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和荣誉----奥巴马的九条家规解读

作者:天涯之声  于 2009-9-15 01:2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其它日志|已有2评论

责任和荣誉----奥巴马的九条家规解读
 
         作者: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
 
    奥巴马夫妇对两个女儿,10岁的玛莉亚和7岁的萨莎,制定了几条看似简单,但含义深远,可操作性极强的家规。与中国的父母们不同,奥巴马的精英培养,不是说一大堆豪言壮语,设立“光辉’的目标,而是从最简单,最普通的事情开始。其实所谓的精英,就是把身边的事情做好。这些家规,我觉得与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不是讲大道理,而是要求细节。
我在这里对这九条家规进行逐条的解读,并应用小菁和小慧的案例辅助解说,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奥巴马家规的意义。
 
家规1、不能有无理的抱怨、争吵或者惹人讨厌的取笑。
    这一条,是非常重要和非常核心的教育内容。
    这一条容易被中国人理解为“礼貌和修养”,我认为不是。如果仅仅是要求在“礼貌和修养”上做到这一条要求,很可能培养出来的就是虚伪的人。中国宋明以后的儒家思想体制,就是仅仅从“外相”上出发,培养了虚伪人格的土壤,结果造成中国文化和民族整体性的虚伪和肤浅。
    这不是精英教育的原则,因为精英的原则是一切都从自己内在反省。
    抱怨的本质,是不愿意自我反省,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总希望把自己应该承担的一切都推给别人,如果面对不能接受的结果,发生了不愿意发生的事情,就找到一个替罪羊出气。所以要抱怨。
    抱怨看起来是“温和的”,因为它不公开冲突。但抱怨的心理行为又是杀伤力极强的,因为它带来了压抑和负面的情绪,而且带来了不负责任的态度和逃避问题的思维倾向。因此,我不会允许我的孩子抱怨任何事物,我的理解是:所有你不满意的结果,都是你自己选择的。所以,如果不满意结果,就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
    小菁和小慧都是“抱怨型”人才,她们都喜欢指责别人的错误,而回避自己的责任。特别是小菁的表现更为突出。可能因为成绩一向很好的原因,她更有资本来“瞧不起”别人,用挑剔和自负的眼光对看待周围的事物。
可以理解的是: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一开始都试图让世界围绕自己来转,而最终发现,自己必须服从宇宙的规律,一切都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如果家长没有承担责任,而是一味自恋,在儿童期满足了她们的这种行为和心理,就是为孩子的创造了一个虚妄的世界,他们就成功地培养出一个不肯负责任的孩子来了。
    抱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让自己朋友远离自己。喜欢抱怨的人将无法与周围的人群建立真正的朋友关系。随着年龄的长大,她们会越来越孤独,因此也越来越善于抱怨。她们用“抱怨”把自己关闭了起来,因此,喜欢抱怨的人,几乎不可能拥有很快乐和阳光的个性,自然,也不会有快乐幸福的人生。
    小菁的父母明明知道她有这个特征,但却愿意容忍。他们对老师说过:小菁很骄傲,谁都看不起,特别是看不起父母,回家对什么事情都不满意的样子。经常批评父母。可是,这对父母对此却很“宽容”,什么都没做。而小菁上学堂期间,由于知道老师不允许这样的行为,她很善于在老师面前装乖巧,用不说话来掩饰。所以表现并不严重。但是在学生中,反应她是班上最喜欢说闲话的两个学生之一(另一个已经被学堂开除离校)。这与我平时见到她时看起来乖巧胆小,甚至有些沉默的印象很不一致。
    小慧原来也是喜欢抱怨的,她倾向于认为总是别人不好。我对她的抱怨就是坚决的反击,要她接受一切都是她自己的责任。她会抗议说:如果狗咬了我,也是我错了吗?我说,当然是你错了。因为狗咬人是它的天性,责怪她是没有道理的,你应该想的是:如果不想被咬,为什么不事先做好防范?
    她对于自己离开学堂一年半的事情很懊恼,特别是回到学堂后,发现原来不如她的同学都比自己强很多,差距很大,所以很失落。原来对此很气愤,说是“被坏爸爸骗了”。我们很容易纵容她的这种思想,因为这是一个事实。但是我却不允许她这样思考。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你会受骗?是因为你贪心,他带你吃,带你玩,给你买东西,还哄你开心,你要什么都可以。而妈妈为了你好,不肯在生活上纵容你,也不回偏袒你,不会用一些不可能的事情哄你。所以你才觉得爸爸更好,才坚持要跟爸爸走的。走的时候你还特别高兴,难道不是吗?所以,结论是什么?
    小慧只好承认是自己愚蠢才会被骗,所以是自己的责任。因此刚来学堂的时候,对她的亲身父亲有很大的怨气,现在就没有了:因为她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当时他父亲并没有强迫她,实际上也无法强迫她!
现在的小慧,已经学会了不去抱怨,因此,她也学会了一个重要的品质,就是“自我负责”!而小菁,在父母的一贯纵容下,根本不懂得“责任”的含义,还是一贯的抱怨和逃避责任,开始越来越会编故事。
    “争吵”是激烈冲突的抱怨。同样是推卸自己的责任,要强迫别人承担过错,通过攻击来逃避自己的责任。因此,争吵反应了当事人更激烈的情绪和更顽强的自我,所以,是更坏的,更不负责任的表现。
    至于“取笑他人”,就是有意地突出别人的缺点,通过打击和贬低别人,来提高自己。因此,这种行为当然是“惹人讨厌的”,这会让自己遭遇强烈的反击,而且也会失去朋友,奥巴马当然要禁止孩子拥有这种恶习。
而小菁很喜欢这样做,所谓的喜欢“说别人的闲话”,就是通过对别人的贬低来抬高自我。遗憾的是,没有人对她的这个缺点施加惩罚和教育,因此她会继续发扬光大这个特点,这样她可能永远学不会如何尊重别人,自然,她也不会尊重自己,因此,她的人生之路,看来也就并不乐观了。
 
家规2:一定要铺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洁而已。
家规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冲麦片或倒牛奶,自己叠被子,自己设置闹钟,自己起床并穿衣服。
    这两条的内容,都是要求:一,把小事.简单的事情做好。第二,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且,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堂堂的总统,居然很正式地要求孩子做这种不足一提的小事,实在是不如中国“关心大事”的父母“更有智慧”,更有“雄心壮志”。一贯喜欢讲大道理的中国父母认为,这种小事情,让保姆做就得了。或者自己降级当兼职保姆,帮孩子打理一切。不是还有帮女儿打理“搽屁股”到18岁的中国父母吗?我们的孩子,将来是要“做大事”的,不屑于做这种小事。
    我却一向认为:把身边的事情做好,是培养责任感的第一步。如果连自己的事都不自己做,你能指望孩子将来“做天下事“吗?古人早就说了:为大于细,为难于易。要做大事,得从小事情开始。要做难事,得从容易的事情开始。这个中国古代的道理,美国人看样子比我们更明白。
    小慧回到学堂后,我要求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堂明明有生活老师,别的孩子的衣服可以让生活老师来洗,但她的衣服必须自己洗,如果没洗干净还要被处罚。别的孩子可以不干活,小慧则必须每天为大家打扫卫生。回家后她必须做家务,她刚开始抗议说:别的孩子为什么都可以不做?我说别的孩子问题我管不了,但是你是你妈妈委托我管的孩子,就得按我的规矩办。你的妈妈六岁就会做饭给大人吃,所以现在才会把生意做的很好,赚这么多钱。你已经九岁多了,什么都不会做,好意思吗?而且在中国,“懒女人”是形容最差劲的女人,对女人最瞧不起的评价。男人可以懒,可以臭,但是绝对不能笨。女人绝对不能懒,不能臭,但是可以没见识。你现在就什么都不会做,将来还想比你妈更有本事,有可能吗?结果,小家伙就毫无抱怨地做家务了。而且,还很喜欢帮父母做事,如果周末和假日能够帮妈妈做一餐饭吃,她会非常开心。现在两年过去了,11岁的小慧,最近两个星期的周末,与另外一个同学负责给全班同学和老师做饭,同学的评价很好,说是比食堂的大师傅做的还好(他们都很喜欢在学校食堂吃饭)
    我能够对小慧作这些“不近情理”的要求,源于小慧母亲的开明:她明明知道,小慧回来后学业成绩与原来的同学相比已经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她最关心的不是如何提高学习成绩,而是这孩子懒惰,不进取,不愿意承担责任等等的问题如何解决。她的原话是:虽然学堂的教学内容很好,但是我不指望小慧将来学业上有什么成绩,我只希望她做个正常的,能够自食其力的人就够了。作为一个事业成功,早就一辈子衣食无忧,还拿出不少钱支持穷困学生的千万元级的老板,对自己女儿的要求,不是自恋地说:没事的,妈妈可以养你一辈子。而是要求孩子“自食其力”,不理会孩子物质上的非分要求,不给孩子提供比其他孩子更优越的物质条件,反而让她的生活条件比其他孩子更差一些。而且为了避免孩子对于家庭财富的不当期待,从小告诫孩子:妈妈只养你到18岁,以后得靠自己。而且要求孩子做个普通人就行。这种妈妈的确很明理,因此孩子也就容易出息一些。
    结果就是:家长只要求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能够为自己负责,反而造就了孩子学习上的突飞猛进:最近一年来小慧的进步,甚至于赶上了一直在学堂上学的孩子,而且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各项能力都在提高。
    相反的就是小菁的父母:这对家庭条件一般的父母,尽全力给小菁营造了比小慧还要优越的物质供应和生活满足。他们的想法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受委屈。只要孩子愿意学习,他们无怨无悔地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并心甘情愿地为孩子做保姆。假期孩子在床上坐一个月,看电脑影视片,读闲书。这对父母居然服服帖帖地给孩子当老妈子,让孩子懒洋洋地过了一个夏天。这种无条件纵容的结果,换来了孩子的“觉醒”:她觉得干嘛要辛辛苦苦地上学堂读书。因此果断地宣称:我不想变优秀,我只想做普通人。翻译出来就是:我不想艰苦地训练自己,我只想放纵自己!
     因此,今后要指望这孩子在学习上有什么真正的突破,可能性不大了。
 
家规4、保持玩具房的干净。

    这一条,也是要求孩子为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可叹的是:中国的父母习惯了当孩子的老妈子,孩子的玩具收拾,几乎永远是父母代劳。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能够指望他会“自我负责”呢?反而是父母用行动告诉他:没关系,孩子不用承担责任。问题都是别人的,享受是你自己的。天下的人都应该是你的仆人,都很乐意为您服务。
    当有这种思想的孩子,出去面对世界,发现“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的时候,又怎么会不抱怨呢?又怎么会不责怪别人不“照顾自己”呢?怎么能够反省自我呢?
 
家规5、帮父母分担家务,每周1美元。
    瞧,美国总统多抠门,一周一块钱。要知道,这是在美国,一块钱,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就算是在中国,父母随便就给孩子花的零用钱,也不会一元一元给吧?
奥巴马还不是穷人,他当总统以前的薪水我不知道,起码家庭收入不会低于十万美金,不至于没钱给孩子。但是他的确太懂得如何培养孩子了。
    我是比较反对让孩子拥有金钱的,因为这只会让孩子的心花花的,总在想怎么把钱用掉,买什么东西更好玩。如果孩子根本没钱花的话,他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更有价值的地方。我觉得孩子不应该有钱,因为他所需要的一切条件,父母都已经创造了,给他钱反而害了他。无疑是告诉孩子:他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
这种价值观,也是告诉孩子:你不需要为自己负责。您难道需要培养这样的孩子吗?
     奥巴马的家庭,并不需要用一元钱来买个童工干活,有可能让笨拙的孩子干活,还影响工作效率。但是他知道: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来作教育的工具。他用一元钱来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理所当然的事情,所有的获得都需要先付出。钱的数字,仅仅是一个符号和代表,而绝对不能,也不需要为钱去交换(由于给的金额太小,实际上没有劳动交换的价值,只有劳动的价值)。
 
家规6、每逢生日或是圣诞节,没有豪华的礼物和华丽的聚会。

    中国父母可能是最喜欢给孩子“过生日”了,这是一个父母在孩子面前表演“爱心”的机会。而且,父母还有一个无形的比较:我给孩子的生日办得越豪华,越华丽,就证明我越爱孩子。据报载:武汉某大学的学生过生日,家里给了十万元的“生日庆典费”,包了游船请同学一起畅游长江。这已经是笑话了,更大的笑话是:某老板的儿子把这事告诉自己的父亲,父亲“大气”地说:明年你过生日,我给你二十万。
    学堂办学的第一年,每逢孩子的生日,家长都会送来大大的蛋糕,让孩子跟同学一起庆祝生日。当时我也没有在意,认为让孩子们借生日的机会增加一点乐趣和交流也好。后来发现不太对劲:孩子的生日庆祝越来越“豪华”,节目越来越多,蛋糕越来越大,牌子越来越高级。问家长才知道,这是孩子要求的。他们会说,上一次某某同学的生日,是多大的蛋糕,某某牌的。妈妈你今天给我买的蛋糕,要比上次的还大,还高级。妈妈们也甘心情愿地“照办”。我发现不对就立即叫停:学堂的孩子今后都不得“庆祝生日”。而且,这也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父母在世的时候,孩子是没有“庆祝生日”的权利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需要成就感的。教育就是把这种成就要求指向内心,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成长来获得成就感。如果通过外在的物质来获得成就感,这孩子就很可怜:终身成为物质的奴隶。而且,无论他有多少钱,都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了。
    因此学堂的孩子“庆祝生日”的方式,是看一下妈妈当年怎样把他生下来的。我们有一部国外拍的影片,记录了整个生育的过程。学堂的孩子都看过这个影片。所以,孩子们看完后都很惊讶和感动,觉得妈妈当年生他们的时候受了很大的苦。所以生日的时候都会打电话给妈妈,感谢妈妈,这就是让孩子真正了解自己的生日就是“母难日”,这样的孩子才会尊重自己,尊重母亲。可是,中国的父母好像根本不需要孩子的尊重,他们摆出一副为孩子任劳任怨的“受难者”样子,来“展示”自己崇高的母爱,用削弱孩子能力的方式来“收买爱心”,最后得到的当然就是失落。所以,我认为中国的父母很自恋,害人害己!
    美国的圣诞节,相当于我们的春节,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节日也是中国的父母们借此机会用物质享受来“讨好孩子”和“展示自己”的绝妙机会。不过我们家的孩子的评价是:爸爸,为什么我们家过春节一点都没有气氛?跟平时没什么差别?我反问孩子:那这一天有什么不一样的,应该怎么样过?
    孩子说,街上和报纸上都说要好好过节,要买很多东西。我说:节日是商人的节日,他们制造种种“气氛”,就是要迷糊你们,让你们丧失判断力,让你们大把掏钱出来,所以他们才会花很多钱来“制造气氛”,难道你们也要和他们一样吗?你们如何通过“气氛”来赚钱?还是赔钱?如果你们的“节日气氛”让你们损失一笔钱,而商家赚了一大笔钱,只能证明你们比他们傻些。
    孩子有些失望,但依然坚持:可是,过节总得买些东西吧?我说:如果我们真正需要的话,随时都可以买。如果我们不需要的话,因为是“节日”就买些东西来浪费,岂不是很傻?
    所以,我们家的孩子,很快就习惯了我的独特的节日观。实际上,我的节日更喜欢驾车旅行(非豪华游),让孩子们在艰苦的旅途中习惯最朴素的生活。不过,由于节日学堂放假,我的节日观不能让其他孩子接受,所以父母们依然与孩子们一起大肆“庆祝节日”。我对此无话可说,而且也不能给国人泼冷水,因为我的行为像是一个“不近情理”的“怪人”。直到看到了奥巴马的家规,才突然有了“心有灵犀”的相通感。希望中国的父母也“感而遂通”,不要再继续愚弄我们的孩子了。
 
家规7、每晚8点30分准时熄灯。

    这一条是健康第一,尊重规则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国的父母,嘴上说健康第一,其实根本不在乎健康。只要看看父母们会陪孩子们开夜车学习和做作业,就知道他们认为:至少读书比健康更重要。这样长大后自然也会把“忙应酬”,“忙工作”等等视为理所当然,因此中国的夜生活格外丰富也就毫不奇怪了。
    另外,家长们对“健康”的理解,会简单到以为“多吃”,“吃好”就可以了,所以会充满爱心地把各种有害的“优良食物”让孩子大量吃下,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健康理念。所以,中国青年一代的健康状况急剧下降也就很正常了。两个月前某主持人28岁就突然死亡的案例也就不稀奇了。
这一点,父母们真的要向奥巴马学习。健康和有规律的生活最重要!
    小菁的父母,比较忽略对她运动的要求,比较重视对她吃的满足。刚刚入学的时候,体质极差,肠胃机能也有问题,常常吃很少一点白饭都会吐。这就是缺乏运动造成了身体机能的失调,五脏功能的紊乱。这种身体,能够希望她将来有什么大的“成就”吗?这样下去她能够支撑多久?后来进入学堂后加强了身体体能的训练,身体好了很多。可是,骨子里她还是非常厌恶锻炼身体,正好,家里面提供了她逃避的机会。这就是不懂常识,不尊重规律的家长。
 
家规8:安排充实的课余生活:玛莉亚跳舞、排戏、弹钢琴、打网球、玩橄榄球;萨莎练体操、弹钢琴、打网球、跳踢踏舞。
 
   假如中国的家长也安排了这些活动,你认为接下来无疑是什么吗?家长们要考证!考级!要用这些活动来“证明”自己子女有别人没有的“优势”和“才艺能力”。
    我相信奥巴马不会这样想:这些活动,实际上就是对孩子身体和和大脑的综合锻炼和提高,也是对孩子性情,心理的修养和培育。这些才是最重要的素质。同时,这些活动对于孩子长大以后,如何处理自己的业余时间,也有充实和有趣的安排,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情调的人。而不是机器。至于孩子们玩的水平有多高,反而不是重点。
    可中国人不懂这里面的奥秘,只会把这些东西变成一个个考级的“任务”,直到把孩子的胃口彻底倒掉为止。看一看与美国人丰富的业余生活相比,中国人的业余生活其实非常单调,基本上就是“看电视,上网,打牌,吃饭”,更有权力一点的人就是玩女人,吃豪华大餐。不同的就是花多少钱,本质上完全一样。这些人,基本上就象机器一样生活。
    今日学堂的各种活动课程很多,甚至开设专门的“游戏课程”。如有棋类游戏,象棋,围棋等。运动游戏如剑道比赛,爬山,单双杠,摔跤,武术,音乐欣赏等等。丰富的生活,就是为了孩子们更像一个“人”而不是一台机器。
    这些活动,原来小慧和小菁都不喜欢,她们俩都是“逃避型”的,其实就是不爱动,骨子里很懒散的人,小慧原来还特别不愿意接触新的事物。到了假期缺乏学堂集体活动的情况下,小慧不得不处在我的“强制”要求下,逐渐改掉了这个毛病。而小菁却在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保留并发扬广大了这一毛病。这不仅限制了她的身体发展,更严重的是:思维和情绪的发展也同时受到了制约。
    家长们必须要知道的是:运动和各种兴趣爱好越多的孩子,学习会越好。这是学堂的奥秘,其实不是什么秘密。只是中国的家长都很糊涂,以为人是机器,学习是打工,只要花的时间长,就能提高成绩。因此不愿意安排孩子丰富的课外活动,生怕“影响学习”,这可能就是愚笨的“中国式学习法”,“苦学”的概念,我很不认同这种“学习观”。
 
家规9:不准追星。
    这一条是谈尊重和自我尊重。荣誉和成就感!
    从心理学来说,追星行为,是一种对自己的目前现状不满,把对人生的幻想集中在某一对象上的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从现象上说,追星行为造成了对现实的逃避,同时造成了加倍的自我认定不足,也就是自尊不足,责任和荣誉心缺乏的情况。因此,不追星,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选择。
    可惜,中国的父母喜欢追星,也鼓励孩子追星,实在是奇怪。估计是我们国家太在意“表演”了,太喜欢“在台上”了。所以我们的孩子,自然也要当“演员”,当不成演员就当“热心观众”。令人遗憾。
    根据教育的精英法则:精英总是少数的。精英的价值观也是少数人才能接受的。因此,作为大众传媒推出的“明星”,迎合的是大众的心态,追星证明你与大众共进退,自然也不见得有什么高明之处。所以,奥巴马的“不追星”,我想应该含有深意: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没脑子的“粉丝”。英文的“fans”,也可以翻译为“头脑发热的思维不正常者”。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头脑发热”“思维不正常”吗?那就“追星”去吧!
    孩子是需要榜样的,最好的榜样是父母。如果父母实在不能成为榜样,就找一个更理想的人吧。千万别是什么“星星”,这样你就培养了一个白日梦者。
   
    最后,我想对所有的父母说一句话:你们的孩子本来是很容易教育的,所有的孩子都是愿意接受教育的。可是,由于你们的糊涂和纵容,由于父母的不负责任和无知,才极大地增加了教育的难度,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很复杂。才把教育的结果,变得更加的严重和不可收拾。
 
 
2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yulinw 2009-9-15 01:52
好借鉴。
回复 lucie42130 2009-9-15 15:22
评论的太好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6 07:1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