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法拉盛收到我的第一张罚单 [2009/07]
- 去了jones beach。 [2009/07]
- 鲁豫啊鲁豫,真是雷死我了啊。网上看到的,转来大家一起看看吧。 [2009/08]
- brainwasher进来看伪娘 [2009/08]
- 我,从小就喜欢听张学友的歌,有些都没听过呢。 [2009/07]
- ML是什么意思 [2009/10]
- 关于烧饼的做法 [2009/07]
- 关于洗澡 [2009/07]
- 人比较懒,所以请客就做下面的这几道菜,大家看看,提点改良意见 [2009/08]
- 看了娃娃姐的记录后,说说小三的事 [2009/08]
- 揭露同学聚会的真实面目!!!(转) [2009/07]
- 你知道什么是BF和GF么?挺老土的,但是看了觉得也是那么回事 [2009/08]
- 美瞳很重要,MM们,学习了 [2009/07]
- 北大“关机门”事件最全版 [2009/10]
- 连成人都不宜的11部顶级伦理电影!!!(我在淘宝上看的,ZT) [2009/07]
- 万能的坛子啊,你能告诉我,中国30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吗? [2009/07]
- 哪有那么多帅哥美女啊?!说说整容 [2009/10]
- 有些事,说说大家看看的 [2009/08]
- 我转的,我转的。永远不要作的事情,,切忌切忌~~~~!!!!! [2009/08]
- 太吓人了!毛骨悚然!绝对真事!绝对真事 绝对真事 【小童转帖】<我接着转一下> [2009/07]
- 娃娃姐姐,看过来,腰果鸡丁,京酱肉丝还有麻婆豆腐 [2009/08]
- 我的不靠谱的朋友们 [2009/07]
- 婚礼上的一百元 [2009/10]
- 一个小测试,做做玩吧,测试你是不是个“疯子” [2009/08]
- 菜谱继续。本来想偷懒,过两天再说,结果,明后天事情还不少,今儿都弄完了得了 [2009/08]
最开始看见兔爷儿,是在庙会上,那会的庙会有点像赶集。白云观那有特长特长的糖葫芦,看着就想要。小时候到冬天就是想吃糖葫芦,酸酸甜甜的。在挨着卖糖葫芦的,有个卖兔爷儿的,大大小小,一排排的坐着,当时看上去的感觉就是,真好看,兔爷儿的眼神很好,说不上来的一种感觉,但是看见之后觉得很舒服。都是手工做的,那会手工的不值什么钱,不像现在,一个兔爷儿小小的就要25人民币一个,大点的上百的都有。当时爷爷买给我的时候好像就几块钱,小心翼翼的捧回家,插上兔子耳朵,摆在写字台上。
然后,就好奇,为啥要做成这样?什么时候有的?自然,传说就来了:
兔爷形象来源于月中的玉兔却又不同,(我从网上抄的,人家写的全,我就知道闹瘟疫的事,后面的不知道)当时北京流行瘟疫,玉兔下来治病,可是因为一身白,谁都不让进,她只好去庙里借神像的盔甲打扮成男子去挨家挨户治病,为了赶时间,她换乘了好多中动物,狮子老虎什么的,当最后人们看到她返回月宫,才恍然大悟,为了感谢玉兔,就在每年中秋以兔爷像来祭祀。
清末徐柯在《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说:“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
但由于“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风俗,小孩子经常在傍边模仿母亲祭祀的样子,兔爷就慢慢交给小孩子祭祀了,再后来就演变成儿童玩具,并产生了好多能活动的形象。
例如在《春明采风志》就曾记载记载:“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下扯其线,则唇乱捣。” 在北京还有一种俗称“叭哒嘴”的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
但由于“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风俗,小孩子经常在傍边模仿母亲祭祀的样子,兔爷就慢慢交给小孩子祭祀了,再后来就演变成儿童玩具,并产生了好多能活动的形象。
例如在《春明采风志》就曾记载记载:“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下扯其线,则唇乱捣。” 在北京还有一种俗称“叭哒嘴”的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
兔爷是北京老传统玩具,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这样描写:“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而它最早出现在明末,用来祭月的,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明《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而它最早出现在明末,用来祭月的,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明《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在清朝年间,上至北京东安市场的高级货店,下至各大庙会集市及繁华地区街摊都会有摆卖的“兔爷儿”。那时的兔爷儿,多是用泥模子扣出来的,也有手工捏的。除了头顶上那对长耳朵和画上的三瓣儿嘴巴露出兔子模样外,“兔爷儿”的身体、脸形、姿态都是人的样子。除源于清光绪年的一种金甲红袍、端坐于莲花塘上的正统型兔儿爷外,常见的兔爷儿大致分为戏曲角色型和生活型两类。前者脸谱穿戴、身段神气。后者更加人化,也更趋社会时尚,如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卖茶汤的……社会群相应有尽有。
下面是我家兔爷儿和兔奶奶的照片
背景是我家小朋友的画笔盒子。中西合璧了
骑黑虎还有骑黄虎,还有骑白象,骑莲花,还有会捣药的兔爷儿。这次就带了两个过来,家里还有好几对,有以前买的,有去年春节的时候去雍和宫买的,还有就是去华夏民俗村买的。再说一句啊,泥人张,好像也出兔爷儿了,我上次在某商店见到过一次,好像是展览,不卖。后来再去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