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闯红灯的经历(被照相机给照下来了) [2013/06]
- 由中国人不守规矩引发的小感慨 [2013/11]
- 当老人摔倒之后 [2013/12]
- 电影《The Descendants》(后裔)—一部给成人看的电影 [2011/12]
- 减肥!减肥!! [2013/11]
- 读古文小品手记之三:张庭玉的“恕” [2010/03]
- 北京出租汽车司机的一番话(二) [2011/06]
- 旅途中小小的不愉快 – 抱怨一下美国 [2013/11]
- 北京出租汽车司机的一番话(一) [2011/06]
- 高仓健和他的三部电影 [2014/11]
- 北京人和炸酱面 [2012/09]
- 你的膝盖疼吗?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2014/06]
- 为什么在美国不可能全面禁枪 [2012/12]
- 女儿初中毕业了,悲耶喜耶? [2011/06]
- 洛杉矶暴乱二十周年纪念日 [2012/04]
- 一定要早婚早育—由母亲节的祝福想起的 [2011/05]
- 本命年 (小说) [2014/01]
- 纪念一下狄更斯 [2012/02]
- 甲状腺和练气功 [2010/03]
- 谁来扮演孩子们的牙齿仙女? [2010/04]
- 从迈克杰克逊私人医生的过失杀人案聊聊美国刑事法庭的听证辩论和陪审团制度 ... [2011/11]
- 另类的同桌故事 – 不是初恋也没有友情 [2012/01]
- 风灾手记 [2011/12]
- 写在小说《那个年代的故事:春花秋实》的后面 [2010/12]
- 公司里的故事:花落谁家 [2010/05]
- 也当一回旧时北方农村的新媳妇 (女人话题) [2010/07]
- 那个年代的故事:春花秋实(一) [2010/11]
- 那个年代的故事:春花秋实(十) [2010/11]
沈立晶她们这个中学有点儿特殊,她们这个班也有点儿特殊。
这个中学,在文革前不是什么名校,但由于学校有解放前就建校的悠久历史,勉勉强强地挤上个二流学校的行列。因为学校名气不是那么大,文革时红卫兵们没有像名校里闹得那么厉害,老师们也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学校基本上保留了全部师资。文革中一切都不正规,但学校还是算是正常运转。一九七二年尼克松来华访问后,国家的外交情形开始有所好转,不再像过去那样关起门来与世隔绝地文化革命,多多少少也开始让外国人进来走走看看了。
学校里的副校长姓祁,是个非常精明强干的女人。祁校长文革前是北京市教育局的,文革时受到冲击,但不久就被三结合[注2]了。不过,结合之后被贬到中学当校长,还是个副手。那时候大家都心照不宣,官衔是正的大都是党的干部,副手才是真正干事的。祁校长果然不负众望,来了几年后学校就很有模样了。当然,中央的指示还是要执行的,但一般来说,老师能够照常教学,学生也能够照常上课。不像好多学校乱七八糟,成天政治学习,学工学农学军,学生上不了几堂课,老师们也没什么心思教。七二年后,教育部决定在北京选几个学校开放给外国人参观,祁校长以本中学的雄厚实力,一举拿到了这个对外开放的名额。
文革以后,也没有名校不名校这么一说了,大多数孩子们都是就近入学。学校既然成了对外开放的学校,祁校长就一鼓作气,跟市教育局申请,招一批资质好的学生。沈立晶班上这批学生的家长,大多数是中央直属各部的国家干部,祁校长看上了这片的学生,拿着教育局的尚方宝剑,到沈立晶她们的那个小学来招生。家长们因为文革里学校各种招生制度都打乱了,本来就有些嘀咕,听到有祁校长这么个对外开放的学校,心里都有些动。当然,不好的地方就是离家远,要坐车或是骑车去上学。不少家长为了孩子们能上个好学校,觉得这也值了。所以,除了学校里的工人子弟和不愿在孩子交通费上花钱的家庭,沈立晶们组成了一个五十个人的班,连班都没拆,原封不动地直接从小学搬到中学来了。班上的孩子们在小学就认识,好多本来都是一个班上的,大家连彼此熟悉的阶段都不用,全都知根知底,觉得上中学跟上小学没有什么不同。
沈立晶在小学就当班长,到了中学自然继续当班长,不过,班上的正班长给了男生陈永强。沈立晶学习成绩平平,但背景很厉害。从文革一开始,她父亲就是中央某部派到香港,常驻香港的代表。文革期间,连老干部都靠边站了。能让党信任,派到资本主义社会香港去的人,不言而喻,那是多么根红苗正,政治上信得过的人物了。学校一听说沈立晶的父亲的情况,二话不说,沈立晶就是班上干部的最佳人选。其实,沈立晶本人不是那么爱出风头。但那个时候,出身造英雄,这个班干部,沈立晶是不当也要当了。
『注2』1967年3月10日,《人民日报》转载《红旗》杂志社论《论革命的“三结合”》。社论中传达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在需要夺权的这些地方和单位,必须实行革命的“三结合”的方针,建立一个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无产阶级权威的临时权力机构。这个机构的名称叫革命委员会。这里的“三结合”是指革命委员会要有军队的代表、干部代表和群众代表参加。 社论发表后,“革命委员会”成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政权机关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