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要不要学钢琴? [2009/12]
- 《圣母颂》没唱成 [2009/12]
- 网聊的千万好处和一个坏处 [2009/11]
- 莫扎特的音乐和绛紫湮的“打倒” [2009/12]
- 汉译趣味美国俚语(2) [2009/12]
- 一个美国老人的退休生活 [2009/10]
- 入了外国籍,让同胞说两句又何妨--答陈九先生 [2009/09]
- 母女恋爱记 [2009/11]
- 穷聊什么,吃饭! [2009/12]
- 网上“成名”速成班 [2009/11]
- 汉译趣味美国俚语(1) [2009/12]
- 转贴不标明的做法可以停了:这可是欺诈,剽窃,侵权啊 [2009/10]
- 海归报导中的几个谬误 [2009/11]
- 上别处“打”为好 [2009/10]
- 再谈谈幸福与不幸福的相对性 [2009/11]
- 网上为友之道 [2009/12]
- 怎么回答这个著名的难题? [2009/12]
- 什么是朋友? [2009/11]
- “礼”的问题 [2009/12]
有网友著文说,“朋友”一大堆,却不见几个有互动的。借这个题,说两句网上为友之道,和原文无关。
我说,如果你的时间有限,还是没有互动的好。如果你觉得许多朋友说是你的朋友,却从来不读你的东西--如果你为此而觉得遗憾的话,我的意见是,你的朋友概念需要修正了。
网上有两类“读者”:真正读文的,和追星起哄的。有不少是两者兼而有之, 这且不论。就上网读文的读者而言,各人兴趣不同,有喜欢阳春白雪的,由喜欢下里巴人的,有喜欢洋的,由喜欢土的,有喜欢古典的,有喜欢现代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光挑某些文章读一下,这也是挺自然的事。
追星起哄(娱乐性的或政治性的)哪儿都有,这里也不例外。特点是读人不读文章,或读人胜过读文章。绛紫湮最近的“杂说”犀利地指出了这一点。她本人是“星”,却能客观地,批判地看待网上“追星”现象,难能可贵。海外网站的读者也追星,这似乎多少有点出乎意料。我原想,海外读者以留学生为主,以知识分子为主,有文化,思想与人格都较独立,“超级女生”这样的事可能不会发生,更多地应该是清茶一杯,君子坐而论道。看来这样的境界,容易想,却不大容易达到。我看到这个网站贴出过许多相当好的文章,读的人却寥寥;有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倒是有一大堆读者(各位都是有知识的人,不会从这句话推导出“读者少是好文,读者多是劣文”的结论)。
不好意思举别人的例子,举我自己的。我贴出来的东西中,最受欢迎,获得了最高“荣誉”的一篇,居然是那个只有半页纸,我早上起来坐在马桶上涂出来的《网上“成名”速成班》。我并且相信,读的人中至少有一半没有读懂这篇东西讲的什么。讲个笑话,日前琼台鹤就我的“莫扎特”一文跟我开玩笑说,你看到“名人效应”了,我说,没有看到。这个笑话的意义在于,我说的名人是莫扎特,他说的名人是绛紫湮。我不知道这里有多少人对莫扎特有兴趣,我甚至不知道是不是所有村民都知道莫扎特是谁。在这个网站,毫无疑问,绛紫湮的名气比莫扎特要大。如果那篇文字光是说绛紫湮的八卦,我相信有兴趣读的人会增加好几倍。我写莫扎特,是想表达自己的一份真挚的感情,也希望能够获得知音。我很高兴这篇文章有些人读,但我却不敢太高兴了,因为--尽管我把莫扎特放在了绛紫湮的前面--我不知道人家是冲着莫扎特来的呢,还是冲着绛紫湮来的。
有知音,哪怕只有一个,你也感觉很好。网上的朋友很纯粹,纯粹到甚至“朋友”这个词都根本用不着。说得上话,就是朋友;说得来,更是朋友。加不加“朋友”这个符号,没有什么差别。近来我与一个网友聊了不少,既愉快,又友好,我却不知道我们一直不是“朋友”。可算下来,跟这位“非朋友”比跟任何一位“朋友”都聊得多。因为这样的原因,我并不热心添加“朋友”这个符号,当然也不反对。你上网希望遇到的不是愿意当你“朋友”的人,而是--如果可能的话--能够并且乐于与你真心交流的人。这解释了为什么博克会让人流连忘返,也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忙得出奇的名人也写博克。他们推掉出版社的约稿,却乐于写没有任何酬劳的博文。名人也是人,虽然他们已经是“星”了,不需要靠写文章出名(许多根本也没有什么文才,这个他们自己也知道;就是作家写博克也根本不卖弄文才--他们可以写书或为报刊杂志写作),他们有人的需要,交流的需要。说了一大堆,就一个意思:博克是与人交流的工具,交流才是博克的价值和灵魂。
如果你有一大堆跟屁虫,你可能有当“星”的感觉,这固然不错,晚上做梦也丰富些。但是,如果你有思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知道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一觉醒来,你会感到相当无聊。绛紫湮的这篇“杂说”的意义,在我看来,就在这里。我对这篇“杂说”的历史背景一无所知,我是就事论事,讲个一般的道理。
所以我说呀,如果没什么人“追”你,这说明你还不是个“星”,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你也不会一觉醒来,感觉无聊。因为你不是“星”,你比“星”更容易看到自己的价值。同时你也要注意看,看这个村里,有没有几个,哪怕一个,你能够真正聊得上的?如果有,你便不虚此行了。当然,如果你写博的目的只是记录自己的人生,有个地方方便地放自己的日记,顺便跟人--如果有--交流一下,那就更没有问题了。
上网有人以贴文章为主,有人以读文章为主,这两项都是健康的活动。光读不贴当然可以;光贴不读,如果你不想与人交流,或者你只想成为一颗便宜的博克小星,有跟屁虫嚷嚷你就满足,那也没问题。如果你希望有真正的读者,有知音,恐怕有时候你也得读读别人的文章,至少要读读和回复别人对你的文章的认真的跟帖,让人知道你有交流的诚意,或者说,给别人一个你成为他们的知音的机会。即便你已经是颗“星”了,也要有风度,不要曲解了人家跟随你的心意,不要以为人家捧你是把你当作家看。我以前说过一个论点,在这篇日志里也说了:写博克的都不是作家,都是玩家--都是聊天的,个人娱乐性质的。即便是真作家--那些写书的,玩博克时,也只是个玩家。跟谁玩?跟“朋友”玩。“玩”博克,所以,要把玩伴,你的读者,当朋友 (顺便指出,贝壳村的几个常露面的大明星在这点上做得不错,而且越做越好,不要以为我在攻击他们)。
把朋友的作品读全不可能,对上班的,或家里事多的人来说,这更是个困难。但你一点不读,也从不搭理人,你是不大可能得到人家的谅解的,特别是对你有价值的读者的谅解--如果你在乎这个的话。就我而言,有空多读,没空少读。读文98%凭兴趣,只是稍微照顾“朋友”一些。前面说了,我经常读到好文章。一看作者,不熟悉,跟个帖,告诉他(她)文章不错。如果人家希望有知音,你会得到回复。如果没有回音,说明人家只想倾吐--我知道你一定有这样的朋友,他们拿着电话,只是自顾自地滔滔不绝,你一句话也插不上。如果是这种情况,那就再给人家一次机会,如果还是肉包子打狗,便无须再浪费你的时间,不管你的时间有多么富裕。
网上为友之道,还有很多。我说这些,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