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毛新宇的智商和情商 [2009/10]
- 杨振宁的性能力和他的废话 [2011/07]
- 郭美美挑动了中国社会最敏感的神经 [2011/08]
- 都市两性生活速写(没虚构的原创微小说四篇) [2011/09]
- 歼20宣告韬光养晦的结束 [2011/01]
- 这是一个黄世仁扬眉吐气的时代 [2011/08]
- 暈!即便喜欢八卦的人也会晕! [2010/08]
-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巴菲特,只会出刘老根? [2011/08]
- 中国当上世界老二的沉痛代价 [2011/09]
- 下一代中国领导人的日子不会好过 [2011/08]
- 人类将走上衰亡之路 [2013/12]
- 人杰与人鬼 [2011/07]
- 海外中国人是咖啡中的茶叶 [2011/07]
- 女人不简单 [2012/11]
- 造假,人性在造假中泯灭 [2011/07]
- 愚蠢的中国人 [2012/01]
- 其实有一招比9.18游行示威更妙 [2010/09]
- 为什么日本人会对中国人如此傲慢? [2011/10]
- 看看两岸政治人物的书法 [2009/10]
- 人民,是毛泽东把握得最精准的另两个字 [2011/10]
- 为什么日本人不去“北方四岛”撞船? [2010/09]
- 比傻,中国绝对是世界第一 [2010/11]
- 为“贝壳村”中秋共庆求下联(续二):佳句越来越多 [2009/09]
- 冒牌先生为“贝壳村”断章测字 [2009/09]
- 这里的对子,你肯定对不了! [2009/09]
- 为“贝壳村”中秋同庆求下联 [2009/09]
巴结,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让人鄙视的词语,但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鄙视”是虚的,“有效”是实的,中国人讲实际,故古往今来,“巴结”之香火延绵不断,在如今的年代里,“巴结”之家族更是人丁兴旺。过去奴才巴结主子,现在下级巴结上级。如果扩展开去,绝对是一幅如清明上河图一样的长卷:小偷巴结警察,罪犯巴结法官,小贩巴结城管,病人巴结医生,女学生巴结老教授,拿纸的巴结盖章的,跑腿的巴结动嘴的,住陋室的巴结住别墅的,演戏的巴结举喇叭的,台上唱歌的巴结台下打分的, 无钱的巴结有钱的,有钱的巴结有权的,宪法中的主人无人巴结,宪法中的公仆抢着巴结。。。。。。
不巴结之人,古往今来也有之。宋代的包拯,“清節美行,著自貧賤,讜言正論,聞於朝廷。”(欧阳修)明代的海瑞,清廉正直,刚正不阿,敢于批评强权,官做得不大,但留名青史。清朝的林则徐,其名便是效法福建巡抚徐嗣曾之意,不畏外国强权,是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泱泱大国,悠悠历史,不巴结之人,如凤毛麟角,何故?天子的眼光自上而下,即使是慧眼,又无小人故意遮挡,岂能识得普天率土之上的一草一木?即使能看清,首先映入眼帘的也肯定是喜欢弄些动静的大树,绝不会是默默无闻的小草。即便是伯乐坐轿过市,看到的也只能是在街边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奉承马,岂能有机会看到所有“才美不外见”的千里马?
都知道“近君子,远小人”是为官之道。问题是真君子不会巴结,无人知晓,可能远得看不见,只能“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而小人最擅长巴结,鞍前马后,体贴入微,时间一久,在相马者看来,身边这匹就是自己最好的千里马了。和珅对于乾隆就是如此,难道康熙为其慎重选择的良师没教过他“巴结”之词是何意?难道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的智商不如和珅?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巴结”毕竟是好东西,如口渴时及时送到嘴边的甘霖,如风寒时及时披在身上的裘衣,“十全老人”再全也全不过和珅的马屁。
从被巴结者的角度来看,要界定巴结和忠心很难,就说和珅,在乾隆眼中是忠心,在嘉庆眼中是巴结,同一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界定,这是因为前者要用他,后者想搞他。由此可见,标准在被巴结者心中。于公,应爱人才;于私,更喜奴才。人才者不一定会巴结,但奴才们肯定擅长巴结。在中国的明代,甚至出现奴才当政,宦官专权,加剧了政治上的腐败,并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擅长巴结的奴才,肯定无才又无德,由他们当道,绝对是国家之不幸,民族之悲哀。
大凡想巴结者,第一步都会解决一个距离问题,近在边上才能巴结。就象和珅最早做过御前侍卫一样,到了御前之位,才能行巴结之实。又如李真,从一所无名气的师范学校出来,不可能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才。但凭着他的嗅觉,巴结到了一个有效的位置:副省长的秘书。先解决了一个距离问题,继而当上了河北省国家税务局局长。当他站上这个位置后,放眼望去,遍地是“巴结”,于是,口袋里,家里都是装不完的“巴结”。真是种瓜得瓜,种“巴结”得“巴结”。如果他还在学校讲台上,巴结学生,最多赚个家教的钱;巴结校长,最多赚个教导主任的位置。巴结尽管被人鄙视但很有效。在其他不巴结的人还在一步一步前行的时候,巴结已经变成一块魔毯,载着他飞上了云霄。目睹这一切后,原来像苦行僧一样练站桩打坐的人,决定放弃一切武学,就学一门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偏门功夫:巴结!
巴结之风盛行,国家基石动摇。于是提出“要重视不巴结领导的人”,思路极其对,但落实非常难。为什么?“不巴结领导的人”就像沙土,只有沙土才能看到,而沙土者位卑言轻。领导者就像花朵,最容易看到的总是擅长巴结的蜜蜂,一叶就可以障目,花朵到土壤之间,还有很多很多的叶片。。。。。。要想看见都难,何来重视?!
“巴结”已沉淀成一种民族文化,不是谁说一下就可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