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网上匿名(清仓新日志)

作者:rebel  于 2009-12-23 06:4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其它日志


不久前谈到网上的读者分读文的和追星的两类,意犹未尽,今天聊聊与此有关的一个想法,叫作“网上匿名”。网上匿名与“潜水”不同。“潜水”之乐在于不露声色地观察,观察五光十色的人性,在网络这个几乎是理想化的自由天地里,在某种程度上不思戒备地袒露和展现。。。

网络的自由性加强了网络文字的真实性(就其展现文字作者的性格而言),这使得“潜水”观察变成一项有趣的活动。但是,除非你认识被观察者,或者你是个学者在搞学术研究,单纯的观察是不够深刻,也是不够刺激的。如果你自己也想热热闹闹地参与其中,而又对真实的东西有兴趣 (据说许多人看《蜗居》就是想看真实,我没看过,不知该剧有多少真实),想在无人知晓,无人注意的情况下,想在没有人被你打搅,又没有被人认出你是谁的情况下,看看你认识的人会怎么看待你和对待你,我有一个促刻(有人说,应写成“促狎”,但上海人觉得这个读音不对)的主意:用化名写点东西看看 (贝壳村花样多,是不是买个“匿名卡”就可以成了?)。

过去有钢琴比赛拉一块幕布的,后来取消了,说是钢琴演奏也是表演艺术,看不到钢琴家摇头晃脑的表演,那怎么行?这样做,郎朗们怎么混得出来?网上是纯文字的交流,靠“遥感”,所以网上匿名,理论上行得通。当然,我知道,上网目的是纯粹阅读的人不多,用化名或变换“笔名”会破坏追星起哄的乐趣。因为这个,网上匿名的普遍实行既不实际,也无必要。我的提议,只不过是倡导一种思想实验,以期增加一种意识而已。

真正的作家是非常讨厌“追星”的。为了求得他所要见,或希望见到的效果,鲁迅频繁地更换笔名,用了几百个笔名(没数过,一百多肯定有)。大家都知道鲁迅剃头的故事吧。鲁迅第一次去这家店剃头,穿着普通,剃头匠势利,剃得头质量不高,鲁迅给了一大把小费。第二次去,剃头匠见了立马点头哈腰的,仔仔细细地为鲁迅剃了头。完了,鲁迅慢慢地排出三文小钱。剃头匠问,这次为什么给得这么少?鲁迅回答:上次你乱剃,我乱给;这次你仔仔细细地剃,我仔仔细细地给。

钱钟书对“追星族”的无情,也脍炙人口。这个故事可能以前也有人讲过,不过我讲我自己的版本。有个仰慕钱钟书的文学青年固执地一定要见他,钱钟书固执地不见。那人就天天坐在钱家门口,弄得扬绛都来求丈夫:就见他一面吧,人家也是崇拜你,不是要杀你(扬先生当然不知道后来有列农被崇拜者刺杀的事)。钱先生当然是不吃这一套的。不过,看在妻子的面子上,钱先生给那个文学青年写了一封信,托人送出去。信中说:“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吃了就是了。干嘛非要见那个生蛋的鸡不可呢?”

          我思想中理想的网上活动是,读你喜欢的博文,有兴趣与作者交流一下,那就去试试看。用不着打探博文作者的“真相”与隐私,然后想入非非。说到底,是仙女,你也娶不着;是丑妇,你也没义务娶。(我是男作者,所以只揶揄男读者)。当然这是个自由社会,你想怎么做,别人管不着。但是,你可能也知道,我这个人有喜欢东评西评的个性(当然评的不是任何个人,更不限于这个园子里的人)。我也想自由地表达一下个人的意见和忠告:这样做不光无聊,也使网上活动的乐趣(包括你自己的乐趣)大打折扣。还是好好地学习,与网上的陌生人(不论男女老幼)健康地,有益地交流吧。

 

注:此文是旧帐。改头换面了一下。潜在的读者可能早就不存在了。思想也是旧的,只有“蜗居”是新的。

 

评论 (0 个评论)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5 07:5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