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要不要学钢琴? [2009/12]
- 《圣母颂》没唱成 [2009/12]
- 网聊的千万好处和一个坏处 [2009/11]
- 莫扎特的音乐和绛紫湮的“打倒” [2009/12]
- 汉译趣味美国俚语(2) [2009/12]
- 一个美国老人的退休生活 [2009/10]
- 入了外国籍,让同胞说两句又何妨--答陈九先生 [2009/09]
- 母女恋爱记 [2009/11]
- 穷聊什么,吃饭! [2009/12]
- 网上“成名”速成班 [2009/11]
- 汉译趣味美国俚语(1) [2009/12]
- 转贴不标明的做法可以停了:这可是欺诈,剽窃,侵权啊 [2009/10]
- 海归报导中的几个谬误 [2009/11]
- 上别处“打”为好 [2009/10]
- 再谈谈幸福与不幸福的相对性 [2009/11]
- 网上为友之道 [2009/12]
- 怎么回答这个著名的难题? [2009/12]
- 什么是朋友? [2009/11]
- “礼”的问题 [2009/12]
几天前倡议过在海外中文网站尽量用中文不用外文 (见“海外中文网站的意义和乐趣是中文”),好象有一些读者踩了一脚,不知多少人赞同。意犹未尽,再啰嗦几句。
首先表明,这个倡议也是我自己的喜好和偏见,有点私心在里头的。跟这个论坛上的大多数朋友一样,我是来凑热闹的 (愚夫住在非常乡下的乡下地方,坐在窗前,弯曲的山路,树林,和一角蓝天--当然有时候是黑乎乎的天,经常一天见不到一个人影--鬼影更看不见,野鹿倒是几乎每天光顾,鹿妈妈领着小宝贝找食物,静悄悄的,不会跟你说话,是挺寂寞的--不,有时候非常寂寞,特别是如果你从小在闹哄哄的城市里长大)。
寻热闹的同时,间或跟诸位分享一下自己的观察和心得,也好有个机会写写中文。我总是很骄傲自己懂得中文这一种美妙的文字,来美国十多年忙着安生立命(按 xqw63君的话说是“奔忙”),几乎没有写过中文,也很少读中文,中文知识都溜走或老化了,现在总算有点空闲时间了,开始学打电脑中文 (目前依然慢得象乌龟爬),但是重新拿起中文,还真有点象老农民第一次拿起毛笔来学书一般喜悦。
我倡议用中文当然更是有客观的道理。瞧瞧世界上还有其他象中文这么美妙, 独一无二的文字么?斯拉夫语系(俄语和东欧诸国的语言)和拉丁语系(英,法,德,意,西班牙,葡萄牙,及大部分其他西欧诸国的语言)看起来和听起来都有点不同,但是跟中文比起来,它们就是“一回事”了。日文和朝鲜文(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称为“高丽文”?--求教大方)是中文的怪胎,不入流的。古埃及有象形文字,跟中国古代金文,甲骨文有点相象,但那文字死了很久了。只有中文,古树新花开得欢,满世界芬芳。你懂这样的文字,能写能说这样的文字/语言却弃之不用,岂不是有点傻呀?[我对自己图方便用了一个英文名在这里发言道歉。我不知道登记时的“用户”名会跟着你过来。]
我没有说中文一切都好。中文书写麻烦(打字记拼音更麻烦--至少目前对本人而言是这样),逻辑性不强,好象不太适合写科学论文(这点自然还可以商榷)。中文发音好象也不如有些语言--比如俄语--来的好听(俄国人唱歌真是好听),但是比日语朝鲜语自然好听多了,有些不大中听的中国地方语言也还是比日语朝鲜语好听得多 (所以对同胞包容点),不知诸位可同意?我们也不需要一切场合只用中文,特别是对在海外生活和工作的人,为方便起个洋名也无不可 (据说有一年最好的影片没得奥斯卡奖因为影片的名字难读)。但在懂中文的中国人之间,请帮帮忙用中文(当然例外可以有,比如外文名字术语什么的, 有的还没有约定俗成的中文翻译,或吃不准该怎么译,或作为消息来源引用,翻成中文怕无法查找,等等)。
我知道有些朋友写外文是为了锻炼外文,这本身没错。但是与在海外中文网站分享中文的乐趣比,我想你也不会在乎失去这么一个小小的锻炼外文的机会吧?这里我要特别感谢Kylelong 兄, 并不认识他,我就很没有礼貌地建议他不要用英文写作;我对他说,你的中文很棒,在中文网上就不要写英文了。Kylelong 兄非常优雅地接受了鄙人的建议,弄得我有点不好意思。Kylelong 兄的英文也很好,他完全有水平和自由在任何地方写英文,不必理会任何人的。但对另一种我称之为“烂用外文”(既是“泛滥”又是“破烂”的意思)的现象,我倒是想评论两句。
就用一个例子来说。认识一对夫妻,丈夫复旦外文系研究生毕业,英文造诣很深,挑出过《牛津大辞典》的错; 妻子美国教会英文班肄业,26个字母勉强记住,但写不大全。猜猜回国探亲谁英文说得多?你猜对了,是妻子。妻子尽一切可能地井喷英文(单词),生怕别人猜她在外这么多年英文还是不行(这是实情, 但没什么可丢人的),而丈夫则尽一切可能地压住自己的英文。两人都用尽了自己的气力。丈夫对妻子说了无数次,甚至光火,可妻子就是改不掉,令丈夫尴尬万分。
英文大家董鼎山(早年国内学英语的,一定读过他在《英语学习》上刊出过的有趣的系列小文章;他的兄弟董乐山也是英文好手)曾说:与中国人在一起,最会说英语的人最少说英语。好象葛传槼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
现在知道为什么应该响应鄙人的倡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