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闯红灯的经历(被照相机给照下来了) [2013/06]
- 由中国人不守规矩引发的小感慨 [2013/11]
- 当老人摔倒之后 [2013/12]
- 电影《The Descendants》(后裔)—一部给成人看的电影 [2011/12]
- 减肥!减肥!! [2013/11]
- 读古文小品手记之三:张庭玉的“恕” [2010/03]
- 北京出租汽车司机的一番话(二) [2011/06]
- 旅途中小小的不愉快 – 抱怨一下美国 [2013/11]
- 北京出租汽车司机的一番话(一) [2011/06]
- 高仓健和他的三部电影 [2014/11]
- 北京人和炸酱面 [2012/09]
- 你的膝盖疼吗?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2014/06]
- 为什么在美国不可能全面禁枪 [2012/12]
- 女儿初中毕业了,悲耶喜耶? [2011/06]
- 洛杉矶暴乱二十周年纪念日 [2012/04]
- 一定要早婚早育—由母亲节的祝福想起的 [2011/05]
- 本命年 (小说) [2014/01]
- 纪念一下狄更斯 [2012/02]
- 甲状腺和练气功 [2010/03]
- 谁来扮演孩子们的牙齿仙女? [2010/04]
- 从迈克杰克逊私人医生的过失杀人案聊聊美国刑事法庭的听证辩论和陪审团制度 ... [2011/11]
- 另类的同桌故事 – 不是初恋也没有友情 [2012/01]
- 风灾手记 [2011/12]
- 写在小说《那个年代的故事:春花秋实》的后面 [2010/12]
- 公司里的故事:花落谁家 [2010/05]
- 也当一回旧时北方农村的新媳妇 (女人话题) [2010/07]
- 那个年代的故事:春花秋实(一) [2010/11]
- 那个年代的故事:春花秋实(十) [2010/11]
我刚到美国来的时候,中国城的书店都是台湾人开的。在洛杉矶地区常见的书店多为“长青书局”和“世界书局”。这些书店的店面不大,所卖的都是一些台湾香港比较走俏的书,每本的价格大都在10美元以上,我当时对这些畅销书和作者都不是太熟悉,尽管囊中不是太羞涩,也还是不敢就贸然购买。于是就把目光转向古典文学。古典文学的书架上无非就是水浒三国西游记红楼梦,别的也甚寥寥。《金瓶梅》倒是有,却是删掉全部色情文字的“洁本”,剩下还能看看的,也就是三言两拍了,就是这些书也不见得很齐全。
后来,我在有小台北之称的蒙特利尔市发现了一个大陆人经营的书店,看着那些纸张粗糙印着简体字的简陋书籍,真有一些他乡遇故知的激动。跟老板随便聊了几句,老板的口音听上去是北方人,口气漠然,带着满脸生意人的警惕,对我的态度远远比不上我对那些大陆书来得亲切。以后去的次数多了,他的态度稍微转好了一点。但是,因为有港台出版的书作比较,花同样的价钱买大陆纸张这么次的书籍我总觉得心有不甘。因为忙,有近一年没有再去这家书店。等想起来再去时,它已经从那条街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糕饼店,我站在装饰着结婚蛋糕的橱窗前,怅然若失。
书店的生意不好做,特别是中文书店。它跟美国书店有个特别的不同,就是在每个书架前都有一个提醒标签,上面写着“请勿在架前阅读图书”之类的字样,看着令人啼笑皆非 – 这实在有悖开架卖书的本意。因为中文比英文要简洁得多,花一两个小时看完一本书是非常可能的事,所以也无怪店家要出此下策写标签。我有个老外朋友学中文,有一次碰到一个阅读练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上次我在街角的那个书店里,看了半天的书,也没有人来管。”朋友每个字都认识,就是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我听了哈哈大笑,给他解释了一下中国书店的这个特色。
过了一些时候,香港的三联书店在蒙特利尔市开了一家分店。三联书店开间很大,书的种类也多,气魄也大些,没有不许架前阅读的警告,而且常有大陆来的图书展销。但是,价钱依旧是贵。我这个人比较没出息,正经书看不下去,喜欢看的都是一些小说之类的杂书,花钱买一大堆没有保存价值的杂书来看,总是觉得不值。那时候,只能每天买世界日报来看了充饥。
不久三联书店对面的一家长青书局开始卖降价书,书店老板江浙口音,不知道是不是把书店从台湾人手里盘过来的。总之他的书店也是开间大,一部分跟其他的书店一样卖书,另一部分则用来经常举办大陆来的书展画展书法展。有一次他弄来了好大一批大陆书籍,堆在几个大长条桌上,说明按书后的价钱卖。有个大陆人挑了一大堆书,结帐的时候才知道要付的是美元的价钱,也就是说,如果书标价人民币2元,你要付两元美元。当时美元和人民币的兑换价还是1:8几,那个大陆人一下就火了,跟老板大声吵起来,说老板太黑。哪知老板反而振振有词:你让我按人民币的价钱来卖?那我连运输费都付不过来,我这生意还要不要做?我把书白送给你好了。那个大陆人怒极摔书夺门而出,一路恨声不绝。
互联网的兴起给书店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美国大的连锁书店迅速找到了对应措施:对顾客采取图书馆式的销售方式。书店不仅给顾客准备了舒适的沙发,还附设咖啡馆,你可以坐在沙发上看,也可以到咖啡馆里边喝咖啡边看,从开店看到关店,也没有人管你。可是无法采取这种措施的小书店就惨了,那阵子我记得许多书店都纷纷关门,包括规模不算小的Crown. 中文书店的生意就更艰难了,许多书店越来越多地卖音乐CD和电影DVD,卖书的那部分越缩越小了。
有一天,有个网上结识的朋友告诉我一个叫“书原”的书店,他给了我书店的网站。按图索骥,我找到了它在本地的地址。在蒙市远离中国店云集的地方,我找到了这个书店。与其说它是个书店,倒不如说是个书的仓库。一排排的书架上堆满了书,一般花一两美元就能买到一本书。随着国内书的纸张,印刷和封面设计越来越好,花这么少的钱买,实在是价有所值。我一般都买个七八本,看完后捐给当地图书馆。去的次数多了,老板就哄着我当了俱乐部会员,说是会员有打折,非会员要按标价付款。
不久,我发现离我家东边三个英里的地方也有了个书原书店,大喜过望。进去一打听,果然是一家,会员卡也能用。但这家的确是书店不是仓库,书价普遍比蒙市那家的要高一点。因为近,所以也算还值,一两元的书不太多了,但也还有。今年年初,在离我家西面三英里的地方,又出现了一家书原书店。这家店有了蒙市那仓库的规模,开间大,书架,长条桌上堆得都是书。但是仔细看看价钱,会发现比东面那家店的价钱还要高一点。
自从西家店开张,东家店的生意似乎越来越不好了,书的流动也越来越慢了。前几天我去,畅销书桌上的书量好像都不够,摆得稀稀落落的,架子上也看不见有什么新书增加。我转身又去了西家店,看得上眼的书也都是七八元一本,挑了几本,结帐的时候拿出会员卡,老板尴尬地笑着说,我们现在基本上不用这个卡了。也就是说,大部分书我都按标价上的非会员价格付的款。
互联网,再加上经济不景气,书店的生意也不好做,不管是东家店还是西家店,无论冬夏,既没有暖气也没有冷气,我那天去的时候,两家的老板都裹着厚厚的外套,好象是要去滑雪一样。我想,我是不是也应该原谅他们把书籍涨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