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要不要学钢琴? [2009/12]
- 《圣母颂》没唱成 [2009/12]
- 网聊的千万好处和一个坏处 [2009/11]
- 莫扎特的音乐和绛紫湮的“打倒” [2009/12]
- 汉译趣味美国俚语(2) [2009/12]
- 一个美国老人的退休生活 [2009/10]
- 入了外国籍,让同胞说两句又何妨--答陈九先生 [2009/09]
- 母女恋爱记 [2009/11]
- 穷聊什么,吃饭! [2009/12]
- 网上“成名”速成班 [2009/11]
- 汉译趣味美国俚语(1) [2009/12]
- 转贴不标明的做法可以停了:这可是欺诈,剽窃,侵权啊 [2009/10]
- 海归报导中的几个谬误 [2009/11]
- 上别处“打”为好 [2009/10]
- 再谈谈幸福与不幸福的相对性 [2009/11]
- 网上为友之道 [2009/12]
- 怎么回答这个著名的难题? [2009/12]
- 什么是朋友? [2009/11]
- “礼”的问题 [2009/12]
这个标题有点枯燥,聊的内容,希望不是。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刚出炉,得主是德国人。好多德国人得过这个奖。对此本人是有一点想法的。德国人太严肃,太哲学,德文(语)也太工整,少了点浪漫,我很难体会用德文说“我爱你”是什么味道--门外汉胡扯啦,请说德语的朋友包涵。日本人也得过这个奖,还不止一次,这个我又想不通了:日语是蹩脚的汉语,日文是中文的怪胎,日本人怎么也能得诺贝尔文学奖?汉语又老又好又正宗,中国人却得不到这个奖,除了一个高行健(对啦,是政治标准和地域文化偏见;这个奖咱们不得也罢, 只是为这一百多万美元的奖金可惜)。
不知有几位读过高行健的剧本和小说,我读过一点。不大好读。思想性就不说了,语言拗口是个大问题--可能是我的汉语有问题,所以读起来拗口吧。有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没有诺贝尔语言奖呢?应该有一个奖专门颁给创作出说起来顺溜,读起来美妙的文学语言的“语言家”。中文系的全称是“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和文学是放一块儿的,但实际上语言和文学并不总是在一起。
读起来拗口的经典有好多。比如不少人觉得鲁迅的文章读起来拗口,好象有个后生小辈专门还找了一下老旗手的茬,说他的语言不好。杨宪益翻译的《阿Q 正传》据说比鲁迅原著容易上口。我没读过杨氏译的《阿Q 正传》, 但知道他把“假洋鬼子”翻成“imitation foreign devil”, 很担心外国朋友能否领会哦。杨宪益先生和他的中国出生的英国太太(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据说是最好的英译本(这也想得通,中英合璧么, 因为乃迭的中国出生,所以还是两次方的合璧), 但我以为《红楼梦》的语言是没法译的。毛泽东喜欢《金瓶梅》和《红楼梦》,有一条理由就是小说的语言好。
外国文学中,莎士比亚的拗口是有名的,有说这是中古英语所以难上口,可是比莎氏还要早一辈的大剧作家Christopher Marlowe 写的剧就不那么难上口。好象有人做过研究,说是莎氏用了不少方言写剧。这倒是很妙的一件事。本人对莎氏没有研究,记忆可能有错。早年听过陆谷孙 (复旦莎氏专家)一堂课,觉得莎氏不好对付,就放弃了研究的念头。文学经典“拗口” 的另一个大例是《尤利西斯》。萧乾文洁若夫妇用了大半辈子译这个“巨著”。我不知道除了学者作研究外,几个中国人会去读,或读得下去。说研究,除非研究翻译,研究乔伊斯这部小说本身,我的陋见是读英文原著才对。
当代中国文学中以语言著称的,恕我孤陋寡闻读得少,老一代是老舍,新一代是王朔(再新的,老人家我就不知道了)。这和方言的魅力有关系。可能是“普通话”的原因,北京方言,东北方言是最有文学性的方言。就本人知识所及,四川话和苏州话,也许还有广东话也是很妙很丰富的方言,但不善于入文学。过去看过陈戈演的黑白片《抓壮丁》,极妙,妙不可及的语言,但我想不起别的还有什么了。“四川鬼才”魏明伦写过一些好东西,但是好象流传不广。
赵本山的喜剧让全中国人领教了东北方言的魅力。赵的电视剧也是没话说,活生生的人物,活生生的语言(本人刚看过《乡村爱情》和《马大帅》,期待《乡村爱情3》早日开播,也愿老赵早日康复)。近来上海出了个周立波,伶牙俐齿的,娴熟运用上海方言俚语,将上海观众逗乐了,票房很好,还惊动了温家宝。但是上海方言,恕我直言,恐怕是最没有文学性的中国方言 (或之一)。有地方特色,但没有什么太深的内涵,而且这个方言说起来一不小心便沾上了一点儿俗气(小市民之俗),这是为什么有些上海人在上海以外的地方,在一些有点正式的场合,见到上海人也很勉强说上海话的原因 (这种状况与“上海人见到上海人哇啦哇啦说上海话”的现象并存)。上海人吵架有时也能吵出妙句,上海人也能调侃几句,但精彩语言不多。茅盾,巴金的小说,水平很高,但语言差一点--这是本人的看法,可能也是其他很多人的看法。顺便说一句,张爱玲的带着怪怪的上海腔的小说,我想连上海人都读不了。程乃珊,王小鹰,王安忆这几年尝试用上海话写作,上海读者或许有兴趣读,但我怀疑这对他们作品的文学成就会有很大帮助。
最后说一句,本人的朋友中有上海人,苏州人,广东人,四川人,东北人,北京人,还有其他上面没有提到的各个省份的人,包括新疆西藏,还有来自台湾的朋友。我对所有方言都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