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要不要学钢琴? [2009/12]
- 《圣母颂》没唱成 [2009/12]
- 网聊的千万好处和一个坏处 [2009/11]
- 莫扎特的音乐和绛紫湮的“打倒” [2009/12]
- 汉译趣味美国俚语(2) [2009/12]
- 一个美国老人的退休生活 [2009/10]
- 入了外国籍,让同胞说两句又何妨--答陈九先生 [2009/09]
- 母女恋爱记 [2009/11]
- 穷聊什么,吃饭! [2009/12]
- 网上“成名”速成班 [2009/11]
- 汉译趣味美国俚语(1) [2009/12]
- 转贴不标明的做法可以停了:这可是欺诈,剽窃,侵权啊 [2009/10]
- 海归报导中的几个谬误 [2009/11]
- 上别处“打”为好 [2009/10]
- 再谈谈幸福与不幸福的相对性 [2009/11]
- 网上为友之道 [2009/12]
- 怎么回答这个著名的难题? [2009/12]
- 什么是朋友? [2009/11]
- “礼”的问题 [2009/12]
“努力”一词人们常用。“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一把力就上去了或成了”,等等。这些话我们经常听到,也经常说。我是相信“努力”的作用的,尽管自己懒得要死。
读到过有关心理作用,或心理对身体的影响的一些论述和报道。科学实验不断地证明“placebo”效用的存在。相信心理作用,这是安慰病人这个社会习俗的理论基础。在中国,好象是不流行把得了绝症的消息告诉病人本人的,民间也有不少人相信“调整生活态度”, 加上讲究“调理”身体的中医中药,在一些病例上比西医动刀,结果可能要好。
本人对医学一窍不通。只是最近读了一个统计数字,触发了一点感想。据统计,约一半的人死于自己生日后的三个月内。作为对比,只有8%的人死于自己生日前的三个月内。没有生理和医学上对这一现象的满意解释。但是,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心理学上的解释。这个解释是,人“努力”地要活过自己的生日以便能“又长一岁”;一旦生日过了,便松垮下来。缺乏一个“努力”的状态,人就容易翘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