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要不要学钢琴? [2009/12]
- 《圣母颂》没唱成 [2009/12]
- 网聊的千万好处和一个坏处 [2009/11]
- 莫扎特的音乐和绛紫湮的“打倒” [2009/12]
- 汉译趣味美国俚语(2) [2009/12]
- 一个美国老人的退休生活 [2009/10]
- 入了外国籍,让同胞说两句又何妨--答陈九先生 [2009/09]
- 母女恋爱记 [2009/11]
- 穷聊什么,吃饭! [2009/12]
- 网上“成名”速成班 [2009/11]
- 汉译趣味美国俚语(1) [2009/12]
- 转贴不标明的做法可以停了:这可是欺诈,剽窃,侵权啊 [2009/10]
- 海归报导中的几个谬误 [2009/11]
- 上别处“打”为好 [2009/10]
- 再谈谈幸福与不幸福的相对性 [2009/11]
- 网上为友之道 [2009/12]
- 怎么回答这个著名的难题? [2009/12]
- 什么是朋友? [2009/11]
- “礼”的问题 [2009/12]
多年前,出于好奇,曾在圣经(一个英文本)中寻找圣诞节--耶稣生日--的渊源,却“意外地”发现了另一个生日--约翰的生日。新约路加福音的圣诞节故事其实讲了两个生日,不是一个。圣经对约翰的生日的叙述差不多和对基督的生日的叙述一样长。约翰和基督的出生都是上帝安排的,一个是神圣的,故称之为“圣诞”, 另一个不是,小的妄称为“非圣诞”。今日,你们的一个非基督徒朋友斗胆想聊一聊这个非圣诞节的意义,以与各位基督徒朋友及非基督徒朋友共同纪念或度过基督降临节(Advent)--圣诞节之前的四个礼拜天这一段时间。说错了,记错了,请各位指正。
约翰比基督早出生六个月,上帝赋予了他通报基督降生的使命。一个六个月大的孩子怎么能通报另一个小孩的出生?这个与处女玛丽亚怎么能怀孕一样,是不能用科学的思维来理解的。我奉行解释学(hermeneutic)的观点。我对这些“奇迹”的解释是,这些叙述与其说是历史的,不如说是象征的。
在约翰和基督的生日故事中,有个关键的穿线人物叫Gabriel。我知道在我的Korg电子合成器里有个特殊的音响叫Gabriel。Gabriel的声音就象银铃般的鬼叫(“鬼叫”应该和狼嚎差不多,所以有“鬼哭狼嚎”的成语;“银铃”一般形容一个姑娘的美丽嗓音,怎么可能有“银铃般的鬼叫”呢?有,你只需想一想电影里太监的笑声,你就差不多有概念了)。Gabriel是个报信的,可是与专职给基督出生报信的约翰不同,Gabriel的职责范围要大得多,他给每家每户报信。哪家将有孩子出生,他就去哪家报信。所以Gabriel的工作有点象一个怀孕测试器,或者是报告母子平安,孩子能顺利降生的妇产科医生。我查了,Gabriel 是个“他”,所以不是接生婆,也不是送子观音。
我喜欢这个Gabriel。你看,他有非常可爱的人性:给每家每户报喜讯!我知道很多老奶奶为了抱孙子,爬到高高的山上去,去拜佛,拜观音。我建议想抱儿孙的基督徒拜拜这个Gabriel--你说什么?不知道去哪里拜?很近啊,朝圣经拜就是了。加上向上帝祈祷,双管齐下。
话说Gabriel先跑去Zechariah 那儿。Zechariah是约翰的老爸--根据圣经,这位可是真正很老的老爸--不象杨政宁当老爸,那是可耻的谣言。Zechariah是上帝的祭司,负责仪式啥的。Zechariah干活一直认认真真,这个上帝是知道的。Zechariah听Gabriel说他要当爹了,无动于衷。他想,他和他老婆伊丽莎白都这么地老了,伊丽莎白还得了不育症,怎么可能有小孩?一定是Gabriel这小子故意取笑挖苦他。所以,当天使飞来(天使的话他自然是信的),告诉他上帝有让他老婆怀孕的计划时,Zechariah 不禁喜出望外,老泪纵横。显然,老Zech干活兢兢业业,祈祷了很久要个孩子,上帝最后决定答应他,并让这个孩子成为基督诞生的报信人。
上帝为什么要搞得这么麻烦?为什么不能也派天使去约瑟夫家里说一声呢?再说,生孩子就生孩子了,为什么非要通报不可呢?看看,我这非基督徒的脑子就是不行,思想路线不正确,连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会问出来,看来在永生兄的学习班里甭想毕业了。不过,当我打这几个字的时候,我好像猜出了上帝的心思。
圣经中关于约翰出生有两个寓意。第一个寓意是,当你认为没希望了,上帝不可能回答你的祈祷的时候,上帝他出乎你的意料回答了。第二个寓意是,当你向上帝求什么的时候,上帝如果回答你,他一定也是带有他自己的计划的,他一定是也让你为他做点什么。上帝不只是给老Zech 一个儿子,上帝通过给老Zech 一个儿子,给人类一个先知 (上帝认为人类需要先知,我认为这是个很妙的想法)。这两个寓意我认为都非常好,其意义可以超越基督教和一切宗教。所以,朋友,不管你信不信基督教,让我问你一个问题:圣诞节你希望从你的“上帝”那里得到什么礼物呢?
后记:翻来覆去兄希望讲道理最好再带点幽默。他的建议帮助产生了这篇日志。我原来担心自己过于嬉皮笑脸,开玩笑太多,恐怕还因此得罪了一些朋友。上回在他的一篇说他工作单位“动刀”的文章后面跟了一句,“不好,翻老要跟人拼命!”一直担心他耿耿于怀,要跟我拼命。现在知道没那事,笑不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