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原来可以这样过 ——‘孝’与‘责任’的培养 [2009/10]
- 责任和荣誉----奥巴马的九条家规解读 [2009/09]
生日原来可以这样过 ——‘孝’与‘责任’的培养
今日学堂教师 朱云龙
这天是小慧的生日。同学们早已为她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一个里面装了二十二斤食盐的大书包,这是她妈妈怀她的时候增加的体重(另一个小孩打电话问自己的妈妈,知道怀他的时候的体重增加了30斤,顿时惶惶起来,感到了将要面临的“沉重负担”)。不仅如此,包上还挂了一支鸡蛋。随着生日歌响起,大家帮小慧把书包挂在了她的胸前。虽然她现在的身高已经超过了妈妈一点点,但这依然是个不轻的负担,小身躯感到这一刻立即坠了下去。她挺了挺胸,蹒跚着给大家分发蛋糕。她将挺着这个东西度过整整一天(二十四小时),包括午休和晚上睡觉。除此之外,她还要小心的照顾好那支鸡蛋,如果不幸被打破了,就代表孩子受到了伤害,便要重新再体验一次。
不便和痛苦是可以想象的。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挺着二十二斤的大书包过上一天。除了全身的酸痛困累之外,还要面对其他人异样的目光。她之前提出,能不能把包放到背后背一天?其他同学立即就说:妈妈当初可不是把你弄在背上背着的。而且,用他们学到的生理学知识说:背上是不安全的,体前虽然人很不方便,但是对于宝宝的保护更良好周到,不易受伤害。所以必须放在前面,特别是还有一个鸡蛋,放身后背,几乎必然会被弄破!结果小慧只好放弃了偷懒的想法。更困难的是连睡觉都不能安稳,得时刻警惕生怕一不小心压到了鸡蛋,那就前功尽弃了。
每天的课间跑步,同学们例行的在标准跑道上跑六圈,小慧只要求她走两圈,她边走边喘,走走停停,一天下来,小慧已经身心疲惫。老师问她:“再体验一天怎么样?”小慧急忙摇头,哭丧着脸说:“不要了,不要了。”老师笑嘻嘻的告诉她:“才一天就受不了啦?妈妈生你的时候可是挺着大肚子坚持了270天呢。不知道要比你要辛苦多少倍。不再多体验几天怎么可以感受的到呢?”小慧都快要急哭了,哀求着说:“不是说好了一天吗?真的不用了,老师。我已经有很深的体会了。妈妈生我确实受了很多苦。”老师凝视了她一会儿说:“好了。把书包卸下来吧。给妈妈打个电话,说说你的生日是怎么过的。”
当她打电话给妈妈诉说感受的时候,她表现出来对妈妈的感激和理解发自内心,非常的真实,让电话那边的妈妈感动良久。小慧终于体会到了妈妈为了生她所经历的辛酸和痛苦。她开始更加深刻的了解到妈妈为自己付出了太多,想不出来自己怎样做才可以回报妈妈。于此同时,小慧也决定要为自己负责,将来在对待生小宝宝这件事情上会慎重再慎重。
“孝顺长辈,缅怀祖先,首孝悌,对自己生命来源的尊重和感谢是人生成功的前提。”是今日学堂校训中对“孝”的解读,也是今日学堂行为教育的重点。
古人说,以孝治天下。经典中说: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翻译过来的含义就是:“孝”是人的一切良好行为的基础,人生的教育和提高,也依赖于“孝”这个基础。缺乏孝的人,是不能指望有真正的教育,也不能指望他拥有任何真正良好的德行,更谈不上真正的学习进步。
学堂对此是有真切的体会的:小菁这个“优等生”,就是很不孝的孩子,父母为她付出了一切,她不仅不感激,反而瞧不起父母,鄙视父母。而因为学习成绩良好,父母对此不以为意,最后的结果是:连学习都不愿意好好学,要弃学。
中国的父母,表面上好像也懂得这个道理,从来没有人说“孩子,你不要孝顺父母”,反而会经常挂在嘴上说要孝顺你妈,孝顺你爸。可惜,孝,不是通过语言能够培养的品德,我们的社会充满了大批不孝的孩子。只有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教育,孩子才会真正懂得孝的含义!
今日学堂不仅仅让学生学习古代的经典,背诵孝的格言。更重要的是:学堂正是用上面的行为教育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孝”的深意,避免培养出一个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所谓的“养子方知父母恩”。不过,如果要等孩子们都当父母了才知道父母的恩,成长得也太漫长了。一个背包,就可以简简单单地让孩子体会到母亲怀他时的不易和艰难,让孩子对母亲充满感激。
学堂还会组织学生看科教片。国外拍的人体科学,把人的生老病死都拍下来了。其中一集是孩子在母亲体内的发育过程和最后的生产过程。孩子们看到这个镜头都非常惊讶,老师乘机告诉孩子们,妈妈生你们的时候也一样,会留很多血,有些妈妈还要被剪子剪开,甚至用刀子划开肚子,把你们拿出来。想想当初生你们的时候妈妈好痛。很多学生往往听到了这里会感动到流泪,会打电话给妈妈,说生我的时候妈妈剪了几刀,痛不痛。说妈妈很幸苦,要好好孝顺妈妈。往往此时妈妈也感动到流泪。
还有更简单的教育,就可以让长期不孝的孩子懂得孝。学堂最近正在调整一个问题孩子,他是很不孝顺的孩子,因为他的父母很“孝顺”他,把他当皇帝一样供养了11年,知道现在发现不行了,才想办法送到学堂来矫正,想让他“做一个正常人”,不敢再让他当皇帝了。他到学堂违反规则的时候,老师警告他:如果继续违规,就没有饭吃了。他满不在乎地说:不吃就不吃,我可以一个月不吃饭。老师讶然,以为铁人再世。可以想象,这孩子生下来至现在,从来没有体会过一种宝贵的感觉,叫做“饿”。真可怜!
不过,几天后孩子就补上了这个功课,他很有感触地说:“我现在才知道了,我原来过得有多好!多幸福。我妈妈对我多好!原来在武汉的时候,我妈妈买肉包子给我都不吃,现在给我个馒头吃,都觉得蛮香的。”
孩子妈妈说,这孩子很散漫,非常挑食,很不好伺候。而且吃饭很浪费,经常丢弃食物,咬一口不如意就丢掉。现在老师们发现,孩子吃饭不挑食,很干净,一粒米都不剩。当然,他开始怀念过去的“幸福生活”,开始怀念妈妈,感激妈妈。开始有一点点良心发现,觉得还是应该孝顺妈妈的。
短短十来天时间就改变了十几年的惯性,这就是行为教育。秘密说出来一点都不神秘:很简单,你不吃,你不珍惜食物,就饿你几顿。让他用身体的实际反应来体验和学习“因果”,而不是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
反观社会现状,如今说“孝”,其实让人感到的是既熟悉又陌生。老祖宗传下来的美德,仿佛成了口头的幌子。偶尔看到电视节目中“感动中国的大孝子”,偶尔听到街头巷尾某家的姑娘为父母伺候床前数年如一日,变成了例外和不寻常。然而习以为常的是,孩子们面对父母的关怀体贴,儿女冷漠的眼神,冰凉的话语,无情的摔门而去。更有甚者,啃老,欺老,卖老,杀老,也早已变得不足为奇。对于这些现代版的‘皇帝’、‘公主’们,‘孝子’用在父母长辈的头上反而更为合适——老子孝顺儿子。
不孝子孙是应该骂的。可是作父母的也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父母的做法是“老子孝顺儿子”,那么儿女自然会觉得这是正常。等你反过来要让他孝顺你的时候,他当然会觉得不正常不习惯。于是不配合,反着来,你又能怪谁呢?
父母只是一厢情愿地期望儿女孝顺。可是自己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儿女要孝顺?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儿女的身体是父母生的,能够长大成人是父母养的。所以,子女感激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自然是天经地义。但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又有多少父母用适当的方式告诉孩子了?孩子又自己真正认同,切身体会到了吗?如果没有,那么父母又何须一副楚楚可怜,满心苦闷恼怒。既然都是自己惹的祸,那么接受好了。就当作没有养过这个不肖子孙。
大多数的家长只知道一味的甚至不惜代价的对子女好。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子女的反馈却是:父母为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应当应份的。最常见的情况:家里一有好吃的,爸妈就双手奉到孩子脸跟前,“这个东西很好吃,很有营养,你赶紧吃吧。”孩子懂什么,当然不用多想,拿着就往嘴里塞。而且边吃边想“父母是用来干嘛的呢?对了,就是用来照顾我,满足我的要求的。而且只要我开心,他们就高兴。要不为什么他们要把好东西都给我,自己尝都不尝呢?看吧,只要我爱吃,他们就看着我笑。”
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的认识就这么定型了——父母是孩子的仆人,是实现自己一切愿望的工具。于是,他开始在仆人和工具身上纵容他的贪婪了。当然,起初你会觉得孩子多可爱啊。喜欢什么就买给他呗。只要他开心,我看着也高兴。然而直到有一天,你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劲了,场面有些控制不住了。自己变成了他的随从和钱袋子,他要什么就得给什么。一旦满足不了他的欲望,就翻脸不认人,一哭二恼三上吊。一旦顺了他的心意,就立刻破颜为笑“好爸爸,好妈妈”的叫个不停。比专业演员的表情变化都快。你开始反思:“他是真心叫我爸爸妈妈吗?看样子,如果另外一个人也能满足他的要求,说不定他也会叫他爸爸妈妈吧。”想到这里,你不打个寒战才怪。怎么我费尽心思的讨孩子欢心,好像他和我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以前还有点情感关系,现在却成了赤裸裸的物质关系。
敏感的家长开始采取补救措施了。但愿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于是,这些父母从感情奴仆变成了感情勒索者。他们开始第一次告诉他们的宝贝,“你知道爸爸妈妈生你养你有多辛苦吗?你这么不听话,多让我们伤心啊。”脆弱的妈妈甚至边说边抹眼泪。他们期望用所谓的一片‘真情’打动孩子那颗‘冰冷’的心。然而,孩子看着眼前的父母,眨一眨大眼睛,一脸懵懂迷惑的想:“他们是怎么了,今天说的话我都没听过。是不是他们觉得服侍我太辛苦了。可是仆人的职责不就是为主人服务的吗?他们每天忙碌赚钱不就是为了我吗?倒底他们是什么意思呢?原来一直都是这样个样子的——只要我开心,他们就高兴的啊?今天我做的事情和以前差不多,而且刚才我已经给他们表现出了我对他们的服务很满意啊。可是为什么他们反而伤心呢?”看吧,以往的积累实在是太厚实了。截至目前,孩子和家长的认识完全是两个世界。要想达成共识,天晓得还得要多久的磨合期。不是孩子的心太冷暖不热,而是你的真情在他那里根本就不是火。你想用几颗泪珠便轻易换走孩子的贪欲,简直是异想天开。
焦急的父母发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道理讲不通便来硬的。于是,父母接下来又从感情勒索者变成了感情报复者。“你不听话,我就不管你”,“你不用功读书,就别指望我对你好”,“你下次还敢这个样子,我就对你不客气”。这才想起“棍棒底下出孝子”。爸爸发狠了,拿起皮带收拾这个败家子。妈妈气急了,给了无情无义的女儿一耳光。孩子呢?要么被吓到了,妥协了,开始对父母言听计从。要么也爆发了,开始反抗,偏跟你对着干,你又能拿我怎么样。要么变得狡诈阴险了,开始跟父母玩做买卖的游戏,只要能从你那得到好处,我就先顺着你。然而可悲的是,无论哪种情况,在孩子的内心深处都不会有爱,不会有理解,不会有感激,不会有尊重,自然也不会有孝。
孩子的心里永远只有自己,根本没有父母。
如果有些人认为孝是天性,我赞同。毕竟我们的父辈、祖父辈,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其父母根本就不懂怎么管教孩子,甚至顾不上管教孩子。可是他们在‘孝’字上面,要比我们这一辈做的好得多。在他们很多人的心里,都把报答父母当做自己一生的责任。
所以只能说,当今越来越多不懂教育的父母把孩子给教错了。你不管他,起码他会自己生长,就算长得慢点弱点,也算符合天性。如果你管的正确,恰当的帮了他一把,他可能会长得更快更好。可是,如果你管错了,有心无意的拉他后退或者瞎引乱领,很有可能他就长歪了,甚至想扶正都不可能了。
应该怎么教育?用孔子的话来讲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父亲的像个父亲的样子,那么做儿子的也就像个儿子的样子。如果当老子的总干儿子干的事情,那么儿子还不得去干老子干的事情了。
首先得明确父母的责任。父母的责任就是在孩子还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之前,尽父母之所能给他们的成长提供适宜的条件。所以,如果不愿承担责任就干脆别当。既然当了父母,就得挑起这个担子。“子不教,父之过”。孩子不成器,父母用不着抱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责任没有做到位。
孩子不是父母用来开心的玩具和宠物,更不是填补情感空缺的安慰剂。而是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的独立个体,需要你帮助他成长。然而,很多家长却骨子里不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只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要么跟小猫小狗一样视为宠物,供自己娱乐解闷。要么化身成自我生命的延续,强迫其完成自己没有达成的理想。反观自省,是否太自私了。如果父母都这么自私,从不为孩子着想。那么将来孩子也自私,不为父母着想,岂不是正好公平合理。
孩子是一棵独立生长的幼苗。而父母的职责就是为其浇水施肥,帮助他顺利的发芽,抽苗,壮干,生枝,开花,结果。至于他是松树,柏树,还是桐树,杨树,父母就不必费心了。将来不管是长成参天大树,还是长成低矮灌木,都是孩子的选择,最后自然都要落叶归根。如果你非要按照自己的心愿为其嫁接移植,修枝整杆。那么将来变得歪七扭八,不结果子,你也不得不种瓜尝瓜,种豆尝豆。
如果明确了这个责任,当父母的还敢任由自己在孩子情感上的贪欲随意蔓延,从而助涨孩子习气的滋生固化吗?还不得每一天都谨慎小心,生怕自己的疏忽大意或者无心之过导致孩子在行为和心理上的的偏差。
其次得明确孩子的责任。不过说到底,实际上孩子没什么责任。因为孩子的成长,发展,变化,定型都是生而有之的。不用逼就会持续进行,而且是想阻止都阻止不住。用不着你要求:“孩子,你必须得学会这个;孩子,你得孝敬你的父母。”他自己本来就会去做。然而前提是,父母在把自己的职责做到位的同时,得进行恰当的引导。家长和孩子是一体两面互相融合的。不可能我做我的,你做你的。父母在做好自己的同时就包含着引导孩子做好他要做的。(当然,不排除有些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那就需要这些父母找到合适的学校以及老师代替自己完成这项责任。)
如果要有责任,也是家长赋予孩子的责任。家长不是敷衍了事,不是推脱懈怠,而是尽心去引导孩子上路,那么接下来孩子便有责任沿着家长引的这条路走下去。而这种责任的赋予和践行,又是通过家长对孩子恰当的监督和辅助来完成的。就拿‘孝’来说。父母没有必要当感情的奴仆,通过无条件的对她好,从而妄想有朝一日能得到孩子的回报。也没有必要当感情的勒索者,哭诉父母为了孩子是多么的辛苦劳累,从而期盼孩子被深深打动之后的“改邪归正”。更没有必要当感情的报复者,因自己的爱心奉献付诸东流而对孩子横眉冷目形同仇敌,以泄心头只恨。
父母要做的仅仅是让孩子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是要为自己负责的。如果别人没有帮助你,那是应该的,毕竟每个人都要靠自己。但是,如果别人帮助了你,那就得感恩对方,因为你得到了额外的恩赐。
他能够通过父母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得千恩万谢,如果父母再提供给他需要的生活条件,那就得感恩戴德了。当然,把这些话具体实施到的孩子的引导过程中,是非常灵活和琐碎的。不过唯一的原则就是让孩子在心里面明白:没有父母我是活不下去的,父母现在对我做的一切已经是额为的恩赐了。
就用常见的干家务做比。父母用不着以金钱作为诱饵,用不着以夸耀孩子懂事作为手段(当然心里可以这么想,但最好别跟孩子说出来)。可以告诉孩子:父母给你提供了一日三餐,你做家务自然这是天经地义的。不想做也可以,以后不用吃饭就行了。听上去好像有些残忍,不过想一想:用金钱,孩子把帮助父母当成买卖。用表扬,助长孩子的虚伪骄妄。本来就是一件应该干的事情,干嘛搞的好像不应该,孩子一旦做了就不得了似的。让他知道,父母虽然可以养他,但是饭却不是可以白吃的,自己没有能力生存不得不依靠父母,就得用可以承受的劳动作为回报。久而久之,孩子便会把做家务当成是一件分内之事,就像给自己洗脸刷牙一样再正常不过了。同时,他也逐渐明白没有什么事情是父母应该为自己做的。然而父母竟然为自己做了事情,自然就需要自己也通过一定的付出作为补偿和回报。
这种意识不断的通过生活当中的事情得到强化,那么所谓的‘孝’(也就是,我和父母都是相互独立的。他们本来不需要帮助我,但是他们却给我帮助了这么多。我既然得到了额外的恩赐,所以必须得心存感恩,将来用行动加以回报)便会在孩子的心中渐渐升起。
对父母心存“感恩”就是孝;用行动加以回报就是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