的民风民俗,周覃人的贫困状况,引起听者的共鸣,先后有倪莉莉、曹怀珠、严见一、陈俊美、任静(15岁)王逸慧、张嘉捷八位华侨加入资助者行列。
2004年7月19日,其侄女婿、荷兰籍华人叶国强及其朋友苏文化起而效之,以29774元人民币资助贫优生。
张先生在信中说:“周覃是我渡过十二年青春岁月的第二故乡,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年华是在那里渡过的,留下了许多回忆,留下最好的朋友,更丰富了自己的阅历,那时的物质条件差些,但生活很愉快。
而今身在异国他乡,物质条件改善了,缺憾的是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自己不从事商业,无法在贸易开发等方面助一臂之力,只有一颗感恩的心希望乡亲、朋友们能平安、健康、幸福”。
对自己的资助行为,他说:“很惭愧,我的区区小数,惊动大家,我希望受助的孩子不要为此而感到负担,能考上大学自然很好,万一没能成功,只要尽了力,心中无遗憾。任何岗位都能发挥自己的光与热,做个诚实有用的人就是了。”他又说:“我也希望你们能大学毕业,争取来美国留学,我会尽自己的力量照顾你们的,可以在我家吃、住。大部分留美学生都是这样过来的。
对贵州这片热土,他寄托自己的恋情和祝愿、希望。孩子们不负众望,在学习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真为他们感到高兴。离开贵州已近25个年头,梦中依稀还是难忘这片纯情、美丽的土地,希望在孩子们身上,使我的第二故乡能摆脱贫穷,走向富裕。同时也希望他们接受新事物的同时,又不丢掉以往的优秀传统,这比单纯地“好好学习”更难”.
策应张先生加入资助行列的华侨中,年龄最小的叫任静,15岁,她的母亲李继红是张先生的学生,任静听母亲说,这世上尚有无钱上学,甚至吃不饱肚子的儿童时,她捐了五十美元,并为帮助了别人感到高兴。
先后两次捐出100美元的王逸慧,是张先生学生的妹妹,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和慢性肾病,常要做血液透析才能维持生命,庞大的医药开支使她经济拮据,她自知来日无多,宁可从口里省下一点,帮助需要的人。
捐出5000元人民币的荷兰籍华侨苏文化,刚做完换肝手术,术后病况不佳。
现张先生启动捐助贫困生行动已历四个年头,款额从四千元累至五万多元,捐款从一人增加到11人,复盖校从三村周覃中学、三都民族中学到都匀一中、都匀二中。受益的28名学生中,88%是农民子弟,其中七名学生已分别进入清华,印尼总统大学等高校就读,现在高中学习的学生,刻苦勤奋,04年9月下旬结束的第21届全国中学生物换星移奥林匹克竞赛贵州赛区复赛中,有蒙春辉获一等奖,陈海波、韦建哲、岑义顺获二等奖,曾繁江获全国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贵州赛区预赛高中组一等奖。
中国到美国,水迢、路远,张先生的雪中送炭受助学生体味很深,“毕竟血浓于水”。
潘风钢,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下板甲组子弟,该村12户人家,锁居深山,交通不便,是国家级贫困县中的极贫组,他升小学四年级,因交不起书费,无被褥入住中心校而失学。靠跟别人扛板子,锯木条挣钱。重返学校,他拼命读书,终以优异成绩考上县城的鹏城希望学校。三年的初中生活,几乎没有早餐的概念,他说:“多数的情况下都得把一顿饭分成两半(当时的饭量很多)省下的饭票可换来一些学习用品”。靠自己的勤奋,他又以优异成绩被省级重点中学都匀一中录取。上了高中,远离家乡,叔叔从牙缝里抠出一至两百元,不定期寄给他,学校每月给他30元民族生补助金,为了支付学习、生活费用,为了每学期给弟弟100元入学费,他除了在学习上比拼外,还得挤出空来,为来匀开店的老乡打工,为中巴车临时卖票,高三时段,他得到叶国强先生的捐助。能让他静下心来参加高考,被青岛科技大学录取。十二年的基础教育他跨了三步,从村读到乡、从乡读到县,又从县读到州,但他仍感愧疚和缺憾,“没有给所有的恩人们作个圆满的报答”。
至2004年10月16日止,由黔南州驻上海办事处刘世祥主任操办,张先生及其学生、亲友出资53700元资助黔南州部分中、小学生,使28名家庭贫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子受益。
张,祖籍上海,66年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拜别身患胃癌的母亲,到三都县周覃区医院工作,面对缺医少药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他把对母亲的崇爱注入工作,一盏马灯、一把雨伞、风里雨里、不分昼夜、救死扶伤,足迹遍及周覃地区。他高尚的医德、精湛折医术,深得当地乡民的赞誉。12年后,他考回母校深造,获博士学位。88年移居美国纽约,从事教育科研及临床工作。
他身居海外,仍眷顾周覃,从2001年4月19日起,每年拿出薪金4000元资助周覃中学的贫困生,他在上课和医治病人中,常常讲起周覃的民风民俗,周覃人的贫困状况,引起听者的共鸣,先后有倪莉莉、曹怀珠、严见一、陈俊美、任静(15岁)王逸慧、张嘉捷八位华侨加入资助者行列。
2004年7月19日,其侄女婿、荷兰籍华人叶国强及其朋友苏文化起而效之,以29774元人民币资助贫优生。
张先生在信中说:“周覃是我渡过十二年青春岁月的第二故乡,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年华是在那里渡过的,留下了许多回忆,留下最好的朋友,更丰富了自己的阅历,那时的物质条件差些,但生活很愉快。
而今身在异国他乡,物质条件改善了,缺憾的是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自己不从事商业,无法在贸易开发等方面助一臂之力,只有一颗感恩的心希望乡亲、朋友们能平安、健康、幸福”。
对自己的资助行为,他说:“很惭愧,我的区区小数,惊动大家,我希望受助的孩子不要为此而感到负担,能考上大学自然很好,万一没能成功,只要尽了力,心中无遗憾。任何岗位都能发挥自己的光与热,做个诚实有用的人就是了。”他又说:“我也希望你们能大学毕业,争取来美国留学,我会尽自己的力量照顾你们的,可以在我家吃、住。大部分留美学生都是这样过来的。
对贵州这片热土,他寄托自己的恋情和祝愿、希望。孩子们不负众望,在学习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真为他们感到高兴。离开贵州已近25个年头,梦中依稀还是难忘这片纯情、美丽的土地,希望在孩子们身上,使我的第二故乡能摆脱贫穷,走向富裕。同时也希望他们接受新事物的同时,又不丢掉以往的优秀传统,这比单纯地“好好学习”更难”.
策应张先生加入资助行列的华侨中,年龄最小的叫任静,15岁,她的母亲李继红是张先生的学生,任静听母亲说,这世上尚有无钱上学,甚至吃不饱肚子的儿童时,她捐了五十美元,并为帮助了别人感到高兴。
先后两次捐出100美元的王逸慧,是张先生学生的妹妹,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和慢性肾病,常要做血液透析才能维持生命,庞大的医药开支使她经济拮据,她自知来日无多,宁可从口里省下一点,帮助需要的人。
捐出5000元人民币的荷兰籍华侨苏文化,刚做完换肝手术,术后病况不佳。
现张先生启动捐助贫困生行动已历四个年头,款额从四千元累至五万多元,捐款从一人增加到11人,复盖校从三村周覃中学、三都民族中学到都匀一中、都匀二中。受益的28名学生中,88%是农民子弟,其中七名学生已分别进入清华,印尼总统大学等高校就读,现在高中学习的学生,刻苦勤奋,04年9月下旬结束的第21届全国中学生物换星移奥林匹克竞赛贵州赛区复赛中,有蒙春辉获一等奖,陈海波、韦建哲、岑义顺获二等奖,曾繁江获全国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贵州赛区预赛高中组一等奖。
中国到美国,水迢、路远,张先生的雪中送炭受助学生体味很深,“毕竟血浓于水”。
潘风钢,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下板甲组子弟,该村12户人家,锁居深山,交通不便,是国家级贫困县中的极贫组,他升小学四年级,因交不起书费,无被褥入住中心校而失学。靠跟别人扛板子,锯木条挣钱。重返学校,他拼命读书,终以优异成绩考上县城的鹏城希望学校。三年的初中生活,几乎没有早餐的概念,他说:“多数的情况下都得把一顿饭分成两半(当时的饭量很多)省下的饭票可换来一些学习用品”。靠自己的勤奋,他又以优异成绩被省级重点中学都匀一中录取。上了高中,远离家乡,叔叔从牙缝里抠出一至两百元,不定期寄给他,学校每月给他30元民族生补助金,为了支付学习、生活费用,为了每学期给弟弟100元入学费,他除了在学习上比拼外,还得挤出空来,为来匀开店的老乡打工,为中巴车临时卖票,高三时段,他得到叶国强先生的捐助。能让他静下心来参加高考,被青岛科技大学录取。十二年的基础教育他跨了三步,从村读到乡、从乡读到县,又从县读到州,但他仍感愧疚和缺憾,“没有给所有的恩人们作个圆满的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