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爱电影 [2012/12]
- 清修论VS万友论 [2012/12]
- 《中国湖》连载上部(十二章下) [2024/04]
- Wine and love [2012/12]
- 《中国湖》上部连载(十三章) [2024/04]
- 离(小小说) [2009/08]
- 《中国湖》连载上部(十九章) [2024/07]
- 《中国湖》连载上部(14上) [2024/04]
- 嘻哈看日食(水滴答日记24.4.9) [2024/04]
- 夜伴吗啡女 [2012/11]
- Google 地图 (小小说) [2010/03]
- 《中国湖》连载上部(12章上) [2024/03]
- 约会(小说) [2010/03]
- 《中国湖》连载上部(7) [2024/03]
- 搬家(原创) [2009/09]
- 较劲 [2009/08]
- “我爸说”“我妈说”(原创小小说) [2009/09]
- 给SirCat的留言 [2009/09]
- “奶奶!” [2009/08]
- 浴 [2010/03]
- 可有幽香? [2009/08]
- 水柳儿 [2009/08]
时代变化,今非昔比,一切陈旧的习惯和观念都在随着这个花花世界的日新月异而千变万化,一男一女一夫一妻制在经受同性恋、婚外恋、多角恋的挑战,人类的道德观在经受人性论的重锤敲打。而文人独善其身、守节如玉、甘耐寂寞、专注诗书的传统观念也要升级为交友上万,这,这,这,不免浓雾锁眉,心起千千结。六三那贴没敢去接茬,全因这个结,结的混沌,需要稍作思考调理,方可慢解。
我曾经认为,为文之人学会忍受寂寞孤独是作文的基本功夫。这里的寂寞孤独,并不是无依无靠孤单无助的忧郁悲凉之境,而是一种心灵的清净和独处,一种旁观者的淡然和冷静,一种不求喧哗热闹的返璞归真,一种不急不躁的淡泊宁静,并非痛苦。无论思想如何深刻,交友如何广泛,生活阅历如何丰厚,落笔成文这件工作,是直接而枯燥,甚至是辛苦和寂寞的。你不能一边高谈阔论,一边凝神聚思,也不能一边饮酒作乐,一边笔起墨落。古代文人墨客三分酒精高了兴致,即兴吟诗作画之士虽不乏其人,也多是头悬梁锥刺股辛苦操练的基本功早已打足,达到了满腹经纶可随时供应的境界,非常人可及。普通人做普通文,多需摈弃周遭干扰,埋头苦思,低首闷写,成文后反复修缮斟酌,方可最后示人。这一份静心清修的功课,写作初期,无论如何是逃不掉的,写作中后期,是否可免,保留怀疑。而且,除了饱读诗书和锤炼文字,深沉的思想沉淀也是需要安静的空间和安静的时间来消化支撑。
我这个曾经的认为,现如今,显然落后于时代(至少是落后于摩登男儿六三为代表:)),需要扭捏出墨鱼的多肢体和多方向来,以迎合时代(以六三为代表)的多样化新发展。
众所周知,单纯的文字修炼,并不能成就上等文章,华丽词句的堆砌,言之无物,有肉无骨,那文章做了厕所手纸,恐怕还嫌太硬,倒可当得起制造垃圾糟蹋环境的一大功臣。只有结合了生活阅历、人间冷暖的文字,才会令读者心有戚戚,字里行间或嬉笑怒骂或指点乾坤,都让读者随文字之旅眼随心动,一同拍案惊奇,一起悲喜交加。文章如果能写到这样出神入化的地步,即使文字略显粗燥直白,却含足够启人心智之大美,人人爱读,归为好文章之列,便绝不为过(比如六三的文字)。当年白居易写诗词,就力求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据说他每写一诗,必对家中老妪读之,改得人人都懂,方罢。这便是文字浅显直白,泽被大众、普照苍生的高超境界,也吻合了文学创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本质意义。你熟悉生活,生活便回馈给文字以丰厚淳朴的内涵。
网络是个近观的社会结构,大众的经历大聚会,思维大熔炉。六三提到交友一万,恐怕不仅指生活中可以谋面的朋友,如果万人得朝夕相见,您还不被挤压成头发丝儿了?别说写字了,您一天24小时变成240小时,也轮不上和每个人讲一句话。这万人大军里十之有九应是网上无缘相见的文字友人。富贾如此,等于拥有上万个经历和思想可以借鉴、切磋和交换的友人,何等庞大伟业?这当然算得上认识生活、开阔思维,丰富阅历的无价之产。
鲁迅先生曾在一篇文字中谈到生活经历在写作中的重要性,提到“所遇,所闻,所见,所作”四个要素,指出其中“所作”并非亲身作过才可述之笔端,写杀人不一定要去杀人,写妓女不一定要做妓女,便是这个道理。我想,我们现代人因为网络的发达,比旧时人幸运很多,从网络中汲取的,正是所遇、所见、所闻这三样宝贝,只需时常在键盘上敲敲点点,得来全不费功夫。
值得一提的是拥网友一万,网络互动也必定风生水起。对治疗懒惰情绪,刺激写作欲望,定有特别疗效。后面一群人高声呼喊为你助威,酸了腿的你定会顿生蛮力,终点仿佛缩短,在众人呼喝加油声中你会鼓足干劲长久处于冲刺状态。这样的正刺激,不能不说是相当有效的文字催化剂。我曾见过一种写手,只会在网上一段一段随写随发,自己电脑里从不保存完整文件,下了网便失了写作动力。我曾认为这样需要网络回馈来支撑写作的写手不可能写出内敛和价值丰厚的作品,但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写手,在以这种方式成就写作之梦,梦想成真的也不在少数。事实胜于雄辩。对于这类写手,那万友大军,就更显重要,几乎是呼吸的气管一样,断了气管,便断了写作的生命。
所以,我开始审视自己古旧的观念,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这努力的方式完全可以春有春花,夏有夏草,是阵地作战,还是迂回包抄,不同人尽可以选择不同方式。在热闹中写,在寂寞中写,孤家寡人地写,众星捧月地写都可成就写作,孰是孰非,并非定论,只要能够落笔成文,自己写着高兴,别人看着满意,就大可昂头做人,网上网下叱诧笔端。
想到这里,这千千结似乎已解得差不多,似乎清净论要向万友论缴械投降。但口含一口红酒,低头审视自己之时,发现我仍然只能对万友之说恭敬有余,慎重实践,至少它不能成为我成就写作的必要条件。一件衣服,它是领口一圈花边,一盘佳肴,它是盘脚坐的那朵罗卜花儿,有了好,没有也不妨碍吃饱穿暖。生活坐标上,用来独处和冥思的安静区间和交友论道的繁华区间应该相隔相伴,静动相辅。文字往往在动中滋生,在静中完成。完成的过程总是难过滋生的过程,所以静多动少,成为必然。
宁静独处之际,不需网上寒暄,席间应酬,只需大脑在内部紧张忙碌,即便雷鸣电闪,那一付肉身仍仿佛脱离尘世般一动不动,孤立静止。此处的静,希望达到王国维先生所指“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境界,是一种内在对生命咀嚼和思考的过程:读,思,写,甚至不读不写,留下一段独处的空白,也很好。最后付诸笔端的,是猫是狗,是鲜花还是毒草,悟性有长有短,也只能顺其自然了。“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这样“写”与“观”的过程,对我,在喧哗中实难达到。
佩服六三兄等众多网络写手,既能工作生活两不误,又能随心所欲网上游走,八方出击四处留痕,埋头写字亦可高质高产。这需要卓越的敏思,聪慧的快手,充沛的精力,高效的时间掌控能力,方可成就。
我想,我的清修论与六三的万友论,原本就是朋友,爱酒喝酒,爱肉吃肉,光明大道和独木小桥如何去走,谁在乎?条条道路通了那罗马,便你好我好,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