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阴影】--从人格看古代文坛巨人(1)

作者:枫树下  于 2012-2-22 08:3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7评论

【常与舍弟隔洋锵锵。近日谋得弟两篇文字,与各位分享】

 

中国古代文学,灿若星河,其光彩夺目之成就,岂是当代诺贝尔文学奖可比?千百年来,经典佳作层出,巨匠大家林立,令后人高山仰止。浸淫于内,何其快慰。

魏晋时代,是古文学的分水岭,之前是文、史、哲和合,之后相互剥离,各自向纵深发展(民国国学大师刘师培语)。单就诗词散文而言,至唐宋登峰造极,或为后世永久不可逾越的极限。

从纯粹的艺术角度,无论用什么词藻去赞美我们的古文学,都不为过。寸管之内包藏万象,尤素弦箫洞,在指下唇间百转千回,又尤黑白对弈,于尺牍之上妙到毫巅。

但是,倘若我们沿着历史的通道索引这些伟大作品背后的文坛巨人,勾勒他们的人格,我们又会惊奇地发现,在人格这束冷峻光线的映照下,很多备受推崇的作品会褪去其绚烂的艺术光环,仅有为数不多的一些作品,反会更加熠熠生辉。

这时候,我们才会恍然发现,世上原本就没有什么纯文学。历史之于艺术,可使历久弥醇,更可使发霉变质。

文学对我们而言,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范畴。探讨偶像的阴影,并不在于诋毁,而在于换个视角重新审视。

人如其文,人文一也,从这个视角,我们或能甄别出,什么样的作品才真正值得我们倾慕,什么样的文人,才真正值得我们崇拜。

让我们拉开历史的大幕吧,这是不折不扣的偶像剧。

第一个出场的,当然是李白。

李  白

李白,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青少年时代的李白,非常崇拜汉武帝时期的风流人物司马相如,在自己的诗中多有提及。这一点,对于研究李白后来的行事风格非常重要,因为种种迹象表明,李白终其一生都在向自己的偶像看齐,不仅在文学上“作赋凌相如”,更体现在政治理想、尚武精神以及爱情婚姻上。

司马相如直至唐代仍一直在文坛上享有盛誉,后来大概被严谨的宋代文人发现其人品有重大问题,方才淡出了大众偶像的圈子。李白在试图复制司马相如表面光鲜的时候,不经意间将其内心的阴暗也一起复制了,就像在电脑上复制文件时,不小心感染了附着其上的病毒一样。

关于酗酒、打架斗殴、桃色新闻之类,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主要看李白围绕自己理想的所作所为。

李白的理想是入仕参政,而且不是一般的官职,李白自比管晏,“愿为辅弼”,做宰相。或者是“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就是说如果皇帝象周文王请姜太公出山一样请我,那我做个帝师也可以考虑。

李白的理想不俗,想出的办法却俗不可耐:走后门。据记载,李白一生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或许李白是想由布衣一步登天吧?要想一步登天,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见到皇帝并受赏识。可是一介布衣,要想见到皇帝,谈何容易?因此,走后门是不二捷径。李白真如自己标榜的那样清高吗?其实一点都不。

李渊父子得势后,不能免俗地要给家族脸上贴金,于是拉出老子做门面,称自己家族是李耳的后裔。老子被尊为道家鼻祖,所以李唐王朝道教兴盛,道教政治化之风甚炽,连科举都有专门的道举。唐王室中修道者甚众,连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都做了道士。

从后面李白的动向上可知,李白一直在打玉真公主的主意。

李白在三十岁的时候,初入长安,找到了唐玄宗的女婿张垍,想通过张垍结识玉真公主。不料苦等数月,最终被张垍涮了,抑郁而归。其时所著《玉真仙人词》,细细揣摩可发现,李白不但暗中抱怨张垍人品不好,也透露出自己的以玉真公主做政治跳板的用意。

李白四十二岁那年,再入长安,这次李白可谓有备而来,托其结为至交的好友,当时的著名道士、与皇室交往密切的元丹丘将其引荐给玉真公主。

元丹丘此人,出现在李白很多首诗中,尤其是其著名的《将进酒》中也有提及,可见两人交情深厚。

李白献上了十多年前写的《玉真仙人词》,玉真公主大为感动,李白最终如愿见到了唐玄宗。可李白对自己走后门的事情不但只字未提,还说得以面君是因为“久在草泽之间,诗文名动京师”。由此可见,我们的诗圣,人品的确不怎么样。而且盛唐时代的诗人中,这类事情绝非李白一人所为。相比北宋文人,实在直不起腰杆子啊。

唐玄宗的确很赏识李白,李白在其诗文中多有提及,后来还给了李白一个名头响亮的官职:翰林。

有证据表明李白在其诗文中有意混淆了翰林的概念。唐代,更具体说在唐玄宗一朝,有两种翰林:翰林学士和翰林待诏。真正有政治地位的,叫翰林学士。而翰林待诏,另有来历。待诏一词源于汉代,特指与政治无关的御用有才之士。由于唐玄宗极度热衷艺术,给自己组建了庞大的待诏班子,包含琴棋书画等各种项目,随叫随到地供自己娱乐。我们必须承认唐玄宗对艺术的热爱与尊重,他甚至为这个待诏班子贴上的一个漂亮标签:翰林待诏,足见其重视程度。

帝王的热爱与尊重,并不意味着政治地位。这与李白的初衷,落差极大,但是李白还是极力渲染着自己在长安的得意。

李白有大量反映这一时期与帝王将相交往的诗文,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会觉得诗文豪迈洒脱令人艳羡,但是了解这个背景之后,真令人相当无语。谎言与牛皮,使浪漫主义变成皇帝的新装,诚可叹也。

一边满篇皇恩浩荡,一边心中牢骚满腹,长达一年半的内心煎熬,李白终于挺不住了,向唐玄宗辞职。玄宗对待艺术家真是没的说,毫无“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专制思想,“赐金放还”,李白离开长安。

向唐玄宗辞职容易,可是怎么向粉丝和看客们解释呢?总不能说自己以前的诗文都是骗人的吧?李白有办法,一句“君王虽爱峨嵋好,无奈宫中妒杀人”,飘然脱身。然“妒杀”一词使后世百般猜忌千般演绎,编出无数诸如脱靴等美化李白丑化他人的段子,这些经不起推敲的诋毁竟能经由历代拥趸添砖加瓦而流传千古,真令人哑然失笑。

离开长安前后,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行路难三首》,隐喻仕途艰难。第一首以名句“直挂云帆济沧海”结尾,可谓不屈不挠;第二首悲观了很多,抱怨玄宗不识英才,自己只能效仿陶渊明“行路难,归去来”;第三首则说“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似乎超脱了些,其实不过借酒消愁。这三首诗,从顺序上展示了李白离开长安时的思想变化,也彰显了李白善变的性格,同时也间接否定了自己的“妒杀”说。

我们长期以来同情诗人的政治遭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李白诗文才华盖世,政治能力亦如是。可是后面的事情会说明,唐玄宗至少在不用李白参政这件事上,是绝对英明的。

离开长安后,李白四处漫游飘零,从政之心不死,几经努力却了无成效。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大乱。朝廷一边抵御外患,一边祸起萧墙,唐室宗亲在战乱中上演了自相残杀的闹剧。尤为可悲的是,李白居然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卷入其中,彻底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安史叛军攻下潼关后直指长安,唐玄宗逃往成都,留下太子李亨在西北地区主持局面。七月十五日,唐玄宗在成都颁布分制置诏,命李亨做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收复长安、洛阳等黄河流域的失地;永王李璘,负责经营长江流域的军政事务。

永王李璘立即奉旨从成都奔赴江南筹措兵马。为扩大声势,特意征调躲避战乱于庐山的李白从军,从舆论上为其助阵。

李白自离开长安后苦等了十一年,终于又等来了一个政治机遇,兴奋不已。妻子不愿李白从军,李白以超豪迈的一句“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应对,开始再次追逐自己的政治理想(莫学苏秦不下机,这句诗引用了战国时期苏秦的典故,疑为传抄错误,窃以为“苏秦”或为“苏妻”)。

而时局却在此时发生巨变,远在宁夏灵武的李亨,在分制置诏颁布前三天自行称帝,尊唐玄宗为太上皇。由于当时信息传递缓慢,玄宗一个月后方才得知,无奈之下只得认可,于八月中旬将玉玺送给李亨。

等到消息传到李璘处,李璘势力已经做大。李亨感到威胁,诏命李璘回成都侍奉太上皇,遭到拒绝,由此兄弟自相残杀的序幕,难以避免地拉开了。

在这种背景下,李白展示了其政治白痴的本色。

或许政治白痴这样的言辞过于尖刻了,但是,如果我们把时局动向与李白在李璘军队中做的十首意气风发的诗(统称为《永王东巡歌》)对照,我们看到令人唏嘘不已的一幕:政治风暴席卷而来,李白却懵然无知(作为李璘幕僚,李白不是不能知道时局变化,只能说其政治嗅觉麻木),还高谈阔论自比谢安。相比以前的好友,边塞诗人高适,政治水平真是天壤之别啊。

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名扬天下的高适,能文能武,安史之乱期间任淮南节度使,奉旨讨伐李璘,一举平叛,李璘父子被斩首。

李白一夜之间从官军变成叛军,直至沦为高适的阶下囚才如梦方醒。李白不得不拉下脸写信托人送给高适求情,而时势决定了高适不可能有回应,政治上的幼稚,让李白再取其辱。每念及这情何以堪的一幕,我都会为李白感到深刻的哀伤。

抨击李白的言辞越尖刻,我自己的心其实就越悲凉。既是为了诗人,也是为自己曾经付出的热爱。我依然喜欢“黄河之水天上来”,但仅限于艺术范畴。

凭借诗缘,李白终于逃得一死。后来朝廷收复两京后算安史之乱的总账,李白遭发配夜郎。途中遇大赦,再度燃起希望之火,一边抒发自己“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美好心情,一边借自己的偶像司马相如憧憬着自己不死的政治梦想: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与论文章。

李白的仕途理想,在申请加入李光弼军队东征叛军却因病未果后,终于完全破灭,不久辞世。

李白的理想正如一盏灯,距离越近,背后投射的阴影越大。单读李白诗文,天马行空桀骜不驯,结合史实,其人格缺陷,昭然若揭。或许李白受司马相如蛊惑而不觉,后世亦受李白蛊惑而不察,倘不还原其本,效尤不止贻害无穷。

如果把李白的言行不一和政治幼稚视为人格缺陷的话,那么杜甫,谓之人格分裂,一点不为过:下面我们有请杜甫。

(待续)

1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8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9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2 回复 云间鹤 2012-2-22 08:53
就文论文,这篇文有些沉重。
就史论文,或可豁达些:古人或伟人其实与此时此地的我一样面临无时无处不在的抉择。
诗仙不过是誉称, 李白毕竟只是个人! 与你我无别!
他毕竟也只是个唐代的人: 学而优则仕!他别无选择!
人人称道古大臣之风,有几人真有古大臣之风?!古大臣之风又是何样的风骨,天下有几人真知?
2 回复 早安太阳 2012-2-22 11:21
继续加油写哈,枫树下兄,俺迫切需要扫盲~~
2 回复 香林坐久 2012-2-22 11:41
文采与人格确实不能画等号。
2 回复 liuxiaoyu 2012-2-23 03:55
好文!!
2 回复 mike05 2012-2-25 01:13
诗仙自然可以有仙的一面,也有人的一面。后人多从他的诗词了解其仙的一面。进而深究其为人的一面。发现其层次感还挺丰富的。这样才保持了人们兴趣的热度。将星追到底。
2 回复 小小.. 2012-2-26 13:33
好文!!
2 回复 若水无痕 2012-3-20 22:12
好文,收藏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枫树下最受欢迎的博文
  1. 闲话篆刻 (十二) 汉印 [2010/06]
  2. 【古韵诗社·廿四期】京剧-春闺梦 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景 [2015/04]
  3. 【枫声】山楂树(男声二重唱) [2016/11]
  4. 【京剧·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2015/02]
  5. 【京剧·太真外传】杨玉环在殿前深深拜定 [2015/03]
  6. 【锁麟囊】春秋亭外 [2015/02]
  7. 【京剧·玉门关】听树梢风悠悠人烟寂静 [2016/04]
  8. 【京剧·麻姑献寿】瑶池领了圣母训 [2017/01]
  9. 【京剧·天女散花】悟妙道好一似春梦乍醒 [2015/04]
  10. 【京剧·西施】提起了吴宫心惆怅 [2015/03]
  11. 【京剧·太真外传】挽翠袖进前来金盆扶定 [2016/09]
  12. 【京剧·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 [2015/02]
  13. 【我有一壶酒 可以慰风尘】古韵诗社第32期活动通知 [2016/03]
  14. 【京剧·穆桂英挂帅】非是我临国难袖手不问 [2015/03]
  15. 【京剧·群英会】人生聚散实难料 [2015/05]
  16. 【古韵诗社第十六轮】续诗+集句--“满城风雨近重阳” [2011/09]
  17. 红薯、八杯水和张悟本的绿豆汤 [2010/06]
  18. 【古韵诗社·廿四期】七绝 云花 征结句结束 [2015/03]
  19. 【写字】梅尧臣诗 [2011/01]
  20. 醉枣 [2010/10]
  21. 女儿生日快乐! [2010/11]
  22. 【古韵诗社廿五期】寄意·次韵晏几道《鹧鸪天》 [2015/06]
  23. 什么是“羊羔体” [2010/10]
  24. 【古韵诗社·廿三期】梦刘郎 [2015/03]
  25. 【古韵诗社32期结集】我有一壶酒 可以慰风尘 [2016/04]
  26. 【枫树影】冬之挽歌 [2016/03]
  27. 【印稿设计】全家福 [2010/05]
  28. 【古韵诗社34期·题画】远迷 [2016/12]
  29. 【写字】临五湖散翁诗作 [2016/04]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2 15:0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