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闯红灯的经历(被照相机给照下来了) [2013/06]
- 由中国人不守规矩引发的小感慨 [2013/11]
- 当老人摔倒之后 [2013/12]
- 电影《The Descendants》(后裔)—一部给成人看的电影 [2011/12]
- 减肥!减肥!! [2013/11]
- 北京出租汽车司机的一番话(二) [2011/06]
- 读古文小品手记之三:张庭玉的“恕” [2010/03]
- 旅途中小小的不愉快 – 抱怨一下美国 [2013/11]
- 北京出租汽车司机的一番话(一) [2011/06]
- 高仓健和他的三部电影 [2014/11]
- 北京人和炸酱面 [2012/09]
- 你的膝盖疼吗?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2014/06]
- 为什么在美国不可能全面禁枪 [2012/12]
- 女儿初中毕业了,悲耶喜耶? [2011/06]
- 洛杉矶暴乱二十周年纪念日 [2012/04]
- 一定要早婚早育—由母亲节的祝福想起的 [2011/05]
- 本命年 (小说) [2014/01]
- 纪念一下狄更斯 [2012/02]
- 甲状腺和练气功 [2010/03]
- 谁来扮演孩子们的牙齿仙女? [2010/04]
- 从迈克杰克逊私人医生的过失杀人案聊聊美国刑事法庭的听证辩论和陪审团制度 ... [2011/11]
- 另类的同桌故事 – 不是初恋也没有友情 [2012/01]
- 风灾手记 [2011/12]
- 写在小说《那个年代的故事:春花秋实》的后面 [2010/12]
- 公司里的故事:花落谁家 [2010/05]
- 也当一回旧时北方农村的新媳妇 (女人话题) [2010/07]
- 那个年代的故事:春花秋实(一) [2010/11]
- 那个年代的故事:春花秋实(十) [2010/11]
这次回国后,吃了几次家里做的炸酱面,非常过瘾。
北京人吃的炸酱面其实很简单:买来酱 - 黄酱或甜面酱,猪肉馅,再来一斤切面。肉馅下油锅炒熟,与酱一同加热。煮开水下面条,面条煮好后捞起来,煮面的汤千万不能泼掉,以备后用。取一条嫩黄瓜,切成细丝当面码儿。面条盛在碗里,浇上酱,和匀,上面撒上黄瓜丝,开吃。嘴中带响儿稀哩哈拉地大碗进肚,吃完再去加一碗面汤,所谓的“原汤化原食”。喝下去后,那真是浑身通泰,说不尽的心满意足。
一般外地人,特别是南方人,都不太理解北京人的炸酱面情结。有一次一位南方人对我说,你们北京的那个炸酱面有什么好吃?在我看来难吃无比,跪求我吃我都不吃。我听了一笑,用一句他无法反驳的话回答:我们吃的是童年的记忆。
在有着丰厚吃文化的中国,炸酱面的确是上不了台面的。与各个地方佳肴相比,它太过简单直白,毫无悬念。不要说它比不上江浙一带食物的精美,两湖四川的泼辣,两广福建等地的丰富,就是北方山西的刀削面和陕西的羊肉泡馍,也远远比它充足实惠。
然而,北京人,不管是祖祖辈辈都在北京的,还是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北京人,很少有不爱吃炸酱面的。吃炸酱面,最好的是在家里做的。当然,有的饭馆也能做很好的炸酱面,但吃了总觉得不特别惬意。炸酱面跟炒饭一样,本来就是家常饭,弄到饭馆去倒有些兴师动众了。在家里做的炸酱面,我见过最考究的是自己和面,然后自己切成面条。不讲究的,如果懒得出去买面条,用一袋挂面也是可以做的。一般人作炸酱面,都用切面做。切面,就是刚刚做好的新鲜面条。在北京,买切面很容易,经常街边小店里就有。我在国内的时候,家附近有一家专门买切面的铺子。那家铺面门脸虽小,但却有一个很大的切面机,里面的工作人员,白帽子白围裙白套袖,一副很正规的样子。临街开了一个大大的窗口,买面的人 – 其中不少是像我一样的孩子,可以从窗口看进去,看到整片的面从机器一个口出来,接下来的两个滚筒左右摇摆,把长长的面片像布匹那样叠成S形状,再输入另一个口进行面条的切割,最后在机器的尾部出来的自然就是面条了。钱交进去,抱一挂面条回家,整个过程,倒也是很兴趣盎然的。
说起来,北京人的炸酱面,和意大利的Spaghetti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做Spaghetti不用黄酱或甜面酱,而是用番茄酱;不用猪肉馅而用牛肉馅。但做法差不多,也是把牛肉馅在平锅上烤熟,再和到番茄酱里一起加热。面条嘛,不知道意大利本国是不是也有“切面”,在美国都是袋装好的“挂面”。面条煮软,浇上番茄酱后,上面不撒黄瓜丝,而是撒粉状的奶酪。但煮面的汤是万万不能留的。美国人看到中国人喝面汤,往往会大惊小怪到目瞪口呆,因为他们认为煮过面条和饺子的水,如同洗碗水一样不堪入口。
我也喜欢吃Spaghetti,但总觉得不如炸酱面过瘾。同样,我向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推销炸酱面,也往往不能在她们那里得到像Spaghetti那样的青睐。看来,童年口味的力量是无穷的。
如果炸酱面可以用来比喻的话,它有些像北京人说话,简单快捷,直截了当。所以,北京人吃炸酱面,不仅仅是追求满足口腹之欲和大快朵颐,更是追求一篇回忆,一份乡情,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