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要不要学钢琴? [2009/12]
- 《圣母颂》没唱成 [2009/12]
- 网聊的千万好处和一个坏处 [2009/11]
- 莫扎特的音乐和绛紫湮的“打倒” [2009/12]
- 汉译趣味美国俚语(2) [2009/12]
- 一个美国老人的退休生活 [2009/10]
- 入了外国籍,让同胞说两句又何妨--答陈九先生 [2009/09]
- 母女恋爱记 [2009/11]
- 穷聊什么,吃饭! [2009/12]
- 网上“成名”速成班 [2009/11]
- 汉译趣味美国俚语(1) [2009/12]
- 转贴不标明的做法可以停了:这可是欺诈,剽窃,侵权啊 [2009/10]
- 海归报导中的几个谬误 [2009/11]
- 上别处“打”为好 [2009/10]
- 再谈谈幸福与不幸福的相对性 [2009/11]
- 网上为友之道 [2009/12]
- 怎么回答这个著名的难题? [2009/12]
- 什么是朋友? [2009/11]
- “礼”的问题 [2009/12]
倍可亲上的新闻时事这一段,别人不知道,我是很喜欢的 (娱乐界八卦嫌多了点,但多少能理解)。差不多每天都看,有时一天还好几次。倍可亲的新闻很快,我说的是有时候一些美国新闻,倍可亲甚至快过英文yahoo. 不管是转载的还是自编的,这算是手脚很快了,译文也过得去,特别是考虑到这么快的速度。
我也喜欢读跟帖(最近有时也写几句,免得自己说自己“光吃别人的自己从不买单”)。跟帖常常比正文精彩,我想不是我一个人会这么说。倍可亲上才子才女很多, 好多跟帖奉献的精彩语言使我有了收集它们的冲动,我给这个file起的名字是“诺贝尔文学奖”。
但是跟帖里有一件坏事,不能不说。那就是语言粗鲁的跟帖。主要在新闻时事的跟帖里,其它跟帖里也有。据说比起一些国内网站,倍可亲算是很干净的地方了,这我相信。倍可亲编辑在一个奉行言论自由的国家对“实在”粗鲁的话加以处理,就体现了这样一种愿望。我想他们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不是喜欢这样做, 因为这有点象过去读“干净版”金瓶梅(其实这个比喻并不恰当,只是一下子想不到一个好的),常读到“此处略去xxx个字”,不是个正常状态。这件事让人想起“民主要适合国情”这个话题,以及经常有人议论的象“随便退货这种制度在中国行不通”这样的观点,不是制度不好,是制度太好。早年卢梭也认为西方国家(他主要指法国)也消受不起民主制度 (他探讨过一种“民主集中制”,但不成功)。如今没什么人提卢梭当年的论点了。我相信,或希望,以后“广大”中国人民也能自然地享受人类高级文明。
实现这个需要每个人努力。封掉粗鲁的语言不能制止粗鲁的语言,对举止不文明的人也没有多少教育。况且多数粗鲁的跟帖也没办法封掉。我希望我们能通过在倍可亲这个海外中文园地树立对粗鲁反文明行为人人反对和谴责的气氛,为这个事业做点贡献。大众化,幽默的语言要提倡 (这个要向毛泽东学习),粗鲁的语言要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