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携带干海参入境的体验 [2016/06]
- 温家宝为什么要拿掉薄熙来? [2013/10]
- 杂谈入籍的感觉 [2015/04]
- 中国官场有多黑?深不可测! [2011/07]
- 我看薄,王斗后传 [2012/02]
- 从中国官员的腐败看共产党的衰亡 [2011/07]
- 野生干海参可以进境中国,大家不要以讹传讹。 [2018/08]
- 梦鸽的要害是不听话 [2013/09]
- 老年创业的故事(三) [2014/10]
- 我看薄熙来“没事” [2012/03]
- 老年创业的故事(四) [2014/10]
- 中国最有权的不是习近平 [2016/08]
- 为什么“打黑”这么难? [2012/03]
- 唉,我的海南。 [2018/04]
- 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一尊”被扒了底裤 [2019/05]
- 我所经历的“三年困难时期” [2010/07]
- 这个史实让我无语。 [2011/12]
- 贺梅案给我的新增的教育 [2011/08]
- 我对毛泽东的崇拜和非议 [2010/07]
- 在认识美国的过程中寻找那家的出路。 [2011/11]
- 这个史实让我无语(二) [2011/12]
- 羊儿回家 [2012/01]
- 答一位莫名其妙的网友的跟帖 [2011/11]
- 谁是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果的“享用者”? [2010/08]
- 答SirCat [2009/10]
- 很累地活 [2012/07]
很久不看凤凰网了,但因为看过,所以依然挂在电脑的版面上,信手点开赫然发现头版标红的大字体:
开始我还暗笑凤凰网的高级黑也太猖狂了吧?把获得的感觉幻想成获得,于是就获得了?为了引经据典,我特意搜索“获得感”的解释,居然见百度百科:
“获得感”本表示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获得感”一词迅速流行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且使用范围出现固化趋势,多用以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
2015年12月,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发布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获得感”排第一。
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获得感”入选十大新词。
妈的!黄俄毁我中华文化居然低劣到如此程度,这和画饼充饥有什么区别?
一个小学文化的瘪三,被黄俄扶上了大位,于是全国的知识水平就都真的降到了幼儿园水平?再看百度百科的:引申含义
“获得感”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
“获得感”首先是要感受到改革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人民群众有房住,收入增加,能接受优质教育,能看得起病,养老有保障等,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4]
在精神层面,要让每个人有梦想、有追求,同时活得更有尊严、更体面,能够享受公平公正的同等权利。 [3]
“获得感”有别于“幸福感”,它强调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
打住,感觉到“得到”,就是得到了。这种脑袋被挤扁了的呓语,居然成了词典编辑者的思维逻辑,中华文化毁了。
回想黄俄上百年中国七十年来的文化教育就是这么靠强制灌输欺骗麻醉老百姓过来的;造就了数以亿计的奴才成天为他们宰割奴役糟蹋,还得举手加额地叫瘪三为大大。
昨日网闻:豆奶妹因为热爱菲律宾,给警察泼奶,被拘禁驱逐;沈阳一对夫妻开车不慎,夜坠蒲河,人脱险,车被封冻,后车轱辘被盗走。
真是:黄俄不除,中国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