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话篆刻 (十二) 汉印 [2010/06]
- 【古韵诗社·廿四期】京剧-春闺梦 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景 [2015/04]
- 【京剧·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2015/02]
- 【枫声】山楂树(男声二重唱) [2016/11]
- 【京剧·太真外传】杨玉环在殿前深深拜定 [2015/03]
- 【锁麟囊】春秋亭外 [2015/02]
- 【京剧·天女散花】悟妙道好一似春梦乍醒 [2015/04]
- 【京剧·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 [2015/02]
- 【京剧·西施】提起了吴宫心惆怅 [2015/03]
- 【京剧·玉门关】听树梢风悠悠人烟寂静 [2016/04]
- 【京剧·麻姑献寿】瑶池领了圣母训 [2017/01]
- 【京剧·群英会】人生聚散实难料 [2015/05]
- 【我有一壶酒 可以慰风尘】古韵诗社第32期活动通知 [2016/03]
- 【京剧·太真外传】挽翠袖进前来金盆扶定 [2016/09]
- 【京剧·穆桂英挂帅】非是我临国难袖手不问 [2015/03]
- 【古韵诗社第十六轮】续诗+集句--“满城风雨近重阳” [2011/09]
- 红薯、八杯水和张悟本的绿豆汤 [2010/06]
- 【古韵诗社·廿四期】七绝 云花 征结句结束 [2015/03]
- 【写字】梅尧臣诗 [2011/01]
- 醉枣 [2010/10]
- 女儿生日快乐! [2010/11]
- 【古韵诗社32期结集】我有一壶酒 可以慰风尘 [2016/04]
- 【古韵诗社廿五期】寄意·次韵晏几道《鹧鸪天》 [2015/06]
- 【古韵诗社·廿三期】梦刘郎 [2015/03]
- 【枫树影】冬之挽歌 [2016/03]
- 什么是“羊羔体” [2010/10]
- 【印稿设计】全家福 [2010/05]
- 【古韵诗社34期·题画】远迷 [2016/12]
- 【写字】临五湖散翁诗作 [2016/04]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二十五卷里有这么一段:
苕溪渔隐曰:“王驾《晴景》云: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底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此唐《百家诗选》中诗也。余因阅荆公《临川集》,亦有此诗,云:
雨来未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百家诗选》是荆公所选,想爱此诗,因为改七字,使一篇语工而意足,了无镵(chán)斧之迹,真削鐻(jù)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爱改诗是出了名的。他不仅改自己的诗,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改别人的,比如上面的这首唐诗。钱钟书评价他, “每逢他人佳句,必巧取豪夺,脱胎换骨,百计临摹,以为己有”。
从胡仔的评论中不难看出,他是很欣赏王安石的修改的,称其为“语工而意足”。(不少人以为这是钱钟书的评语,谬矣。)那么何为语工?何为意足?
傅更生在其《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是这样分析的:
此时本意著重在“春色在邻家”,暗寓愁人伤春易逝之旨,云“雨前初见花间蕊”,则是花已开,春已到,荆公以为春到便不应更疑春色在邻家也,故改作“未见”,是所谓“意足”也。云“蛱蝶飞来过墙去”,飞来与过去并用,则似无所偏重,且止云蛱蝶,不如兼言蜂蝶,益之以“纷纷”二字以状其多,故改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则与“却疑春色在邻家”近逼紧衬,余并该“雨前”为“雨来”,时间上乃见紧凑,该“应疑”为“却疑”,语意间乃见沉著,是所谓“语工”也。
各位看了这段分析后再读两首诗,感觉如何?可否体会到了“语工”和“意足”?傅更生接着写道:
王驾原诗,当时得情物之真,故自然而省力,荆公所改,因力求专注,乃有“刻画”之嫌。花“初”开见蕊而雨至,风狂雨横之后,非但叶外可见之花已落,并叶底未见之花亦残。蛱蝶飞来,无花可驻,翩翩飞过墙去,此院之春已逝矣,春色倘仍在人间,其在邻家乎?一种怆凉之意,尽在言外,本无暇可抵也。荆公改作,则为用力逼出“却疑春色在邻家”一句,写得庭花未开便残,转失衬托浅深之美、容与含蓄之致,且花未吐蕾,雨后便落,亦失事理之真;分明是横施斧钺,元任乃云,盖亦未暇细校矣。
王安石另有一首梅花诗: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后两句改自陈朝诗人苏子卿《梅花落》中的“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原诗:
中庭一树梅,寒多叶未开。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也有人考证此为古乐府,另有四句,共八句。)
袁枚素不喜欢王安石的诗文。他在《随园诗话》卷六第一节中说“王荆公作文,落笔便古;王荆公讼诗,开口便错”。同卷七十一节中骂王安石“矫揉造作,不止施之政事也”,更不客气地说王的这首改诗“活者死矣,灵者笨矣”,意思是说苏诗活,王诗死,苏诗有灵性,王诗显笨拙。
元代的方回(虚谷)在其《瀛奎律髓》中则持赞赏意见:“一字之间,大有迳庭。知花之似雪,而云不悟香来,则拙矣;不知其为花,而视以为雪,所以香来而不知悟也。荆公诗似更高妙。”
一褒一贬,泾渭分明。然则王诗流传至今,苏诗少有人诵,袁方孰仁孰智,想必你我早已了然于胸了。
注:《苕溪渔隐丛话》,宋代胡仔(字元任)著。分前集六十卷和后集四十卷。该诗话涵盖自国风到南宋前期的诗人,以诗人年代为序,引用了大量其它诗话的内容,所以说是部诗话集。后人的诗话里不少引用“苕溪渔隐”的“段子”,足见其对后世影响之大。
胡仔是安徽绩溪人,曾卜居苕溪(今浙江湖州),以赋闲垂钓,自号“苕溪渔隐”。
(王安石笔迹)